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运动生理学复习题(14-18章)
(2013-06-01 16:51:51)
标签:
试题体育运动生理学 |
分类: 体育理论 |
思考题:
1、在运动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几次“极点”和“第二次呼吸”?所有的运动项目中都会出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吗?为什么?
2、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有何区别?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如何合理利用?请举例分析。
3、你对超量恢复过程是如何理解的?在所有运动项目中都可能出现超量恢复吗?请分析。
随堂测验:
名词解释:赛前状态
1
赛前状态不利于运动员发挥正常的工作能力。(
2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器官的惰性大。(
3
准备活动能使体温升高,但不能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4
训练水平高低与“极点”出现的早晚和反应大小无关。(
5 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宜的准备活动都有助于减轻运动中“极点”的反应。(√)
6
由于马拉松运动持续时间长,所以运动中机体主要处于假稳定状态。(
7
稳定状态一般出现在短距离或较短时间的运动项目中。(
8
在评定训练效果时,用“基础心率”较“安静心率”更为客观有效。(
9
优秀的长跑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高。(
10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肌工作能力降低的表现,其原因从运动中枢到骨骼肌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
11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性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12
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肌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
13
一般认为,同一个体在相同负荷练习后血乳酸升高或清除时间延长是运动性疲劳的征象之一。(
14
运动实践证明,运动员在超量恢复阶段参加训练或比赛,能提高训练效果和创造优异比赛成绩。(
15
定量负荷后,恢复时间延长;基础心率加快不一定是疲劳的征象。(
16大负荷训练日,血红蛋白持续下降或低于正常值是疲劳的征象。(
17 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的安排应以什么变化为主要标志?(
A
体温升高
18
运动员在比赛前出现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是由于(
A
压力感受性反射
19
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
A 防止受伤
20
“极点”产生在下列哪一过程中?(
21
“第二次呼吸”产生在下列哪种状态?(
A
赛前状态
22
人体运动进入假稳定状态时,吸氧量与需氧量的关系是:(
A
吸氧量等于需氧量
C
吸氧量达最高水平仍低于需氧量
23
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A 运动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内脏器官
B 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大于运动器官
C 物理惰性大
24
通常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反而会减少,原因是:(
A
心肌收缩力减小
C
心室收缩时间过短
25
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中,经过(
A 赛前状态
多选
26
“极点”出现的迟早及消除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A
训练水平
27
“极点”出现后,采用下列哪些措施有利于消除“极点”?(
A
停止运动
28
不良的赛前状态表现为:(
A 准备状态
29
体温适度升高对以下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
A 提高酶的活性和机体代谢水平
C
氧离曲线右移
30
产生“第二次呼吸”的原因是:(
A.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
C “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降低,运动的每分需氧量暂时减少
D 补充适当的能量,疲劳得到消除
31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
A 肌肉活动的复杂程度
32
适宜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
A 预防运动损伤
33
运动性疲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理论认为:(
A 长时间剧烈运动刺激对该调节网络影响不大
B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功能增强可以引起免疫功能减弱。
C 免疫功能下降,实质上是作为机体无法再继续工作的“信号”
D 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的“反馈性信息”,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提示机体应该适时“终止运动”。
34
生理性疲劳是机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
A.是一种“预警”信号
C.是机体功能衰损的表现
D.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经过休息和调整可以自行消除
35
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较容易产生疲劳的重要因素是:(
A.不习惯性的动作
C.要求精力高度集中的动作
36 超量恢复的规律主要表现为:(
A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B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但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C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但持续一段时间后可以超过原来水平。
D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不能超过原来水平。
37
影响肌糖原恢复速度的主要因素有:(
A
运动强度
第十五章
思考题:
1、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过程中,有什么办法可以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请列举2-3例,并加以实践。
随堂测验:
名词解释:运动动力定型
1 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身体素质得不到发展。(×)
2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于大脑皮质上各感觉中枢之间产生了暂时神经联系。(×)
3 大脑皮质建立的运动动力定型越巩固,学新技术就越容易受干扰,不容易形成。(×)
4 形成运动技能的泛化阶段,教师应该强调动作细节。(×)
5 在形成运动技能的分化阶段时,运动条件反射还未建立起来。(×)
6 形成运动技能的巩固阶段,内脏器官与运动器官协调配合的更加完善。(√)
7 动作越复杂、难度越大,越不容易消退。(×)
8 动作达到自动化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可摆脱第一信号系统的束缚。(√)
9 想练结合教学法的生理机制,是由于在大脑皮质上使这一运动技能的暂时联系再一次接通,等于接受了又一次强化。(√)
10 在学习高难度动作时,应当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以消除学员的防御心理。(√)
11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建立(
12自动化动作是由大脑皮层运动中枢(B )部位所能完成的活动。
A
兴奋性较高
13 在体操教学中,先学单杠挂膝上,再学骑上,学员就(
A
容易
14 动作技能还不巩固的运动员,到新的环境参加比赛,往往容易出现(
A 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15 形成运动技能的分化阶段时,运动动力定型( B )。
A 尚未建立
第十六章
思考题:
1、如何利用生物节律来提高运动训练成绩?
随堂测验:
名词解释:生物节律
1 外界环境的温度越高,机体通过辐射散失的热量就越少。(
2 人在寒冷环境下,骨骼肌寒颤加强,促使产热量增加,是冷适应的标志之一。(×)
3 高原服习,表现从事耐力项目或长时间运动的能力得到提高。(√ )
4 训练效果会因空气污染而消退,污染程度越严重消退越快。(√ )
5 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对自然环境诸因素变化的一种适应。(× )
6 健康人的体温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7 体温的日节律与肌肉活动以及耗氧量等因素有关。(× )
8 热习服的人,运动时虽皮肤血流减少,但伴随排汗能力提高,机体外周导热能力增强。(√ )
9 生物节律的存在揭示内环境的稳态呈现节律性的波动。(√)
10 在水环境中运动,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陆地上要求相同(× )。
1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与海拔高度及运动项目不同而有差异。(√)
12 正常人直肠,腋窝和口腔温度的关系是(A )
A
直肠>口腔>腋窝
C
口腔>腋窝>直肠
13 日体温的周期性变化表现为(A )
A
清晨2-6时体温最低
C
午后4-6时体温最高
14 在高原,使人体机能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
A
缺氧
15 体内产生的热量,实际上来自于( C)
A细胞的物质代谢
B 细胞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C 细胞中的物质氧化过程
D 细胞从外界摄取的能量
16给高热病人使用冰袋降温是增加(D )
A
辐射散热
17 将中暑病人衣服解松,用扇子扇风是增加(C )
A
辐射散热
18 初上高原进行亚极量运动时,生理功能的变化是(C )
A 肺通气量减少
19 水环境对人体功能的影响,表现在完成与陆地上相同强度运动时(C )
A
肺通气量增大
C
心输出量减少
20 高原训练对人体的负荷有( C)
A
运动缺氧负荷
C
两者都是
多选
21 下列影响皮肤温度变动的因素是(ABCD )
A 大量出汗
C
皮肤血流量改变
22 大气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效应有:(ABCD )
A
直接作用
23冷习服的标志是( AC)
A 皮肤冷感觉阈上升,寒颤发生推迟;
B手、足温度下降;
C 非寒颤传热增加;D 路易斯反应时间延长。
24 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特点是:(ABCD )
A
涉及面广,易感性差异较大
C
多途径进入人体
25 人体高原习服的表现是( BD)
A 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的容积密度减少;
B 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
C 血红蛋白的氧离曲线左移;
D 安静和次最大强度运动时,心率下降。
26 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需要对大气环境提出要求,应选择的环境有(AC )
A
无大气污染的环境
C
污染较小的环境
27 要使高原训练取得理想的效果应处理好以下几个主要因素(ABCD )
A
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
C
强度
第十七章
思考题:
1、举例说明运动员科学选材时要注意哪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规律?
随堂测验:
名词解释:骨龄
1 运动能力的遗传是单基因遗传。(×)
2 青少年儿童身高发育的研究证实,脚长的孩子,身高也长的高。(×)
3 人体各关节柔韧性的发展,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4 在力量、速度、耐力三大素质中,后天环境里通过训练提高幅度最大的是耐力。(×)
5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机体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速度不均衡,波浪式增长的过程。(√ )
6 过早对儿童少年进行专项竞技运动的训练不利于其正常的生长发育与健康。(√)
7 耐力性项目选项材时要求(
A
心容量大,心肺功能发育良好
B 心肌收缩有力,慢肌纤维百分比低
C 脉搏安静时徐缓有力,运动时脉搏上升幅度较小
D 有氧氧化能力较高,运动A时血糖水平降低快的
8 短跑项目选材时要求(
A 无氧能力较高,磷酸原供能系统较好
B 神经过程灵活性高,转换速度慢
C 无氧能力较高,慢肌纤维百分比较大
D 糖无氧酵解能力较好,CP含量低
9 与耐力有关的遗传基因是(
A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
C
ACTNα-辅肌动蛋白
10
在选拔儿童少年运动员从事体能主导项群的运动项目时,(
A 体重
第十八章
思考题:
1、体成分控制与体重控制一样吗?运动员控制体成分和体重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堂测验:
名词解释:身体成分 、肥胖、体质指数;
1 继发性肥胖主要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心理行为偏差为特征。( × )
2 通过运动减肥,建议每周体重下降以1公斤为宜。(√ )
3 耐力运动能够很快激活脂肪水解酶,进而促进脂肪水解,因此减肥运动多采用耐力运动。(√ )
4 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基础代谢率会逐渐降低。(√ )
5 储存脂肪的主要作用是保温、缓冲机械撞击及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其数量缺乏,会降低健康水平。(
√
6 目前儿童肥胖多属于继发性肥胖。(× )
7 常用肥胖诊断指标有很多,其中体质指数(BMI)是体重(kg)/身高(m)。(× )
8 皮褶厚度的测量只能通过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反映体脂分布情况,不能推算出体脂总量。(× )
9 当人体处于能量正平衡状态时,身体组织会分解释放能量,供给机体需要,体重下降。(× )
10 心率变化范围介于100-180次/分时,心率与运动强度、摄氧量、能量代谢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