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万名农民“以血养家” 调查甘青卖血村(十五)--芦花乡的卖血村

(2007-07-20 19:16:33)
 

近万名农民以血养家” 调查甘青卖血村

近万名农民“以血养家” <wbr>调查甘青卖血村(十五)--芦花乡的卖血村

■在连海单采血浆站外面等候卖血浆的妇女
■转花湾村村长也在卖血
■陈邦顺手里有6个假献血证
■每隔14天要卖一次血浆

 

    凌晨3点,51岁的陈邦顺悄无声息地从炕上爬起来,当他穿好衣服走出家门时,借着月光看到村子里已有人和他一样早早地起来了,顺着山腰间的羊肠小道,他们摸黑翻过无数道山梁,步行约4个小时,赶到位于兰州市连城铝厂职工医院内的连海单采血浆站。这时聚集在这里的老乡大概有80多人,和陈邦顺一样,他们都是来卖血浆的。

    早上7时30分,血浆站的工作人员开始“采小血”化验,约10时30分,经化验合格的老乡们按顺序躺在采浆间的采浆设备旁,工作人员用专用设备从他们身体里提取600克血浆。在这里提取血浆后给他们的“报酬”是每人80元的营养补助,中午还免费供应一顿稀饭馒头,此外还发给每人8两白糖和2两茶叶。

    实际上,陈邦顺仅仅是居住在甘青交界处的天祝县东坪乡和青海省乐都县、民和县的芦花乡、马营乡、马厂乡、北山乡的庞大农民卖血大军中的普通一员。记者于3月27日至3月31日,在甘肃、青海采访得知,5个乡的农民中,约有1万左右的农民有卖血史或常年卖血。卖血所得“收入”是这些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经记者调查得知,这些农民主要集中在甘肃的连海单采血浆站、兰州某大型医院、陈井采血点,及青海的乐都采血点常年卖血。

    芦花乡的卖血村

    ■“早晨是洋、中午是芋、晚上是蛋,全天吃的是洋芋蛋。”

    “早晨是洋、中午是芋、晚上是蛋,全天吃的是洋芋蛋。”天祝县东坪乡政府一位叫满爱国的计生专干形象地形容这一带农民的生活现状。这5个乡的农民均居住在海拔2200米至2700米的山上,由于连年旱灾,土豆是目前这5个乡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同时也是这些农民的主要口粮。记者在这5个乡的村子里采访时,见到最多的就是当地农民煮土豆吃的情景。

    据满介绍,东坪乡2001年人均纯收入仅为620元,较青海那4个乡440元左右的人均纯收入要高出一些,在这些地区,除了少数家庭里在外有工作的人不卖血和因身体原因被血站拒之门外的农民外,绝大多数家庭都有常年卖血的人员。

    ■山路上的黄土能淹没整个脚背

    前往山区的路仅容一辆农用三轮车通过,村与村之间要翻越几座山头,三轮车所经之地,车与人都笼罩在挥之不去的黄尘中,往地上一站,厚厚的黄土淹没了整个脚背。

    山区里的村庄很分散,记者晚上借宿在青海省乐都县芦花乡转花湾村一个老乡家中,这里居住着30多户村民,据老乡介绍,这个村正好是青海和甘肃交界的地方,一条小道将村子一分为二,那边是甘肃省,这边是青海省。

    ■“我卖的血,能盛满两大水缸”

    夫妻二人卖血,一家五口,四口卖血,这是很普通的事。芦花湾乡副书记任克宽说。记者在该乡湾子村了解到,全村40多户300多人口,有35户家庭都在卖血。现年61岁的李守中老人是卖血行列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李守中老人卖血的历史已有19年。今年1月24日,他最后一次去连海单采血浆站卖血浆时,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已超过供浆的年龄限制,他便再没有去这个供浆站。“我终于退休了!现在我的大儿媳妇接我的班,开始卖血。”老人说。

    “这30多年卖出的血液足足有两大水缸!”李面对记者,一字一顿地说。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