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在热议70 面对地铁猝死,完善急救重于伤感

(2016-07-04 20:35:16)
标签:

时评

医政

猝死

急救

 

629日的傍晚,在人潮汹涌的地铁站内,年轻金波的生命被突然定格在34岁的年龄。他是一家网站的副主编,一对3岁双胞胎女儿的父亲,一个温柔妻子的好丈夫,却永远地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夺走这个年轻生命的,不是什么特大灾害,也不是什么人为的意外,而是让很多人无可措手的身体病患——猝死。

猝死是一个让现在医学也很感无奈地一种存在。导致猝死的病患未必是什么无可救治的疾病,但却是一些不大容易发现的疾病,其常常以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杀来,可以瞬间置人于死地。

有研究表明,有将近9成的猝死病人,是源于恶性心律失常。也就是人的心跳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突然间处于一种节律混乱,无法正常将血液从心脏内泵出的状态,导致大脑和全身地重要器官无法得到血液的供养,而大脑在突然缺氧5分钟以后,就会陷入昏迷,超过10分钟,就可能永久死亡。

出于这样的原理,有很多研究数据也证实,发生在医院外面的猝死,如果在4分钟内得到正确的心肺复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呼吸加心外按压加电除颤,其后续的抢救成功率可能达到50%,而超过6分钟,抢救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

我国猝死的抢救成功率相对比较低,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发现了猝死情况,人们通常的行为是呼叫急救车,然后等待,而急救车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并实施救治地可能性微乎其微。很多猝死情况的生存机会,就这样被活生生地遗失了,而这样的机会是事后地任何措施都无法替代的。

因此,我国有很多的猝死案例,在令人悲伤同情的事后,还会带给人们深深的遗憾——假如那4分钟没有被遗失,现在会怎样?然而,现实不允许假如,逝去的生命永不再会。

回顾金波猝死过程中的抢救,遗憾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在他躺下不久,就有3名年轻的女性,勇敢地伸出援手,为他实施了心外按压及人工呼吸,可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电除颤,却始终无法实施——因为遍寻整个地铁站内,根本没有这样的设备。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公共建筑设施配置上,急救理念的严重滞后。

因为在急救早期的心脏复苏中,电除颤是非常重要的抢救措施,为此,曾有急救专家提出电除颤永远不会错的概念,就是为了突出电除颤的意义,提示急救人员尽早实施电除颤。也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早在二三十年前,在欧美的许多国家,就已经把电除颤设备与消防设施一样,提升到公共建筑必备设施的高度。多年的实施也证明,这些遍布于公共建筑的除颤实施,确实为挽救一些生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我们国家,一切公共的急救似乎都委托给了急救车。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而从金波躺在地铁站内50分钟都未能得到专业的急救的过程看,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急救车的及时上,是非常不现实的。所以,建立在公众广泛参与体系下的早期急救,是阻击死神的突袭必须的选择。

值得欣慰的是,在金波躺倒以后,毕竟已经有3名女性参与了抢救,这体现了我国公众急救意识的进步。但仅仅只有3名女性参与,却也说明,早期急救的公众意识还很薄弱。

现在金波的朋友正在发起心唤醒行动,应该说,这是对金波最好的纪念,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地铁、车站、飞机场、大商场等地方,都会出现除颤设备。这些无疑是金波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唤醒的公众急救意识。在普及除颤设备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广泛的全员急救培训计划,要保证这些得来不易的心唤醒设备,能有人会用,有人敢用,这样的意识与技能,与除颤设备一样,是心唤醒的核心所在。

 

http://p1.ifengimg.com/a/2016_27/9d06ffdd6101a8d_size18_w500_h345.jpg面对地铁猝死,完善急救重于伤感" />

 

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a/20160702/49283074_0.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