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尘封的日记

(2007-04-01 19:54:24)
标签:

日记

分类: 趣闻佚事
尘封的日记
 
    某日,在整理书柜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日记本。这本被老鼠咬得残缺不全、霉迹斑斑、几乎散乱的塑料封面的日记本,是武汉市国营汉光印刷厂1973年8月生产的,36开100页60克的纸张。封面和中间的插图,都是武汉的东湖、长江大桥、解放大道、展览馆等。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这种塑料皮的日记本算是相当上档次的。
 
尘封的日记
 
    实际上,这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日记。它是集个人感言、名人名言、美文题图为一体的手写记录本。开头第一篇,是我以“劲松”为笔名原创的《赞青松》,写于1975年2月27日。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啊!青松,你是革命者的象征!”这句话折射出那个岁月的时代痕迹。
 
尘封的日记
 
    写了《赞青松》的第二天,是我的生日,于是,我又以“林生”为笔名写了《生日》这篇感悟。因为当时我已下放到农村林场,“林生”的意思是说我的生日是在林场度过的。日记的结尾处写道:“看!革命的新一代在大风大浪中正在茁壮成长。我们祖国有多少和我一样大的青年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呵!”
 
尘封的日记
 
    接下来我连续写了三篇以《走路》为题的系列日记,笔名是“路敏”,意为走路也要有革命的敏感性。第一篇写得是革命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只有沿着崎岖而陡峭的山崖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第二篇写的是两个人在暴雨和泥泞中抬油桶送油的故事,其实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主旨是“只有为革命辛勤忙碌的人,他才有真正的幸福!”第三篇写的是一个为大家挑水在坡上走路的人,“一阵寒风吹来,挑水人脚底一滑,便倾倒下去......然而桶里的水并没洒。他爬起来,揩揩身上手上的污泥,又走了......”。
 
尘封的日记
 
    这篇题为《松》的诗歌,是摘录的。它反映了知青的志向和抱负。
 
尘封的日记
 
    这是摘抄的恩格斯和贝多芬关于音乐方面的名人名言。
 
尘封的日记
 
    这是摘抄的《野火春风斗古城》主人公金环的遗书和鲁迅关于战士的论述。
 
尘封的日记
 
    徐迟写的美文《云南杜鹃》,也摘抄了一段。
 
尘封的日记
   
    这篇在街道的专刊里抄的短文,使我对达尔文肃然起敬,并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尘封的日记
 
    在这些散乱的日记里,我还作了许多题图。
 
尘封的日记
 
    在每篇日记结尾的空白处,也进行了装饰,弄得有些图文并茂的感觉。
 
尘封的日记
 
    这支不知名的小花,是我在劳动时采摘的,把它夹在日记里,时间一长,花就干枯了,扁扁的,直到现在,她还是那么婀娜多姿,可爱无比。但她已经32岁了。
    这就是我的尘封的日记。在那个没有电灯,没有文化娱乐,没有肉片吃,没有钱花的艰苦岁月里,这本日记给我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精神寄托,带来了可以倾诉的世界。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为匮乏的年代,我用这笨拙而稚嫩的笔和日记,营造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明断想
后一篇:祭扫随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