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来一刀!(收在新书《我不是教你诈⑤》医疗真实面)

(2007-07-05 15:44:59)
分类: 刘墉「处世系列」
 
〈来一刀!〉
四个医生身上都带着手机,而且开到最大声,唯恐听不见。但是三个人的很少响,只有老赖的手机,总在紧要关头响起来。
而且,只要响,老赖就非接不可:
「在家破水了?多久痛一次?」
「开两指了?胎音怎么样?」
「羊水里有屎?叫麻醉师准备……」
你说!大家正开心,听到老赖在那儿大声喊,扫兴不扫兴?
好几次,有人手气正好,来这么一下,运气就飞了。倒是老赖神,他能一边遥控自己医院产房里的情况,一边照打不误。还叫大家别操心,反正医院就在对面,碰到紧急情况,跑过街就成了。

当然也有两次差点出了大事。
一次是个脐带缠颈又难产,偏偏那天产房里忙,监测胎儿和孕妇的机器不够,突然发觉胎儿的心跳变慢了。
那天老赖急着过街,差点被车撞死。
还有一回,是孕妇特殊,大概因为第四胎,骨盆本来就活,她先不生,开两指就不动了,但是说生就生,一下子十指全开。据说老赖赶过去,连手套都没来得及戴,婴儿就冲了出来。老赖一把没接住,让婴儿掉在地上,幸亏没伤。不然老赖非吃不完兜着走不可。

今天的麻将说好八点开战,据说老赖产房里五点才进来两个,大家正猜他不可能准时上桌。却见老赖摇摇摆摆进来了,笑说「简单嘛!剖腹产,还有一个,早着呢!」
偏偏才不过五圈,电话催,说胎位不正,又是高龄产妇第一胎。
老赖问东问西,实在没办法,只好请老婆代打,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了。
「这种高龄第一胎,快不了!」老刘对赖太太笑道:「今天您就别为我们做宵夜了,陪我们打牌吧!」
却见赖太太一笑:「他去去就回来!你们放心,少不了你们好吃的。」

果然,没多久,楼梯响,老赖回来了。而且「母子均安」,刚接生个八磅的娃娃。说那一家人乐死了,原来以为都四十岁,不会有了,居然来了个儿子。
老赖显然沾了娃娃的光,一上桌就胡,胡到第二天天亮,把三个人的口袋都掏光了。
怪不得老赖那么有名,因为他作剖腹手术,横着在耻毛间下刀,开口小、缝得漂亮,技术又纯熟。
更怪不得老赖在妇产界有那么个响亮的外号──
「赖一刀!来一刀!」

【想一想】
同样的病况,医生可以给你「长看」,也可以给你「短看」;可以为你把小事放大,也能为你把大事化小。
短看,是最常发生的。
据统计,美国医生平均在病人述说病况才十八秒的时候,已经开始打断病人的话,准备下处方了。
我在国内听过一个更生动的形容:
「病人才坐下,还没开口,医生已经站起来,示意病人可以出去了。」
这话当然有点夸张,但是你算算──一个门诊医师,在多少时间之内,得解决门外几十,甚至几百个病患的时候,他能够「望」「闻」「问」「切」,给你细细检查吗?
譬如八小时看两百个病人,四百八十分钟除以两百,就算医生都不喝水、不上厕所,每个病人也只有不到两分半钟。扣掉他写(或打字)病历和开药的时间,能有多少时间听你说?
◎举人?痿人?
「短看」,还有个原因,是医生马虎、没耐心。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美国非常著名的电视剧集《实习医生(Grey's Anatomy)》。
里面有个病人摄护腺出了问题,动手术,那医生原先打算大刀阔斧,把有问题的地方和神经一起切除,但是后来改变了想法,花了很多时间,一点一点「清理」,硬是为病人保留了性功能。
那病人多幸运啊!他不会因为这个手术而从此不举,他依然能够重振雄风,其间的差异有多大?
但是,也有多少人不幸,明明可以重振雄风,只因为医生没耐性或没时间,而从此成为「痿人」。
◎切与不切之间
或许有人要说这只是美国电视剧里的故事,那么我再引述一个在国内发生,而且被医生「白纸黑字」写成书的例子──
在妇产科医师林文斌写的《性、女体、手术刀(一位妇产科医师的治疗笔记)》(天下文化'2001)〈刀下留情〉那篇文章里说,有一位在医院检验科服务六七年的小姐,有了「子宫外孕」。
一般处理的方法是「直接切下来最为省事,特别是对于即将要破裂或开始出血的病人而言」。但是林医师「审视了良久,最后还是决定保留这个输卵管」。
(当然,他很是花了一番功夫。)
文章最后,林医生这么写:「陈小姐着实是位幸运儿,她的输卵管没有出血、破裂或坏死的现象,才有可能保留完好的输卵管。但即使具备了这些条件,也必须遇上一位不怕麻烦的医师。现在,只要能够再撑过一个礼拜,她就可以拥有两条完整的输卵管了,老实说,这种喜悦,就是医师最大的收获了。」
陈小姐确实幸运,因为林医师「不怕麻烦」。
问题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吗?如果陈小姐不是正好在那家医院服务 ……?
◎锯与不锯之间
医生愿意不愿意下工夫,能造成天大的差异。
我从很小就有这样的感触。因为小时候有个邻居大哥,骑机车出车祸,把一条腿的膝盖撞裂了。
想必裂得很严重,送到医院,医生说「得截肢」,但是又撂下一句话:「再不然,你们送到『××诊所』试试看。」
病人去了「××诊所」,居然没多久,好好地「走出」医院。
为什么?
因为那时候的「××诊所」已经是开放医院。也就是说,当公立教学医院的医师常是按月拿薪水。即使多看病、多作手术,也没多几文收入的时候,「开放医院」和私人医院,因为除了医院的费用,医生还能收手术费,所以医生愿意下工夫。
◎红包文化的成因
「一分工,一分酬;一分酬作一分工。」这是人性,也是公平。
我美国的医生朋友说得好──
「那些教学医院的教授,平常拿的只是教授薪水,他为什么要给你卖命?开一百个刀,跟站在旁边瞧瞧,赚得差不多,他何苦?也就因此,有了『红包文化』。换言之:公家医院虽然不给额外的钱,病人家属给。」
这位华人医生还抱怨:
「在国内公立教学医院动手术,出院的时候,一般只拿到一张医院给的账单。但是在美国不一样,你除了拿到医院的账单,改天还会收到医生的账单,他给你动手术,到病房来看看你,每一样都要另外收费。结果好多国内来的病人不懂,跑来找我们医生吵,以为我们多贪了他们的钱……」
请注意!我不是鼓励你送医生红包,只想强调:国内要改的可能不是红包,是制度!
◎致命的失误
就算在美国的主治医师动手术,可以另外收费,你也很难掌控手术房里的事。
请看看美国医生法兰克'佛杜西克(Frank Vertosick, Jr., M.D.)写的《When The Air Hits Your Brain》中译名《神经外科的黑色喜剧》(天下文化'1999'吴程远译),其中第十一章〈我害死了查尔斯〉佛杜西克医生说:
「……主治医师待在休息室,假若我「碰上麻烦」,他随时待命。 …… 我却将脆弱的动脉多拨弄了那么一次。电光火石间,原本干干净净的手术视野转为殷红血海。我呆住了,楞在那里一下下,血液立刻灌满查尔斯的左脑,甚至溅到我腿上来。我脑里空白一片 …… 『为什么不通知我?』主治医师在我身旁大发雷霆……」
虽然主治医师接了手,查尔斯还是死了。
作者写得很坦白──
「那个动脉瘤没那么难处理。如果是专门开动脉瘤的医师像崔克或桑德来动刀,查尔斯现在应该早已回家继续拚老命跟他太太做爱,努力地再来一次脑溢血了,但当时不是其它人,而是我……」
在那本医生写的书里,这类案子很多,值得思索的是:医生虽然写出手术房里错误造成的悲剧,但是把所有人名地名隐匿。那些当事人能知道吗?他的家属能知道吗?
现在终于可以回到前面的故事:
想想,为什么「赖一刀」在打麻将的时候,就算要接生,也能尽量「不误」牌友的时间?
女人生孩子哪有那么痛快的啊!好多人从阵痛开始能几天几夜都不生,甚至回家看情况,不行了再来。
就算子宫口已经开了,由开一指到开十指,也有快有慢,加上胎位可能不正、脐带可能缠颈。医生能不守在旁边吗?
赖一刀为什么能「去去就回」?
因为「赖一刀」很干脆,他「来一刀」!
◎等与不等之间
接生是最能慢能快的。
慢,他可以等,等自然产。
快,他可以不等,剖腹生产!
你去问问妇产科医师,他们是不是都可能因为私人的时间问题,明明可以等的,他们没等?
只是有的医生很少这么做,有些医生常常这样做,还有些病人喜欢医生这么作,尤其是当医生可以为他「编个」合于剖腹产的状况,要保险公司付钱的情况下,更多产妇或家属会愿意。
如果能配合选择良辰吉时,就更好了!
正因此,在台湾剖腹产的比率高达三分之一。

【良心的建议】
◎丈夫要跟进产房
听说国内许多医院,现在都准许孕妇的另一半陪产,这真是好消息。
你想想,要避免医生马虎,当然最好有亲人在旁边看着。
所以,除非你这丈夫胆子小,怕看血,或看了之后可能「不举」,最好争取进入产房。
当你老婆脸孔胀成猪肝色,拼命用力的时候,你握着她的手,一起用力,能给你老婆极大的鼓励,也会使你觉得「一起在用力生孩子」;当孩子呱呱落地,终于离开产道的时候,你太太松了口气,你也松了口气,这是多么美妙的经验!
而且,你会比老婆更早看到你的孩子。有些医生甚至会把婴儿直接交到爸爸手里,你就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早接触你孩子的人。
因为医生戴着手套,你没戴,你更能在第一时间,感受新生命的颤动与喜悦。
你也可以帮着护士为婴儿擦干羊水、搽眼药、帮着记下诞生的时间,甚至如果医院允许,帮孩子拍下第一张照片。
当然,如果比较难产,你在产房就更能发挥作用了。
◎丈夫也要作功课
你以为医院欢迎丈夫陪产吗?
我猜八成「不!」
因为有些孕妇还好好的,丈夫看到血先晕倒了。
也有些丈夫精神紧张,情绪失控,会在旁边大呼小叫,干扰产房。
了解了这一点,如果你陪产,一定要先有心理准备,你要够勇、够胆,还要够冷静。
你甚至得先读书上网、受产前教育,或参加医院给准爸爸开的特别课程,使你对女人生产先有个认识。
话说回来,就算不陪产,你也该懂分娩,谁能保证你太太不会生在家里或路上呢?
你如果连「胎盘」不等于「子宫」都弄不清楚,看到胎盘下来了,还以为老婆的子宫掉出来,想塞回去,还得了吗?
◎千万别后知后觉
最重要的,是你得注意自己的老婆有没有受到足够的照顾。
尤其当产房那天客满,医院里用来监测婴儿的「胎心机」不够的时候,如果你太太又难产、胎位不正,你一定要争取使用胎心机。
就算大家轮着用,也要注意不可间隔太久没用。免得婴儿的心跳变慢,该紧急剖腹了,你却后知后觉。
◎该说话的时候要说话
前面「想一想」说到医生可以给你快做,也可以为你慢工出细活。
想要医生尽最大的力,除了你事先应该避免找「赖一刀」「来一刀」,那种动不动就剖腹、切掉胃、割掉甲状腺、子宫的医生,或像前面章节里已经提到的,你要找与手术相关的人打招呼之外。非常重要的是,该开口要求的时候,你要开口。
我曾听说两个年轻女生一起车祸受伤,送到同一家医院。
但是后来一个人脸上有明显的伤疤,另一人却几乎看不出。
明明当时受伤的程度差不多,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异?
因为后者不断要求小心缝,还要求作美容手术的医生来动手。
◎医生可能的忽略
千万别认为医生是一视同仁的。
你用大脑想嘛──
一个老男人和一个少女,同样脸上受伤,碰到同一位医师,那医师会一视同仁吗?
我在美国开医院朋友说得很直接──
在急诊室里当然先救严重的、年轻的。
今天你家八九十岁的老人家和十八九岁的孩子一起进急诊室,他们会先救哪一个?
医生虽然不会不救老的、丑的、平凡的,却可能比较容易忽略。尤其当你送去的是心脏病、脑溢血的八九十岁老人时。即使医院不承认,我仍然要猜:他们在骨子里有放弃的想法。
他们可能想,这么大年岁,救起来也活不了多久;再不然半身不遂,成为病家和社会的负担,还是把那些资源留给年轻一代吧!
这时候,如果你再不争取,他们甚至可能猜「你也想让老人就这样走。」
于是,他们更忽略了。
除非你很积极地要求,甚至找朋友、拉关系、打招呼,让医院知道「你很在乎」,要求他们尽全力抢救。
◎开口要求,别不好意思
甚至当你陪的不是老年人去急诊室时,你都得积极。说个真事给你听:
纽约有位名人的太太气喘病发,由念法律系的儿子陪着去急诊。
急诊室正忙,医生过来看看,好像病人还撑得住,因为别处忙,又走开了。
儿子坐在旁边陪着,那妈妈的气一点一点变短,儿子居然没注意,等到医生护士再过来看,妈妈已经救不回了。
想想,那儿子一辈子会有多悔?念了那么多书,还是读法律的,居然不会及时开口为母亲争取照顾。
问题是,有多少家属、多少老老实实的善良百姓,不都曾如此吗?
所以,如果你是病人家属,要警觉、要积极,为病人争取照顾。如果你自己是病人,没人为你争,你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千万要为自己争。
「请您为我缝细一点,我还年轻,我会感激您一辈子……」
于是他原先打算为妳缝三十针的,成为缝五十针。
而且事后,那医生会笑着对你说:「我给妳缝得特别小心、特别漂亮……」
换句话说,他有时会缝得比较不小心、不漂亮,只因为妳「主动争取」,所以走运。

 

要避免醫生馬虎,最好有親人在旁邊看著。
除非你這丈夫膽子小、怕看血,或看了之後可能「不舉」,最好爭取進入產房。
如果你陪產,一定要先有心理準備,你要夠勇、夠膽,還要夠冷靜。
你甚至得先讀書上網、受產前教育,或參加醫院給準爸爸開的特別課程,使你對女人生產先有個認識。
醫院裡用來監測嬰兒的「胎心機」不夠的時候,如果你太太又難產、胎位不正,你一定要爭取使用胎心機。
如果你是病人家屬,要警覺、要積極,為病人爭取照顧。如果你自己是病人,沒人為你爭,你在有意識的情況下,千萬要為自己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