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萍一家
郭海萍和苏淳是整个故事的主线,剧情是从他们开始也到他俩结束,同时他们也是整部作品中,距离我们最近的人物,可谓最大的亮点。两个演员也不错,把人物刻画得很像,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
苏淳是没特点的老实人,属于好男人(钱除外)但经常不被认可。他也是非常有修养有责任的人,缺点是太懦弱太不担事,作为男人这毛病挺大,但作为一介草民,其实也影响不到什么。这样的人可靠、可信、可爱,但如今好象不太吃香找老婆都费劲,找到了也如剧中描写的那般受气。大家更多都是看表面,我觉得苏淳的真实智商和能力要比他表现出来的高,他的蔫更多是出于忍让。所以我说,是他修养好而不是窝囊。
凭什么这么说?首先,他作为无背景无任何优势的外来人,能在上海滩这种地方,在一个还可以的企业里屹立不倒很多年这就是能力。看看同样学历的郭海萍,虽然看谁都不服但三天两头飘着,到最后也没一个稳定的可以安身立命的来钱路,这就是差距。第二,苏淳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反应力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老婆说不能赚钱,他就能迅速地在不影响本职的情况下开发出给人画图纸的来钱道。看到宋思明玩得太大,马上就知道提前划清界限。这些看似不难的事,其实没几个人能做明白。所以说,苏淳除了长的老点真没大毛病,郭海萍是手里拿着宝贝却没意识到。好在后期有所醒悟还没傻透,毕竟也出自沪上名校,如果这点事都算不明白那可真是白活。
郭海萍,一切麻烦的制造者,整个剧情的“万恶之源”。也许有朋友认为这么说有点狠,可事实却是如此。在前一篇的投票里,看到两个网友选择了“不管怎么样也要管姐姐,血浓于水”。相信这两个朋友都是善良人,你们的选择没错,在江湖行走应该讲道义。不过两位可能没经历过,其实在“江湖道义”之前还有个更重要的“江湖规矩”,只有在满足了“江湖规矩”之后才能讲“江湖道义”,否则江湖是没法混的。什么是“江湖规矩”?就《蜗居》而言,那就是:助人为乐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衣食无忧。也就是你有能力可以管,没能力就不该管,否则不但自己遭罪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打个比方:我想跟你借钱,你也不差钱并借给了我,你成就了助人为乐的美德,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我们皆大欢喜。同样的事,我跟你借你也没有,你就该说没有,就算我心眼小怨恨你,你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丢了我这小心眼的朋友还是好事。可你要为我去抢劫,最后把自己送进监狱,值吗?不管我领不领情,你为了我断送自己的前程这都不值。在《蜗居》里,郭家姐妹间的帮助,就是很不划算的“美德”,因为破坏了“江湖规矩”,所以“江湖道义”也就没有了意义。
那两位选择了帮助姐姐的朋友,看了下面这段不知有何感想?郭海萍就比郭海藻懂得“江湖套路”。她在妹妹小时候确实体现了姐姐的爱,甚至超出了姐姐该做的。但自从结婚之后,准确地说是有了孩子之后,郭海萍的核心利益就从娘家转到自己的小家。大家仔细盘点下剧中情节,事全是郭海萍惹出来或引起的,但所有事的出发点和目的全是为了自己的家和孩子。比如买房子、找第二职业、跟原单位泡病号。。。没一个不是为自己。她没以损害别人为前提没触犯法律,她为自己的生活而挣扎天经地义。还可以这么说,她为了自己而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也没有问题,她只是去借去商量并没有抢也没有强迫。细心观众还会发现,都说姐俩好,可郭海萍除了搭点时间给妹妹做饭外,好象就没做什么更实际的事,原本属于自己的什么都没少,也没人说郭海萍不够意思。而郭海藻把能搭的都搭上了,最后姐姐还是姐姐,人家的日子照过,而自己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不知大家对此有何感想?笔者认为,郭海萍做的基本都符合江湖规矩,没太大的毛病。姐妹兄弟间的关怀本应更多地体现在心灵和情感上,把所有东西都交织在一起想不乱都难。除非孩童时代,只要成家立业那就是两个独立家庭,硬要把两家的事往一块参合肯定要出事。
郭海萍也不是一点错都没有:一、受了宋思明的恩惠就对海藻当二奶默许了,没尽到姐姐应尽的义务去说服挽回。二、得宋思明好处和海藻恩惠时都没怎么客气,可对方有难后却没按同等标准去帮助(最后宋已长期不能去看海藻,当姐姐的也没什么大事,不能多陪陪或把妹妹接到家里去保胎。那时候房子也有了,而且还是在宋跟海藻的帮助下才有的,不懂得报恩。如果那样做了海藻不至于留下终身遗憾)。是做守江湖规矩的郭海萍还是做不按套路出牌的郭海藻,大家自己想想?
郭海藻
再说郭海藻,整个故事里做人做的最失败的就是她,到最后要什么没什么,自己搭进去的本钱却最多。一个不傻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如何落得如此结局?值得探讨。
首先接着上篇说,是她见的世面太少。她的父母算是好的,姐姐也不错,但正因为有太多的好和不错,她才从一开始就错了。为什么这么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大家没这体会,问问岁数大的人都知道,以前家家有多个孩子,往往都是大的孩子比较立世,因为他们从小就有了责任的实践和熏陶。父母对他们的关怀要少一些,而他们小时候要做的则多很多。什么是世面?经历就是世面。所以,这些老大们都见过更多世面。家里最小的孩子受到的爱护最多,她们反而更容易失去自我凡事都有依赖,该坚持的时候没毅力,不该坚持时却到处任性。知女莫过母,郭妈妈早在第一集就说的很清楚,海萍可以出去闯,海藻适合留在身边,可郭海萍却越权包办,这是酿下苦酒的第一步。这时海萍也年轻,也犯了后来海藻犯的错,没能力管却硬要管,结果没把妹妹管好却管残了。
学生时代相对简单,有个周末会做饭的姐姐足以让海藻安全快乐。毕业后行走江湖就不那么简单了,海萍都自身难保哪还能保护她。按说海藻能遇到小贝运气相当不错,属于打扑克上手就抓了两个王三个二,可她却是牌痴,一手好牌给打输了。稍有姿色的女孩在大城市混,都有碰到宋思明那类人物的机会,有下水的有没下的,没下水的各有各的原因跟本文无关就不说了。凡是下水的都是禁不起诱惑,别跟我说海藻后来也喜欢宋思明,换谁后来都能喜欢。一个20多岁的女孩,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一个两倍于自己年龄的男人,是概率非常小的一件事。正如剧中所述,开始时郭海藻就差点就管宋思明叫爷爷了,想法快还钱是为早点划清界限,那不但不是喜欢甚至是有些讨厌。从这样的开局到最后的结局,任何有正常思维的人都很难相信她是为了爱情,最后可能有爱,但一定是在先爱上了钱、路虎、豪宅、烛光、红酒和无所不能还有其他之后。。。从她迟迟不愿跟小贝断也能看出来,她知道谁是自己的真爱,但小贝只有人不能提供其他,所以她就选择了要人也要其他,什么都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要不着。其实海藻的故事可以演绎出各种结局,但脚踩两只船这情节注定了她的结局。最不该做的事她却主动做了,没败露前还挺得意,所以悲惨收场也算是罪有应得。
首先,不管她做错什么,以小贝的痴情,只要她在小贝没发现前回头一切都有挽回。宋思明也是体面人,绝不会纠缠为难。这结果应该是不错的,危机也过了,自己东西也没丢(姐姐的事要是不管就什么事都没有)。或者干脆把小贝甩了一心跟着宋,早做打算为未来铺垫好退路。那时宋还没有危机,如果她对宋一心,宋应该会为她安排好,时间、能力也都能办到。她还可以两个都不要,马上返回原籍或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估计结局也不会惨到哪。。。可所有选择中她选了最错的那个。靠山这东西很好但绝不是越多越好,只能挑一棵大树来乘凉(这也是江湖规矩)。既然自己没能力就得有认赌服输的肚量,郭海萍以前就不认,所以家里没幸福生活也不快乐,后来她认了一切也就都转变了,这就叫家合万事兴。到处都想靠,结果就是全都靠不着,小贝给靠走了,宋思明也给搅和的不能100%的把心思花在她身上(如果一开始就专攻宋,也难说宋不会为她离婚,这世界没有办不到的事)。
所有故事都是定式,我们没必要替虚拟人物担忧,我们需要通过故事和人物寻找自身的毛病,防止我们也犯同样的错误。本篇说的是郭家姐妹,概括地说,我觉得姐姐的问题是自私和自不量力。她一切都只考虑自己,又非常喜欢管人,不但管自己管丈夫,还要管妹妹。最不可原谅的是,管的权利她占有并实施了,但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却没有尽到。她为虚荣选择留在上海,让苏淳、海藻和父母分担决定所产生的后果(苏淳回老家可能早是处长了。海藻在老家可能小日子过得也很滋润,起码不至于把子宫混没。父母也不会那么大岁数还天天带孩子挨累)。可见她是拿自己最亲的一圈人当垫背,自己潇洒地走了一回。
郭海藻是太贪婪,为帮姐姐那只是导火索,没有贪婪不会有后面的故事。她不舍得吃冰激凌看似朴素,可那不是因朴素不想吃而是没能力吃,她的心根本就没放下那根冰激凌一直都惦记着。还是那句话:女孩要富养,在成长中一直活的有尊严,她成年后就会看重自己的份量。如果成长中一直都没起码的体面,成年后她会把自己的价值评低估,就容易为五斗米而贱卖。比如那些当二奶的郭海藻们,那些为逃离贫穷故乡嫁城里老头的,那些为家里生活去兑换彩礼的,她们不懂自己的价值,根本原因就是太穷太没见过世面。当然,也有走另外极端的,比如前阵子自杀的女研究生,比如郭海萍们,虽然她们没酿成海藻式的悲剧,但她们已被生活玩弄的失去了善良、斯文、平稳的心态和作为体面人的一切。为什么?其实生活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难,有很多事都是我们自找的,比如郭海萍一定要留上海,就是自己在给自己找事。
返回独行者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