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运动生理学复习题(9-13章)

(2013-06-01 16:39:34)
分类: 体育理论

第九章

本章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酸碱平衡、运动性蛋白尿、酸碱平衡紊乱。

2、简述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及肌细胞内的缓冲作用。

随堂测验

1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

2 缓冲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是细胞内和血液缓冲体系,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 √ )

3 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内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 √ 

4 由强酸以及强酸与强碱生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叫作缓冲体系。 (   × 

5 通常情况下,NaHCO3/H2CO3的比值保持在20/1,血浆pH值就可维持在7.4不变。( √ 

6 在红细胞缓冲体系中,血红蛋白缓冲体系不是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H2CO3发挥较小的缓冲作用。( ×  

7 肺排泄CO2的作用受呼吸中枢的调节,而呼吸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又与血液的Pco2、[H+]或pH值和Po2变化有关。( √  

8 通常情况下,骨骼肌细胞内的pH值高于血液。( × 

9 正常膳食条件下,自尿液排出的固定酸比碱多,故尿液的pH值一般为6.0左右。(  √ )

10 血液缓冲体系分布于血浆和红细胞,其中血浆缓冲体系中最重要的缓冲碱是:( A )

A NaHCO3/H2CO3      B NaPr/HPr   

C KHCO3/ H2CO3       D KHbO2/HhbO2

11 以下不属于排泄的生理学过程是:(D 

A 排汗    B 排尿    C 呼出二氧化碳    D 排出大便

12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B )

A 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    B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滤液量

C 每分钟一侧肾脏生成的滤液量    D 每分钟两侧肾脏的血浆流量

13 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B )

A 葡萄糖    B 蛋白质    C 钾离子    D 钠离子

14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D )

A 入球小动脉血压        B 出球小动脉血压     

C 肾动脉血压            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15 运动时,肌肉内pH值总是比血液低,其原因是:( A )

A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

B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低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高于血液

C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高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等于血液

D 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等于血液,而其酸碱缓冲能力低于血液

16 骨骼肌的化学缓冲作用主要是由以下哪种物质实现的( C )

A 磷酸盐化合物    B 重碳酸盐    C 蛋白质和氨基酸    D 以上都不是

第十章

思考题:

1、在没有专业力量训练器的条件下,如何把RM概念与体育实践的应用联系起来?

随堂测验

名词解释:肌肉力量、力量耐力、超负荷原则

1肌肉横断面积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获得的横断面面积,它是由肌纤维的粗细来决定的。(  ×   )

2 肌肉横断面积或者肌肉体积本身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学因素。(   ×  )

3 缺乏训练的人和训练水平良好的运动员在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能够动员的运动单位比例是相同的。(   ×   )

4 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  )

5 力量训练可以提高主动肌与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之间的协调能力,但是不能提高主动肌运动单位活动的同步化程度。(  ×   )

6 超负荷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实质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   ×  )

7 一般情况下,在一次力量训练课当中,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原因是小肌群在力量训练中较大肌群容易疲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他肌群乃至身体整体工作能力。(  √   )

8 等长练习的不足是肌肉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重量较大,因此不是发展最大肌肉力量的常用方法。(   ×  )

9 如果力量训练的目的是发展最大肌力,应采用低强度和低重复次数的训练。(  ×   )

10 肌肉肥大主要由肌纤维增粗、肌肉横断面积增加和结缔组织增多等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现象。(  √   )

11 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  

A 静态肌力     B 动态肌力     C 离心肌力     D 超等长肌力

12 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机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   

A 静态肌力     B 动态肌力     C 离心肌力     D 超等长肌力

13 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称作:(  

A 最大肌力     B 快速肌力     C 爆发力     D 肌耐力

14 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称作:(  

A 最大肌力     B 快速肌力     C 相对肌力     D 肌耐力

15  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  

A 肌糖原含量               B 收缩蛋白   

C 三磷酸腺苷含量        D 脂肪

16 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一般规律是多少岁以前,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肌肉力量一直缓慢而平稳地增长,且无明显性别差异:(  

A 10 岁    B 15岁     C 16岁     C 18岁

17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肥大,主要与以下哪一因素的改变有关:(  

A 肌纤维增粗         B 毛细血管增加   

C 血红蛋白增多      D 肌糖原含量增加

 第十一章

思考题:

1、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反映人体有氧耐力的生理指标,试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2、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是否会产生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为什么?其生理机制是什么?

3、请比较分析最大吸氧量和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方法的异同及其生理依据。

随堂测验:

名词解释:需氧量  吸氧量  运动后过量氧耗 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 

1 运动后过量氧耗不仅用于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偿还运动后恢复期所消耗的氧。( √ 

2 在运动中由于吸氧量满足需氧量,机体出现稳定状态,因此在运动开始阶段不会出现氧亏。( × )

3 最大摄氧量就是有氧工作能力。( × )

4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和无氧工作的能力。( × )

5 心脏的泵血功能,称为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 × )

6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  × )

7 有氧运动能力不仅与最大吸氧量的大小有关,而且与维持最高摄氧水平的能力有关。( √ 

8 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无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有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 × )

9 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 

10 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称为氧的利用率,表示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 

11 乳酸阈是反映无氧耐力的一个指标。( × )

12 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称为:(   

A 需氧量     B 氧含量     C 吸氧量     D 耗氧量

13 人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的氧量和吸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   

A 运动后过量氧耗     B 氧亏     C 吸氧量     D 耗氧量

14 在恢复期机体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所消耗的氧量应包括:(   

 A 氧亏     B 运动后过量氧耗     C 吸氧量     D 需氧量

15 不属于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是:(   

A 肌纤维横断面积的影响    

B 甲状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

C 儿茶酚胺的影响           

D 体温升高的影响

16 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称:(   

A 最大吸氧量     B 最大吸氧量利用率    

C 氧的利用率     D 氧脉搏

17 决定有氧耐力训练效果的有效指标是:(   

A 最大心率     B 最大心输出量     C 乳酸阈     D 运动后过量氧耗

18 马拉松、滑雪等长时间的运动项目,体重比较轻有利于运动,因而最大摄氧量的(    )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A 相对值     B 绝对值     C 利用率     D 百分率

19 对于中长距离游泳、速滑、自行车、划船等运动项目,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是最大吸氧量的:(   

 A 相对值     B 绝对值     C 利用率     D 百分率

20 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称为:(   

A 乳酸阈                         B 最大摄氧量   

C 最大摄氧量百分率               D 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第十二章

思考题

1、设计一套速度素质无氧耐力的测定与评价方法。

随堂测验:

名词解释:速度、无氧耐力

1 低乳酸值的间歇训练是发展无氧耐力的主要方法。(   ×  

2 运动过程中,运动技能越熟练,完成动作的速度越快。(  √   

3 强度大、时间短的速度练习主要依靠乳酸能系统提供能量。(   √ 

4 反射活动越复杂,经历的突触越多,反应时越长。(  √ 

5 低乳酸数值的间歇训练可提高速度素质,高乳数值的间歇训练提高速度耐力。(  × 

6 投掷运动员器械出手的速度属于:(    

A 反应速度      B 动作速度      C 位移速度      D 都不是

7 无氧耐力是指肌肉在(     )条件下长时间进行运动的能力。

A 氧供不足      B 氧供充足      C 氧供停止      D 氧供过剩

8 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快慢称为:(    

A 反应速度      B 动作速度      C 位移速度      D 力量速度

9 肌力越大,动作速度:(    

A 越快      B 越慢      C 一样      D 视肌肉而定

10 无氧代谢能力越强,动作速度:(    

A 越快      B 越慢      C 一样      D 视肌肉而定

11(     )可以反映反应速度的快慢,而(     )可以反映动作速度的快慢。

A 反应时      B 动作时     C 位移速度      D 动作速度

12 速度练习主要能发展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    

A 强度      B 灵活性      C 均衡性      D 稳定性

13 优秀径赛运动员腿部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因项目不同而不同,短跑(     );中跑(     );长跑(     )。

A 最高       B 最低       C 中等      D 不一定

14 关节柔韧的好坏影响短跑运动员的:(    

A 动作速度      B 反应速度      C 步频      D 步长

15 短跑训练应以强度大的无氧训练为主,其主要的训练手段是(     )训练法。

 A 间歇      B 重复      C 持续      D 三者均用

第十三章

思考题:

1、平衡、灵敏和柔韧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哪些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堂测验:

名词解释:平衡、灵敏、柔韧

1 平衡素质由人体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肌肉功能所决定。(  × 

2 本体感受器是运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感受装置。(   ×  

3 视觉器官是人体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    

4 运动分析器的敏感程度越高,机体的灵活性越好。(  √   

5 青春期前后,男孩的灵敏素质均优于女孩。(  √   

6 动力性运动可增大关节软骨的厚度,使之弹性增强。(    √ 

7 对抗肌不能充分放松会影响关节运动幅度。(  √   

8 倒立属于:(    

A 对称平衡      B 静态平衡      C 动态平衡      D 三者均不是

9 蹦床属于:(    

A 对称平衡      B 静态平衡      C 动态平衡      D 三者均不是

10 人体进行直线或旋转变速运动时,维持身体平衡的主要器官是:(    

A 视觉器官      B 听觉器官      C 动觉器官      D 位觉器官

11 分布在骨骼肌、肌腱、关节囊和韧带等处的感觉神经末梢装置为:(   

A 视觉器官      B 听觉器官      C 动觉器官      D 位觉器官

12 人体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是:(    

A 视觉器官      B 听觉器官      C 动觉器官      D 位觉器官

13 发展人体灵敏素质,首先要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    

A 稳定性      B 多样性      C 持久性      D 灵活性

14 人体在(     )时期,灵敏素质发展迅速。

A 儿童期      B 少年期      C 青春期      D 成年期

15 腹部脂肪堆积会影响(     )的幅度。

A 下桥         B 体侧屈       C 后踢腿      D 体前屈

16 冲击性牵张练习的不足是:(    

A 肌肉的反射性收缩抵消主动牵拉的力量,且易出现肌肉损伤     

B 速度过快      C 速度可根据需要调节      D 速度过慢

17 静力性牵张练习的优点是:(    

A 效果明显,不易损伤肌肉               B 效果不及冲击性牵张练习

C 无法与冲击性牵张练习进行比较      D 可用于任何关节的训练

18 人们常将(     )称为“暗淡感觉”。

 A 视觉          B 听觉          C 位觉          D 本体感觉

19 (     )时期是发展柔韧素质的最佳时期。

A 儿童少年      B 青年         C 成年         D 老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