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海鲜加工厂

标签:
挪威海鲜工厂物流美食 |
分类: 杂文 |
上次我们参观了外国的厨房,这次再来看看外国的海鲜是从哪儿来到餐桌上的。在斯德哥尔摩Globen(俗称大球)的西侧,是处食品加工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区。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水产加工厂叫Eko,这就是它的大门,工厂的规模不算大,占地也就大约两三千平方米,全公司我看到的也就20人左右。
这附近有很多食品加工企业(只有食品工业),有面包厂、牛奶厂、肉联厂、蔬菜水果公司。。。这点跟国内相比在规划上就科学的多,国内很多城市工业区是各类企业混杂的,面粉厂隔壁可能是电缆厂,橡胶厂跟方便面厂是邻居。这种布局既不利行业管理又存在安全隐患,试想下,在电池厂旁边生产出来的罐头你说能没有污染吗?
在所有加工企业中间有家物流企业,这样配置能确保所有工厂生产出来的食品,以最迅速和廉价的方式运输出去。这同样是规划上的可取之处,现在中国的物流业规模很大,但效益、效率、成本和布局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希望不久的将来也能有所改善,不再让种菜的、运菜的、卖菜的和吃菜的都成为输家。
说完外部环境我们开始进入工厂的内部。一进大门首先是他们的办公室加接待处,在这里可任意索取该企业和该行业的很多印刷精美的介绍材料,如果想进车间参观必须要在这换上一件白大褂。
这就是换装之后的我,所有工作服都是由专门公司洗涤。在车间里,所有人尽管天天面对鱼腥但身上的衣服永远都是干净整洁的,看着洁白的工作服和干净的工作间,很自然的就会对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信任感。
这里是个温度比较高的库房,里面堆积的都是刚进入工厂的半成品。
这是虾仁,它的新鲜和卫生不用怀疑,但味道跟国内比却没我们的鲜美。主要原因就是,所有生物在欧洲都不得随意捕杀,需专门机构执行,由于虾死亡的时间距上餐桌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口感不如国内的好。
这东西是什么没看清,不过肯定是某种海鲜。有明白的可以说下,那天看的东西太多,实在记不住是什么了。
这里是温度比较低的一间库房,应该是长期保存货物的地方。
这工厂里有大大小小好几个库房,其中任何一个从墙壁到地面都很干净整洁,而且各个库房的上下水设施、通风保湿设备、灯光照明以及其他必备的东西都很齐全。
这是工作人员讲解鱼的产地不同有什么区别。图上两条鱼是同一品种,小的产自瑞典大的产自挪威。挪威是捕鱼业很发达的国家,这里大部分海鲜都来自挪威。
这台机器是类似屠宰场杀猪的设备,一米多长的大鱼在流水线上一走就从鱼变成了商品。
这是个工作台,可供两个工人操作,台子不大但该有的设施都有,看起来很现代化。
这里是正在工作的工人,四个人一组,一条鱼经过他们四个的手之后,各个部分就成功地分离了。
远处的两个工人中有一个是亚裔,他负责把剩下的鱼刺摘干净。外国人吃鱼是大口吃,能上去餐桌的鱼就都剩下肉而没有刺了,他们吃带刺的鱼很痛苦,因为从来都没经过那样的训练。
这是经刚才那四个工人加工过的成品,也是鱼身上最精华的部分,鲜美的鱼肉可以放心大口的咽不用担心有刺。
这里是剥离出来的另一部分,它们会有不同的用途,比如做罐头。。。
这里是剩下的边角余料,基本上就不给人吃了,以中国人的眼光看这实在是有些浪费,它们可能被做成猫食。
这是出货打包的地方,是整个工厂的最后一关。这工厂的规模不大但产能可不低,他们的产品至少覆盖了近100公里的半径(还上过瑞典的饮食类电视节目)。国外物价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工比较贵,粗略的算了下,这小工厂别看才20人,光工资一项每月起码得50万+。不过反过来说,所有人有了工作就有体面的收入,社会购买力加强了经济的循环和再造能力也强了,最后还是大家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