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殇(一)血浆经济
(2008-10-15 14:05:16)
血
殇
----中国单采浆危机不完全报告
上海复旦大学
高燕宁教授
综述
中国是肝炎大国。能使我们成为肝炎大国的东西,也能使我们成为艾滋大国。中国艾滋病的最大特色,莫过于此。
一、血浆经济
血液是“生命之河”。血浆经济就是在生命之河中弄潮和化生商品。生产血制品最主要的起始原料是人血。
血制品生产始于上世纪40年代,国内为60年代,但当时6大生物制品所和1家输血研究所白蛋白总产量不过1.2吨。70年代靠进口。80年血制品产业化起步,随着工艺改进成了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纷纷建血站,各地以血站为基地的血制品厂如雨后春笋,至90年有50多家,95年为61家。
在“大干快上”中,我国血制品企业设计规模超常规攀升,但实际投浆量却“跟不上形势要求”。以36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为例,设计年处理血浆7800吨,但2000年实际投浆3000吨
(白坚石,2002);2002年投浆3800吨,其中投浆200-300吨只有5家,100-200吨有10家企业,余21家在100吨以下,占58.4%(孙凡忠,2005)。也就是说,即使到了“关停并转,一切步入正轨”后的2002年,实际投浆量也只有设计水平的一半,而企业众多。
因此,国内血制品企业间展开了最残酷的浆源竞争。伴随“血制品热”,原浆供应量超越其潜在增长能力,使血源市场出现了“一紧”“一热”“一乱”的局面。“一紧”指原浆供需紧张,厂家争原料、争市场致供需矛盾突出,血液成本增至120-150元/(400ml)人份。国有大型血制品企业在购浆时处于劣势,所引进的血制品生产线投料量锐减,产量仅完成年设计能力的1/5,因白蛋白减产使95年产值比94减少近7000万元。约1/3停产或半停产。“一热”是有些地区和单位将单采浆站视为“经济实体”而竞相争办。“一乱”是血源市场混乱,血浆质量失控,白蛋白质量参差不齐。国家虽明文严禁不顾血液质量,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倒买倒卖血液和商业化的采供血自由竞争,但这种混乱无序最终导致供浆者健康的严重损害。(邢大立,1998)(程夷,2001)。有些厂家不惜用购进低价劣质原料等违法手段来取得生产成本优势(王克义,2000)。
由于发展过快和政策滞后,部分地区机构设置与管理失控,血源与血液质量混乱。有的把血站视为生财之道的“三产”,医院、红会、防疫、卫生院、部队、武装部、公安、厂矿、学校、公司、供销社和个人违背“三统一”原则竟相争办。在技术、设备、房屋条件不具备,医疗用血任务与采、供血能力不相匹配的情况下,与国家采供血机构争血源、争采血、争供血,利用地区差价搞血液长途贩运。所采血液质量低,交叉感染机率大。(杨东明,1993)
某村李支书为率村民致富,邀请血头将血站开到家里,夜以继日采血,使全村一百多人感染HIV,自己和六兄弟无一幸免。(张可,2004)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