标签:
社会/纪实三峡感悟随笔南郭农民工 |
分类: 杂谈评论 |
文/高山寒雪
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在三峡工程这个史无前例的大舞台上,离不开农民工。三峡需要农民工,农民工也需要三峡。凡是急难险重的活,都是农民工挑大梁,他们为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也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在众多的农民工队伍中,呈现出鱼龙混杂的滚滚洪流,“南郭”式的队伍屡见不鲜。有的包工头夹一个皮包,注册一个公司,在当地招募一支队伍,就可以干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有的通过各种关系,买通了有关人员,堂而皇之地打起了某某公司的招牌,立刻就有资格干质量要求很高的项目;有些队伍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七八个人就可以成立一个具有法人资质的承包队,他们偷工减料,混工、骗工、扔几包烟、喝几次酒、洗几次脚就可以交换签证;有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劳动成本,大量使用廉价农民工,一次竟用二十几支农民工队伍,管理难度加大。为什么?队伍人太少,只能多用才能满足需要。
最近,因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的需要,要安装一个铁栅栏大门,门是现成的,只需量好尺寸,预埋好铰链,砌两个柱子起来,再将两扇门装上即可。于是找了一个正在我们单位协作的民工队负责施工。至于工期滞后就不说了,但装上的门问题就大了:两扇门不在一条水平线上,上下相差竟达30多厘米,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两扇门合拢后中间还有一条40多厘米宽的缝隙,门锁不上不说,即使用铁链子锁上,也可以轻松地钻进一个成年人!
诚然,造成这种结果,除了与监管不到位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支队伍居然能在三峡长期生存下去。一个连简单的铁门都装不好的队伍,怎么能把世界一流的三峡工程建好?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已经在三峡干了好多年。每年的合格劳务组织的资质审查,都能顺利过关。这里面的弯弯绕谁人不知?
前不久,有个包工头给原一把手送了一万块钱,还是我亲自把包工头找来退钱,包工头竟然不承认是他送的,我和另外一名科长又赶到他的住处,告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把钱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