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神赋》与甄宓:曹植的女神,却做了曹丕的“糟糠”之妾

(2017-09-14 10:35:02)
标签:

洛神赋

曹植

分类: 读史感悟
《洛神赋》与甄宓:曹植的女神,却做了曹丕的“糟糠”之妾

【题记】有了《洛神赋》,才有后世的惊鸿舞。有了《洛神赋》,才有了《天龙八部》里的凌波微步。可是,世间若无甄宓,又何来高山仰止的《洛神赋》。

缎发如瀑,柔身似柳。眉宇无需描摹,便足以令远山失色。唇不点而朱,鲜嫩饱满,胜似春日里刚熟透的红樱桃。眼波流转中,已尽得世间所有的璀璨与风流。

她,是甄宓。

她是掺杂于以男人为主的三国时代,无数波谲云诡中少有的柔情和纯真。江南有二乔,河北甄宓俏。甄宓究竟有多美?读过《洛神赋》的人都清楚,她在其间脱去了凡骨,美成了神。

《洛神赋》会背的人不多,但知道的人不少。无论是旧时的《古文观止》,还是今人重新编排的《古文观止新编》,《洛神赋》都是必不可少的篇什。曹植的《洛神赋》就像屈原的《离骚》一般,都代表着千年来文学艺术的最高峰,虽然文字艰深、诸句难懂,真正细读的人不多,但只要编入书中,就意味着此书的品级不低。

《洛神赋》,最早的名字叫《感甄赋》,待甄宓之子魏明帝曹叡继位后,为避母名讳,这才改了名。可是,曹植对甄宓爱慕之情却早已超脱了更名的阻碍,浩浩荡荡地传扬开来。

甄宓,和二乔一样,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美人。只是,她与二乔又有点不一样,她除了有美貌,还有才德。

甄宓,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此女自生来便温润如玉,每当夜晚,家人总是瞧见熟睡的她身上披着一件清润的玉衣,虽觉蹊跷,但转念一想,或许上苍对卓绝的女子总会格外眷顾。算命的不是说过嘛,她“生来大贵”。

甄宓美丽聪慧,又极爱读书。九岁时,哥哥以世俗的眼光教导她:“你该专攻女红针织。这样努力地读书学习,难道还想当女博士(官名)吗?”甄氏理直气壮地反驳:“听说古时贤惠女子,都会学习前人的经验,用来借鉴。不读书,拿什么借鉴呢?”

爱读书的女孩,自然是达理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灾荒连年,民不聊生,百姓们为活命纷纷卖掉家中值钱的东西。当时甄家本就储备了大量的谷物,又趁机收购了很多金银宝物。甄宓见到这种情形便劝诫母亲:“乱世求宝,绝非良策。眼下众百姓都在饥馑之中,不如将家中谷物开仓赈济四方乡邻,这才是惠及众人的德行。”母亲及家人都深以为然,将家中的粮食全部无偿分发给了邻里乡亲。

甄宓十四岁那年,二哥甄俨去世,甄母待人严厉,对二嫂极为苛刻,甄宓好几次劝导母亲:“二哥不幸早亡,二嫂年纪轻轻就守寡,还要照顾孩子,已经非常可怜。您对待她应该向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慈爱宽容。”母亲听了甄氏的话,惭愧得流泪,之后对待二嫂亲和了很多。

那年十里桃花,甄宓终于迎来待嫁的年华。建安年间,她嫁予袁绍的儿子袁熙为妻。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初嫁的情丝,遇上精明宽仁的夫君,婉转缠绵,胜似春光,那该是她一生最美的华年。可惜爱情最不该遇上战乱,犹如娇弱的仙葩最经不住风霜。她的幸福终究被世事敲打得七零八落。

后来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曹操乘机出兵,甄宓做了曹军的俘虏。

曹丕率先进入袁府,见到一个中年女子暗自垂泪,打听才知她是袁绍的妻子刘氏。下方蹲坐着一位少妇,头枕在刘氏的膝盖上,长发散乱,早已唬得瑟瑟发颤。曹丕上前,拂起遮挡脸颊的乱发,这才定神看清,此女虽已哭得花容狼藉,脂粉模糊,但一种娇羞情态,已是欲盖弥彰,动人怜惜,当下揽袖近前,替她拭面,一经去垢,露出庐山真面,果然是桃腮杏眼,妖艳绝伦。

惊恐的神情,慌乱的言谈,垢糊的妆容,仍挡不住她的国色天姿,超凡脱俗。

如此美轮绝尘,曹丕的心魄早已被摄去,他请求父亲将甄宓赐予自己为妻:“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当即同意。

她的一生,如算命所言,果然大贵。可惜身陷荣华之中,却始终做不得自己。她像一个精致的玩物,从一个男人辗转到了另一个男人身边,尽管这些男人都属枭雄豪杰,心系天下,尽管他们都理所当然应婚配绝色美人,可是谁人又真正走入她的内心,爱过她的灵魂?曹丕眼中的她,与万千男人眼中的她无异,只是美艳不可方物,仅此而已。

一开始,曹丕确实对甄宓好过,甄宓还为他生下了曹叡和东乡公主。那时甄宓的发式一日一换,传说每天都会有一条口含赤珠的绿蛇,以盘卷的姿态向她传授发髻的各种梳法,因而甄宓的发髻又唤作灵蛇髻,被宫女们争相效仿。

后来,曹丕的身边有了新宠郭女王,一个城府极深,整日为他出谋划策的女子。

曹丕看重甄宓的无非只是她的美貌,而她所谓的才学和贤德,于他争嫡无益,又何足挂齿。两相对比,郭妃才是最配他的女人。

甄宓一身坎坷,虽然两次遭遇幸福,却不想命运的旅途,总是岔路丛生。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美貌与恩情一般,从来易得凋零。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这是千古恒常的真理,颠簸不破。备受冷淡的甄宓,在无穷无尽的寂寞中心生怨念,写下了《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人心已悲,眼见万物同悲。寒风潇潇,草木瑟瑟,你从来夜夜欢歌,我却整晚难眠。

最后,曹丕还是听信了别人的谣言,将甄宓赐死。殡葬时,她披发覆面,以糠塞口,狼狈凄惨。那一年,她不过38岁。

她从绝色佳丽,沦为了他的“糟糠”之妾。那个夜眠披玉的女子,终于在凉薄的世界里,草草落幕。

甄宓之死,最悲伤的是曹植。他对她有情,却只能鉴于身份,远远遥望。喜同喜,悲同悲。

甄宓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皇兄。太子曹叡陪叔叔共享家宴,曹植看着侄子的眉眼灵动俊秀,像极了母亲,又念及甄宓之死,心中无限凄楚感伤。筵席散却,曹丕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的一生,虽遗憾做不上皇帝,却也做稳了王侯;虽得不到甄宓,却自然少不了如花美眷。可是人有时偏要追寻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事业如此,爱情亦如此。这是普通人苦痛的渊源,却也是诗人灵性的来源。触不可及,才能引发喷薄而出的诗意。

返回封地的归程中,恍惚之间,曹植望见了甄宓凌波御风而来,她伫立于洛水之畔,超凡出尘,容色照人,却透着琉璃。飘零零的白衫,仿若白云。身姿飘渺,墨发三千,闪着清幽的光泽。这人这景,清冷卓然,不忍逼视。

“真的是你吗?”曹植打算起身走近,却周身无力,迈不开步子。只得眼睁睁看着她渐渐飘远。“不要走,不要走……”

遥见甄宓,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中还不断翻腾着与甄宓洛水相遇的情景,文思激荡,挥笔写就《感甄赋》。

句句静美,凝满了泪水。人世寒凉,所以深爱的她去了天上。我于你留下的山水间,回味你昔日的笑靥。我的心里有你的足迹,以后的日子,解一段往事琉璃,迎着记忆扑来的荡漾。

后人若说曹植对甄宓没情,此文只是他梦境所见,我是不信。文中对洛神容颜神态的描写,既确凿又具象,绝非单纯想象所得。

后来,明帝曹叡继位,为避母名讳,遂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

关于曹植的结局,西晋史学家陈寿这样写道:“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曹植被曹丕死死囚禁在封地,最后郁郁而终。其他兄弟像曹彰、曹衮、曹彪,处境亦凄然。曹丕这种防兄弟如防贼的态度,遭到了无数后人的鄙夷和反感。

甄宓死后第二年,曹丕便册立郭女王为皇后,令甄氏之子曹叡奉郭皇后为母。公元226年,甄宓之子曹叡即位,追封甄宓为文昭甄皇后。她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名号。

关于甄宓的史料少得可怜,可那篇歌咏她的《洛神赋》却传唱千年。历史忽略的女人,被牢牢地记在了文学里。含冤而逝的甄宓和郁郁而终的曹植,终于在一片虚拟的花花世界中,得到了另一种成全。

自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其实,爱之感性,哪能分辨出真伪。我们留念的,又何止一段浓得化不开的真情。

多年已去,旧时的纷繁战乱终已尘埃落定,不值一提,唯那段或真实存在或后人杜撰的爱情,经历了沉重的恩怨纠葛后,终于变得云淡风轻。

她先他而去,他的爱却一直在,哪怕去世了千年又千年,他的爱恋还萦绕在人世间。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 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 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