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知生,焉知死?(一)石评梅

(2011-03-06 18:11:39)
标签:

石评梅

分类: 文学评论

    披上那件绣着蛱蝶的衣裳,姗姗地走到尘网封锁的妆台旁。呵!明镜里照见我憔悴的枯颜,像一朵颤动在风雨中苍白凋零的梨花。
    我爱,我原想追回那美丽的皎容,祭献在你碧草如茵的墓旁,谁知道青春的残蕾已和你一同殉葬。

 

    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
    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

 

    明知道人生的尽头便是死的故乡,我将来也是一座孤冢,衰草斜阳。有一天呵!我离开繁华的人寰,悄悄入葬,这悲艳的爱情一样是烟消云散,昙花一现,梦醒后飞落在心头的都是些残泪点点。
    然而我不能把记忆毁灭,把埋我心墟上的残骸抛却,只求我能永久徘徊在这垒垒荒冢之间,为了看守你的墓茔,祭献那茉莉花环。

 

    逝去了,欢乐的好梦,不能随墓草而复生,明朝此日,谁知天涯何处寄此身?叹漂泊我已如落花浮萍,且高歌,且痛饮,拼一醉烧熄此心头余情。

    我爱,这一杯苦酒细细斟,邀残月与孤星和泪共饮,不管黄昏,不论夜深,醉卧在你墓碑傍,任霜露侵凌吧!我再不醒。

                                                                  ——节选自 《墓畔哀歌》

    我第一次读石评梅这些散文诗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凄绝、唯美,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会写出如此

凄迷的文字。后来了解了石评梅的经历,尤其是感情生活,才发觉其实这样的唯美有点矫情,虽是爱的誓言,其实也是对死者的忏悔,伴随着这种轻言生死的草率,我就实在不是太喜欢了。

    那时,来自山西的才女石评梅进京考学,一心想飞向自己心仪的蓝天。父亲有点担心远在他乡的女儿,便托付在北大读书的吴天放多多关照。吴天放,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他见到慧质兰心的石评梅后怦然心动。此后,他便对石评梅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他时常邀石评梅逛公园、吃饭。每次,当他们把话题转向石评梅最爱的梅花时,吴天放总是适时地从包中取出一叠精美的印花信笺。笺面每页都有一枝梅,形态各异,并有“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等古人咏梅诗句,下方印着“评梅用笺”四字。这些意外的惊喜,令石评梅很是感动。之后,隔三差五,他们总会在一起把盏品茗,谈诗论赋,纵论古今。在不知不觉中吴天放掳走了石评梅的芳心。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石评梅得知原来吴天放是有妻有子有家庭的男人,原来自己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他从来都没有告诉过她,这是善意的欺瞒,还是有意的伤害?石评梅伤心欲绝,决定从此和吴天放断绝往来。吴天放,是石评梅初恋的男子,是她耿耿难忘的男子,也是断送她的爱情和生命的克星。

    就在石评梅为初恋伤心难忘的纠结时,她结实了高君宇,也是山西人,北大助教。高君宇15岁时由父母包办与大他两岁的李寒心结婚。他抗婚无果,离家出走,考入北大。当高君宇遇见石评梅时顿生亲切感,后来便常常有书信来往,渐生情愫。

    1923年,高君宇生病,在西山疗养。他采一枚红叶,题诗寄给石评梅示爱:

  满山秋色关不住,

  一片红叶寄相思。

  石评梅收到后感愧交并,她抹不去与吴天放相爱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初恋的打击,她对爱情已经绝望,她想独身,所以委婉地拒绝了他:

  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片鲜红的叶儿。

  又寄了回去。

  不几日,石评梅又收到高君宇的信:“退回的红叶收到了。……所以我仅通信而不去看你,也害怕这种感情的流露。红叶题诗,那是久已在一个灵魂中孕育的产儿。但是,朋友,请不要为红叶而存心,要了解是双方的,我至今不能使你更了解我,是我的错,但也有客观不允许的理由,这只好请你原谅了……”高君宇以为梅不接受她是因为不了解。

    之后,他继续对石评梅大胆的追求,为了表示决心,他致信石评梅,表示要与前妻离婚。石评梅表示自己的独身的想法并未改变,而且对高君宇前妻非常同情。而高君宇说,如果评梅不能接受他,他只有两途:“爱与死耳”。高君宇有点失望了,无可奈何地说:“为了不妨害你对过去的忠诚。”他的绝望,使梅深深地自责:“我现在恨我自己,为什么去年不死,如今苦了自己,又陷溺了别人。

   1925年,高君宇得了急性盲肠炎,石评梅在看望高君宇时,高君宇紧握石评梅的手说:“放心,我原谅你,至死我也能了解你,我不原谅时我不会这样缠绵地爱你了。但是,一颗心的盼赐,不是病和死换来的……我现在不希望得到你的怜恤同情,我只让你知道世界上有我是最敬爱你的……”

    得到高君宇这样恳切的追求下,石评梅坚冰般的心开始融化:“你若果能静心养病,我们的问题,当在你病好时解决。”

    就在石评梅准备接受高君宇时,她接到吴天放的信:“一方面我是恭贺你们成功;一方面我很伤心,失掉了我的良友……我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所可以安慰我的只有你,所以你一天不嫁,我一天就有安慰。”难忘往日旧情,石评梅的心有一次偏向了吴天放,即使被欺被骗,她仍旧忘不掉那个第一次让她品尝爱情滋味的男人。她立马去医院推翻了之前对高君宇的承诺,再次拒绝了他。

    这次,高君宇是真正绝望了,病情急转直下,转入协和医院。后因手术大出血而殇逝。

    石评梅遵从高君宇的遗愿,将其安葬在陶然亭畔,石评梅用高君宇生前题在照片上的诗句,书成隶书铭在墓碑上:

  我是宝剑,

  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墓碑的另一侧写着:“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评梅”

    高君宇走了。石评梅常到他的墓地前祭扫、忏悔。她的案上供着高君宇的遗像,手上戴着他赠的象牙戒指,桌上堆满了他的遗稿。她一面整理高君宇的著述,结集出版;一面把自己对高君宇的爱悔恨和自责写成文字,其中就有著名的《墓畔哀歌》。

  那时,石评梅还年轻,她父亲的得意弟子高长虹追求石评梅,但石评梅把心扉紧紧关上,她在一封信中写道:“宇死后我更不敢在人间有所希望。我只祈求上帝容许我忏悔,忏悔自己的过错,一直到死的时候!……快了,我快要到那荒寂的旷野里,去伴我那多情的宇。”

    1928年9月30日,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才女石评梅因患脑膜炎病逝,年仅26岁。她和高君宇病逝在同一医院、同一个病室,而且几乎是同一个时刻。

  石评梅的学生李健吾的悼言这样写道:“她自己是一位诗人,她的短短的一生,如诗人所咏,也只是首诗,一首充满了飘鸿的绝望底哀啼底佳章。我们看见她的笑颜,煦悦与仁慈,测不透那浮面下所深隐底幽恨;我们遥见孤鸿的缥缈,高越与卓绝,却聆不见她声音外的声音。”

    我一直在想:她声音以外的声音是什么?是对吴天放的仇恨?抑或对高君宇的忏悔?很多人说石评梅和高君宇是相爱的,他们是情侣。其实我一直觉得石评梅对高君宇死后近似自虐的忏悔,更多的不是出于爱,而且出于对那个年轻而逝的无辜生命的同情、难过,还有的就是天生诗人的矫情。诗人就是这样,喜欢将悲伤无限放大,咳出血泪和诗篇。这些殷红的诗篇很美丽,也很残忍。在她的幸福触手可及的时候,为什么不好好珍惜,非要等到失去才去追悔?

    那些诗人们最喜欢在诗歌里面写到“死”,有时甚至希望自己能早点了结自己的生命,那些生命中不得不发生的事情,成为了他们无法坦然接受的心结,于是只能通过寻求更苦痛的心情来平复生活中的不幸。

    比起这些极端的诗人,我更喜欢那些圆润的文人:坦然面对“生”的一切,不钻牛角尖,活着的时候,珍惜眼前人,别让自己被悔恨折磨得太厉害。我喜欢孔子的一句名言:未知生,焉知死?——要首先做好人事,珍惜现实的人生,把握可以掌握的命运。了解死的问题是第二位的,不知做人的道理,不知生的意义,而去事鬼神及被死所纠缠,就本末倒置了。

    无论那些诗人通过自己的悲伤经历的感悟能为中国诗歌做何等的贡献,我还是希望这个世界上幸福的人儿更多些,悲伤的诗人更少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