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肛门”的伤口为何难以愈合? 文/陈潭
2010年7月23日,深圳孕妇林某到深圳凤凰医院待产,产后肛门疑被助产士张吉荣缝上,产妇丈夫陈默(化名)认为张吉荣为收红包实施报复,张吉荣称是为产妇痔疮缝扎止血。“缝肛门”事件发生一年半后,双方诉讼仍在继续。(2月13日《京华时报 》)
沉寂多日的深圳“缝肛门”事件,由于央视最近的调查报道,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虽然双方对事件真相仍然各执一词,但经过多方调查,所谓“产妇肛门被缝”的情况并不存在。如果不是这次深入的调查报道,很多人或许会跟我一样还在对助产士张吉荣大加讨伐,甚至漫骂。毕竟,大众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对事件的真伪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事实上,产妇丈夫对“缝肛门”事件只是一种猜测。助产士有可能因为红包问题打击报复,这样的事情在一些医院确实存在。况且,在如今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背景下,患者家属因为一时的冲动和无知,做出这样的联想情有可原。然而,助产士如果因此去缝产妇的肛门未免显得可笑。稍有常识的人都有可能会怀疑事件的真实性,因为它有太多违背常识的地方。
然而,无论是“缝肛门”,还是“八毛门”,人们更倾向于认为这类事实的存在。这并不能说明人们缺乏常识而去盲信。恰恰相反,很多人是基于常识而作出判断。医患关系的紧张,双方缺乏信基础,医疗作为社会问题成为普遍现状。在这件事上,无论是一些媒体,还是公众,都陷入了一种主观的臆断。他们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对患者及其家属抱以很大的同情,甚至偏听偏信。
现实再次给我们开了个不小的玩笑,而这次玩笑的代价太大了。对于局外人,我们有可能无法感受到这类事件的影响。但对于双方来说,如果没有媒体的推波助澜,甚至主观误导公众,“缝肛门”事件不可能发生,也不会给双方带来至今无法愈合的伤口。不可否认,大部分媒体人都是有良知的,他们同情弱者也是基于这种良知。但是,媒体人更应该基于事实去报道新闻,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夸大甚至歪曲事实。
应该看到,愈合身体上的伤口并不难,但如何愈合医患之间由于不信任而造成的伤口却不是那么容易。
“缝肛门”事件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示,我们必须认真吸取教训。对于媒体来说,医患关系的紧张与其夸大不实的报道有一定的关系。而最根本的是,医治医患之间的关系,不仅要靠医患双方充分的信任,更需要解开医患矛盾的死结,解决看病贵等医疗当中的突出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