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沈阳故宫清朝文物世界遗产 |
分类: 游记中国 |
中国是历史上拥有首都最多的国家,曾有298座城市做过首都或陪都,算上农民起义政权大概有350多个首都。
今天看看关外保存最好的古都沈阳。沈阳在中国的古都中排不上号,但它却保留了仅存的两座皇宫中的一座。
沈阳故宫是清朝入关前的皇宫,规模比北京故宫小很多,但它却是中国目前仅存的两座皇宫中的一座。2004年,它借北京故宫的光被扩展到“北京及沈阳的明清皇家宫殿”的世界遗产名录项目之中。
沈阳故宫的大门叫大清门,进了大清门就算进入了皇宫。第一座大殿叫崇政殿,它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别看它跟太和殿比起来显得低矮简陋的多,但就是在这里清朝的统治集团却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这里是崇政殿前的广场(是整个建筑群内的第二大广场),因为崇政殿实在太小容纳不下文武百官,所以真正大规模朝会的时候,绝大多数文武大臣都是站在这里朝拜皇帝的。
沈阳故宫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从崇政殿向东会进入东院,也就是大政殿、十王亭建筑群。它跟北京故宫的汉文化建筑布局有很大的差异,是仿造少数民族(主要是满蒙)行军账殿而建,也是沈阳故宫独特的标志性建筑。
分列两厢的十个王亭分别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办公的地方。最靠近大政殿的两个亭是左右翼王亭,其他亭每个旗一座按照等级顺序排列,现在里面陈列的是该旗当时的用品和服饰并附上相关的介绍(这广场是故宫内最大的)。
每个亭的内部面积不是很大,估计只有级别相当高的少数官僚才有资格在这里办公。室内的陈设也很有东北特色,官员们坐的地方不是椅子而是火炕。
位于中轴线顶端的是大政殿,原称“大殿”,崇德元年(1636年)改名为“笃恭殿”,康熙年间改为现在的名字。
这座宫殿显然是给皇帝自己用的,而使用最多的人就应该是皇太极。以我的鉴赏能力来看,中间那几块石板应该是几百年前留下来的,旁边的护栏就要年轻的多。
大政殿的建筑风格已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为重檐八角亭式建筑,内部构造为彻上明造,殿内有宝座、藻井等结构,它与中原的明清时代建筑已基本相同。
在大政殿的东侧陈列着一些石碑、影壁和古钟。它们都是从辽代到清代的文物。
大政殿的西侧有一排房屋现在是博物馆,里面有关于沈阳故宫的详细介绍和珍贵的历史文物展览。这幅图是沈阳故宫的平面图,大家看博客的时候可以拿它作为参考。
馆内展出的文物不少,估计这些并不是国宝级的(好的应该在北京和台北),尽管如此它们依然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每当看到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我就莫名其妙地有种自豪感以及对前人的无限敬意。
从展示厅出来继续往后走,经过后花园可以折返回中部区域。北京故宫的后花园就不大沈阳故宫的就更小了,其实就这规模的皇宫拿到其他国家去都可以用宏大来形容,可在我们国家有北京故宫比着就觉得有些憋屈。
中部区域的后半部是皇帝和主要妃子的寝宫。这座楼叫凤凰楼(原名“翔凤楼”)位于崇政殿以北后花园以南,处于整个皇宫正中心的地方,也是整个皇宫里最高的建筑。它在清朝入关前是皇帝计划军政和举行宴会的重要之地,清朝入关后这里又成为了存放历代实录、玉牒、御影以及玉玺的场所。
凤凰楼的后面有个小院子,看起来挺不起眼的,可旁边的房子里却都是藏龙卧虎。正中间的房子叫“清宁宫”也叫“正宫”是理论上皇帝(皇太极)的寝宫。两边一共六个房子分别是六宫,东边(画面的右边)的是东配宫、关雎宫、衍庆宫,西面是西配宫、麟趾宫、永福宫,是皇后和各主要嫔妃的住所。
其中永福宫的主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太后。这里就是永福宫内部的样子,那个吊篮里曾经睡过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爱新觉罗·福临,摇篮是仿制品)。
借助上面的那张平面图会看到,中部区域在凤凰楼和六宫的两边还有两排建筑,这些建筑分别叫东所和西所。东所是皇太后和未成年皇子们居住的地方,西所是后来清朝入关后皇帝东巡时和后宫妃子居住的地方。同时,这里还是御医和大内侍卫执勤的地方(不知道这房子里住过哪些大内高手)。
从凤凰楼前的广场向西会来到西部院落。沈阳故宫的三个区域大致的功能为:东边是政治中心,中间是皇帝和后宫的住所,西边则是文化娱乐活动中心。
这西边的第一层院落是嘉荫堂戏台,戏台是坐南朝北观众的方向是坐北朝南,这是跟民间戏台的本质区别。
再往后的院落里有座与所有建筑颜色都不一样的房子叫文溯阁。
这里就是存放《四库全书》的地方,不知道里面现在馆藏的是否为原本。当年《四库全书》编撰完成后曾复制多份分地保存,其中之一便存于此。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经数十个朝代,也曾兴建过无数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座仅是割据政权的皇宫就让我们看到了建筑的华美和工艺的考究,可以想像那些现于史书上的著名宫殿会何等的令人震撼。可惜我们这个民族既是创造的能手又是毁灭的专家,包括今天的我们仍然在不断地建设和拆迁中乐此不疲,如果我们能改掉这个“恶习”,想必我们的文明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