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与月牙泉

标签:
甘肃鸣沙山月牙泉敦煌旅游骆驼美女 |
分类: 游记中国 |

眼前的沙丘就是如雷贯耳的鸣沙山,它彼连敦煌市区,是到敦煌旅游不能错过的地方。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国家级的著名旅游区,对住在城市没机会见到沙漠的人来说,这里是体验沙漠的好地方。

既然这里是沙漠,那就绝对不能缺少素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在景区门口常年有数百头骆驼供游人租用。

鸣沙山的范围很大,它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也有20公里,著名的莫高窟其实也是在鸣沙山上。即使只算核心景区也有方圆数公里,所以骆驼是比较实用的交通工具,骑一次按规定路线走大约一个多小时,费用是100元。

如果不骑也可以,但在沙漠中走路要比平时消耗的体力更多,而且骑骆驼也是一种体验所以还是建议骑。

通常驼队都是凑够了五六个人后一起出发,把所有的骆驼栓在一起,这样一个人就可以带队可以节省人力。

在鸣沙山玩的游客几乎人人都要租用这种橘红色的鞋套,租一次是15元,如果不用它你的鞋子里会进沙子。

除了骑骆驼外,也可以选择乘坐越野车在景区内移动,虽然速度更快但没有骆驼有趣。

在现场和网上都很难找到鸣沙山的准确高度,也许是因为这山是沙山无法准确测量的缘故,我目测它应该有差不多两百米高。这个高度如果是正常的山爬起来很容易,但由于它是细沙的表面想徒步登上去就要困难的多。

至于鸣沙山的鸣沙声我在现场几乎没有听到,也许那声音并不是很大只有滑沙的人自己才能听到吧?也许有人会问,那么多人天天往下滑这沙山不迟早会消失吗?其实同样的疑问我也有,根据当地人的解释,风会把滑落的沙子再吹回去,所以尽管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从这山上滑下来,但它的形状却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是全驼队成员的合影,我是拍照者所以没我。我是骑最后一只骆驼,坐我前面的那个纱巾女的骆驼可能跟我的骆驼是情侣,所以我的骆驼总想跟它并行,这也间接的造成了我跟她的并行。她问我说:“我的骆驼那么丑你的骆驼那么漂亮为啥它总要追它呢?”我说:“它不是冲着骆驼去的是冲你去的。”于是我立马从"喂"升级为大哥。

在上一个画面中的那位老大爷就是这只驼队的领路人,他在路上跟我们说,想拍照的给他10块钱他就会帮助拍,并且还说他的照相技术一流,但全队人都没有信任他。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我找到了他,因为我是独自一人没有选择,老大爷的技术也不是如他说的那么好,一共拍了几十张,最后满意的也就几张。

山顶上还有出租越野车的,不过费用很贵而且路线是规定的也不够刺激。下了山之后我们会朝月牙泉的方向走。

当赶到月牙泉的时候已经是日落了,虽然错过了最佳的拍摄时间但是却看到了难得的日落。

我身后的地方就是月牙泉,在这茫茫沙海中能出现这么一个小水塘的确是很神奇,因为旁边没有任何自然水流。

月牙泉又称沙井、药泉,在汉代这里就是敦煌八景之一,因此在泉旁早就有人文建筑,目前这组建筑的建造年代我实在是查不到。在景区公厕内有老照片,能看到上世纪40年代的月牙泉,那时的建筑跟现在的看起来不一样。

这是月牙泉的近景,关于这水的来历以前有很多种说法,根据最新的权威考证,它是来自于周围海拔更高的地下水的渗出。我在上一期博客中提到的党河,是流经敦煌的唯一河流也是这一带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这是全部建筑群中最高的一座叫明月阁,它建成于1993年,阁楼之上是欣赏鸣沙山和月牙泉景色的绝佳之地。

通过历史记载和刚才提到的老照片了解,月牙泉曾经的面积比现在要大的多。在1960年的时候,月牙泉的平均水深为4.5米,最深处达到了7.5米。但到了1990年代,这里的平均水深就只有0.9米,最深处仅为1.3米。现在,由于环境的恶化它周围的地下水已经基本消失,因此目前月牙泉的水是靠自来水补充的。

关于环境恶化对人类产生不良影响的实例我们看到的太多太多,除刚才提到的月牙泉外,眼前的这处遗址也算是个例证。若不是因为环境恶化,在敦煌这样的千古重镇和月牙泉这样名胜附近的居民点,是绝对不应该变成遗址的。所以为了我们的后代还能看到这些名胜美景,为了我们还能健康快乐的生活,我们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
前一篇:漫步敦煌探寻百年黄面
后一篇:走进莫高窟(上,遗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