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有氧运动能力(练习题参考答案)
(2010-06-09 20:40:02)
标签:
答案恢复生理学试题体育运动运动生理学有氧运动能力 |
分类: 学习讨论区 |
一、填空题
1、大,少,大
2、小,少,大
3、满足,氧亏
4、心肺功能,肌肉利用氧
5、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遗传因素,年龄,种族,性别,训练水平
6、心肺功能,骨骼肌的特征,神经调节能力,能量供应的特点
7、性别,年龄,肌纤维类型及酶的活性,训练水平
8、评定有氧耐力,训练强度的制定,制定康复健身运动处方
二、判断题
1、√
三、单选题
1、A
四、名词解释
1、运动后的恢复期,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2、人体在进行有大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吸氧量。
3、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最大吸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吸氧量的能力。
4、PWC170是指心率在170次/min时身体工作能力。PW170测试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负荷运动,从运动心率和运动强度之间的关系,求出心率在170次/min时的运动负荷强度,反映有氧耐力水平。
五、简述题
1、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有:
(1)儿茶酚胺的影响。剧烈的运动使体内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而运动后恢复期儿茶酚胺的浓度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2)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在运动后恢复期其浓度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3)体温升高的影响。在运动后恢复期,体温不可能立即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使肌肉的代谢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这些指标的恢复需消耗一定的氧。
2、影响乳酸阈的因素:
(1)性别、年龄的影响;(2)肌纤维类型与酶活性的影响;(3)训练水平的影响;(运动项目的影响;(5)环境条件的影响。每个影响因素再做简单的叙述即可。
3、最大摄氧量和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方法的异同:最大摄氧量和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方法一般采用活动跑台、走和脚踏功率自行车进行测定。两种测定方法及测定仪器可相同,但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的强度或量要小于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最大摄氧量测定方法要求全身大部分肌肉群参加运动,心率在180次/min以上的强度,对于中老年人,体弱者是不适应的。因此,次最大有氧能力测定的强度或量可因人而异。
六、论述题
1、影响最大吸摄量的因素包括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心脏的泵血功能称为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它取决于心脏容积和心肌收缩力。在最大心率、每搏输出量不变的条件下,动静脉氧差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由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来决定,是影响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肌纤维类型也影响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慢肌纤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线粒体数目多、体积大,其酶的活性高,对氧的摄取能力也高;慢肌纤维肌红蛋白含量也比较高,有利于增加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2、影响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主要取决于心肺功能、骨骼肌特点、神经调节已经能量供应特点。
(1)心肺功能: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吸氧能力。肺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就越多,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影响肺通气量的变化。运动时提高和掌握有效的呼吸动作,增强呼吸机能就能提高有氧耐力。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心输出量受每搏输出量的制约,而每搏输出量决定于心肌收缩力量和心室腔容积的大小。红细胞的数量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一个因素。血液中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携带氧进行运输。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假如下降10%,则往往引起运动成绩下降。
(2)骨骼肌特征:肌组织的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有氧耐力,肌肉内毛细血管网开放数量的增加,可使单位时间内肌肉血流量增加,血液可携带更多的氧供给给肌肉。优秀的耐力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肌红蛋白、线粒体和氧化酶活性高、毛细血管数量增加。
(3)神经调节能力: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耐力。长期耐力训练可以改善神经的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保持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4)能力供应特点:糖和脂肪在有氧条件下,能保持长时间供能的能力是影响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供能物质的储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可通过有氧耐力训练提高。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均为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比组成、肌糖原的衰竭、运动中大量水分的丢失、肌细胞膜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有氧氧化酶的活性等因素与有氧耐力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