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爹是岳父的三哥,现年86岁高寿。三爹有六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们都早已出嫁,而且都有了孩子,大女儿已经当上了外婆。三妈去世好多年了,唯一的儿子一直和三爹生活在一起。儿子生了一对可爱的儿女,女儿(三爹的孙女)结婚后又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这样算起来,三爹可谓儿孙满堂了,但真正的孙子只有一个。现在孙子要结婚了,自然成了三爹家的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
三爹家在农村,一个江南叫谭家河的地方。农村结婚讲究农时节气,因此结婚的日子就选定在了“谷雨”这一天。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在这个春季将尽、夏季将至的季节,池塘里的浮萍开始生长,春茶也在这个时节前后采收。这时,橘子花开了,枇杷也结果了,此时此刻,给人一种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的景象,也象征着三爹孙子的小日子红红火火。
谷雨这天虽然日子吉利,但对上班族来说却是个星期五。而这一天我上午还有一个物资专项监察会,几个领导纷纷作重要讲话,开完会已经10点了。我距三爹家约有50公里路程,为了表示对三爹唯一的孙子婚礼的重视,我专门请了假,乘上了三峡8路公汽,因限速车子在11时才到达夜明珠,然后转乘4路公汽到宜昌商场,接着再转乘28路公汽到谭家河,此时已快12点了。婚礼仪式我没看到,但接下来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婚宴。
农村的婚宴可不比城里,城里人结婚,在大酒店订上个上十桌或几十桌,有专门的司仪主持,红地毯、高级音响、霓虹灯等极尽豪华之能事。三爹的孙子的婚宴
是在家里办的,请上村里的一帮“土大厨”和“大嫂”服务员,提前上十天就开始准备了,在门前搭一个帐篷,借十几张台子,屋里屋外摆满了桌子,还有专门的“帐房先生”登记送礼的名单和数目。你看中间这位估计是个村长之类的父母官,是这次婚宴的总策划和总指挥,怎样入座,何时上菜,都由他一手组织。右边这位老“服务生”忙的不可开交,正用围裙擦拭满头大汗。总之,一片忙忙碌碌,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气氛。
农村的婚宴不是所有的客人一次入席的,要分几批入席,重要的客人先入席,其他的要等第一批吃完了再入席;而先入席的客人又有贵客和其他客人之分,贵客一般坐在堂屋里,多是女方的亲属、领导之类,其他客人一般坐在屋外。
这就是贵客,他们享受着在堂屋的嘉宾待遇,显然自我感觉良好。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外面的客人吃完下桌了,并没有接着上菜,让第二批客人吃饭。一打听才知道,这里面还有个重要的“潜规则”叫我孤陋寡闻了。原来,在堂屋的贵客没吃完的情况下,第二批的菜是不能上的,等他们吃完了才能上菜。不管他们吃多长时间,你都要耐心等待。
这些都是等待吃饭的第二批客人,三爹也坐在其中。
大嫂级“服务小姐”在着急地等待贵客吃饭,她们要等到最后一批客人吃完才能吃。其先人后己的无私奉献精神太难能可贵了!
贵客终于吃完了,开始打扫战场,准备第二批客人入席。
农村的婚宴多是地道的农家菜。如霉干菜扣肉,牛肉煲,花生米,卤猪肚,生黄瓜蘸酱,地皮菜,清炒包菜、木耳炒瘦肉等,当然也有一些城里人常吃的剁椒鱼头,鱿鱼锅巴,老鳖煲,炖鸡汤,水果拼盘等等。虽然大家坐在一起素不相识,但一边吃一边聊就熟络起来了,原来某个年轻人是新郎的母亲的弟弟的舅舅的女儿的哥哥的表妹的侄儿的儿子的儿子。
喝完酒就开始吃饭,按农村的规矩,你吃饭前必须对尚在喝酒的人说:得罪了,我吃饭了,你慢慢喝。然后你回应一句:酒没喝好,饭要吃饱。如果不这样做,就是对喝酒的人不尊重,有“犯(饭)上作乱”之嫌。
你看,饭是用一个大木桶装的,你想吃饭就自己填,吃饱为止。这种米饭很好吃,先用一口大锅煮米,等煮到半生不熟时就将米汤漓出来,再倒进这只大木桶里,其实木桶底部是个格子,然后放进大锅里把米蒸熟,吃的时候用力将米搅散,米就呈一粒一粒的。实际上这种做法不科学,营养成分都到米汤里了,但农村都时兴这种做法,也就无可非议了,米汤实际上也都喝掉了。
这是新郎和新娘,是不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
这是他们的新洞房,不免使人产生粉红色的回忆。
大红的沙发也演绎着喜庆的氛围。
这两个天使般的小姑娘,多么开心,多么可爱!她们也在和大人一起共同祝愿这对新人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祝愿三爹健康长寿,享尽天伦之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