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14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2010-06-09 16:18:56)
标签:

答案

恢复

疲劳

生理学

试题

运动

运动生理学

体育

分类: 学习讨论区

一、填空题

1、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

2、加深呼吸,适当控制运动强度

3、耐受性,疲劳,恢复

4、安静状态,运动状态,恢复期

5、准备状态,起赛热症,起赛冷淡症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单选题

1、A      2、B     3、C     4、B    5、B

 

四、多选题

1、ABC      2、AB     3、BC     4、AB      5、BC

 

五、名词解释

1、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2、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化范围不大的水平上,这段机能变化称为稳定状态。

3、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使人体在结构与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这一良好的变化称为训练效果。

4、氧脉搏是指每搏输出量中所摄取的氧量,即每分摄氧量与心率的比值。

5、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六、简述题

1、在一次运动负荷刺激下,人体各器官系统将发生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耐受、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消退等机能变化,即身体机能对运动负荷刺激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承受一定时间的运动负荷刺激之后,机体机能和工作效率会逐渐降低出现疲劳现象;训练结束后,机能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逐步恢复至运动前的相应水平。要想持久保持训练效果,必须在上一次训练出现超量恢复的基础上及时安排下一次训练。

2、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就是通过人为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给机体施加系统化的适宜运动负荷刺激,使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变化,并产生最佳的反应与适应,从而获得预期的训练效果。

3、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输出量和肺通气机能等指标)基本达到并稳定在本人极限水平,但每份吸氧量小于每分需氧量,造成体内氧供不足,氧亏逐渐积累,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下降,运动时间不可能持久。

 

七、论述题

1、极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运动开始时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体内缺氧,乳酸堆积,血液PH向酸性方面偏移,不仅影响了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以及运动动力定型紊乱。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是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内脏器官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吸氧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极点出现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致使运动的每分    需氧量暂时减少。机体缺氧状态逐步得到缓解,内环境得到改善,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增强,动力定型得以恢复。

减轻极点反应的措施:(1)良好的赛前状态和适当的准备活动都能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减轻极点的反应程度;(2)极点出现时,应继续坚持运动,并注意加深呼吸和适当控制运动强度,有助于减轻极点的反应和促使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2、与无训练者相比,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和极限负荷运动时生理机能的变化表现为:

(1)有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时具有动员得快、生理反应较小和机能节省化以及运动后恢复快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运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氧运输系统等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肌肉活动高度协调、心肺机能变化较小等。

(2)有训练者在完成极限负荷运动时,要求机体充分发掘自身潜力,使相关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达到最高水平。与无训练者相比,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功能水平高,机能潜力大,并表现出非凡的运动能力和对极限负荷的适应能力。一般可选择极限负荷运动时的生理指标如最大摄氧量、氧脉搏、最大氧亏积累、最大做功量等指标对训练效果进行评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