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地铁网的赫尔辛基

标签:
芬兰地铁大教堂有轨电车赫尔辛基 |
分类: 游记欧洲 |
芬兰差不多是世界上拥有湖泊和树木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美丽安静的地方。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400多年来,她一直安祥地伫立在波罗的海的芬兰湾北岸。她还有个美丽的别称叫“波罗的海的女儿”。这尊位于赫尔辛基南港广场上的雕像,名字就叫“波罗的海的女儿”,是这座城市的标志,也是所有旅游者都喜欢留影的地方。下面这张照片我给起的名字就叫《波罗的海和我的女儿们》(图为赫尔辛基码头)。
几乎所有介绍芬兰的资料上都明确地写着,芬兰有两种官方语言(芬兰语和瑞典语),下了船在大街上一看确实不假,所有道路和地点标识差不多都用两种文字书写,但几乎满大街都找不到一个会说瑞典语的人。过了大使馆再穿过两个街区,就到了赫尔辛基的上议院广场。这里就是赫尔辛基的标志性建筑——大教堂的所在地。
白色的教堂高高地建在48级台阶之上(以前很多介绍和私人博客里都写成百级台阶,我特意数了数,就算我这个不准也绝对要比百级台阶精确),背景映衬着蓝天显得它更加神圣与壮观。它是赫尔辛基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堂的尖顶相对于海平面高度大约是83米,是全城的制高点之一,从海上来赫尔辛基,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望到它。教堂前面是个不算很大的广场,广场四周是银行和议会,广场中心的雕像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芬兰在独立前是受俄国统治,独立后又跟俄国(苏联)发生过两次战争,二战后,还因为意识形态分属两个敌对的阵营。不说是世代深仇,至少肯定不是和谐美满,但在国家的中枢,居然还能立着俄国皇帝的雕像,一直都没有拆毁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欧洲,与我们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过了大教堂再往西偏北方向走,就到了赫尔辛基市的中心地带,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也在这里。跟其他地方一样,车站里的信息也都有瑞典语版,芬兰的很多地名就是当年归瑞典管时命名的,所以乘车买票跟在瑞典没多大区别。这个货币兑换处倒是很有意思,用50元人民币的海报做招牌,证明现在人民币已越来越受重视了。
刚出国的时候,在欧洲大陆就明显感觉人比中国少很多。到了瑞典,感觉更是到了无人区,不过到了芬兰之后,才知道到底什么叫人烟稀少。跟赫尔辛基相比,斯德哥尔摩基本上就是一人满为患车水马龙的地方。看看芬兰的火车,有的居然只有一节车厢。
赫尔辛基大街上的行人非常少车也不多,包括闹市区。但这种有轨电车的相对数量却非常大,线路至少遍布我所走过的所有街区。车辆也各式各样,从很古老的老爷电车到很摩登时尚的都有(下图为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内部)。
看着这满大街跑的摩电(有轨电车的意思),不由的想起个问题,难道赫尔辛基没有地铁吗?于是我开始注意寻找所有通往地下的入口,可找了几个小时一直都没找到赫尔辛基的地铁。
芬兰是个发达国家,几乎可以算是这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这样一个富国的首都,怎么可能没有地铁呢?最后,还是通过网络了解在芬兰生活的华人才搞清楚,原来赫尔辛基有地铁但还没形成网络,目前只有一条通往东郊的线路投入运营。全线17个车站,其中市内只有6个车站。因为覆盖的地方少,所以乘坐的人也不多,尤其我们这些外来人更是用不上,因此也就没有醒目的标志也没有专门的售票系统(下图为赫尔辛基最繁华的地带,远处就是中央火车站)。
我从很多年以前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在标志性地点或建筑物前照一张像,然后再给自己邮一张当地的风景明信片。等到老的时候翻开看看,回忆下一生所走过的路。赫尔辛基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在国外想办点事,哪怕就是这么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事,还是比在自己的国家困难。
芬兰是用欧元,普通小店里花不了瑞典克郎,只好先找自动取款机取欧元。更头疼的是,我到赫尔辛基这天是周日,邮局和很多商店全都关门,满大街也找不到会瑞典语的人,只能用原本就别扭如今更是忘的差不多的英语问路,跑了很远都没找到卖邮票的地方。
最后,还是在码头上一个卖冰激凌的小亭子发现了个可以说瑞典语的哥们。。。
当时这哥们正跟另外一个哥们泡小亭子里卖冰激凌的靓妞,这妞泡的也不容易,大冷的天还要顶着风吃冰激凌。我开始是问小姑娘,可她不会说瑞典语,这时跟我合影的那哥们马上把握机会,开始当着妹妹的面展示起他的语言能力,用不太流利的瑞典语告诉我什么地方可以买到我要的东西,我按他的指点很顺利地就买到了邮票并找到了邮箱(图中就是港口附近的一个邮局,门上左边写的是芬兰语右边就是瑞典语)。
赫尔辛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外来移民也相对较少,所以这里不是很热闹,但也因此保留了更多原始风貌和更纯正的风土民情。下周二,将带大家走进历史,去回顾赫尔辛基这座美丽的城市,在过去的几百年里都经历了哪些血雨腥风?欢迎朋友们准时赴约!
感谢博论坛《驴行天下》大力顶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