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 |
原标题:为什么神医总要打着中医的幌子?
诸多“神医”的出现不是偶然,和当下医疗服务的不尽如人意以及“有病乱投医”的心态有关。但稍微考察一下这些“神医”,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把自己伪装成“中医”大家。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文化脉络之中。因此,用中医的理论更容易打动一部分人群。
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中医本身带有一定的玄学色彩。就中医的起源看,本身就有着所谓的“医巫同源”的说法。虽然,在之后的中医发展过程中,巫术逐步从中医体系中被剥离了出去,但仍不可避免地留存着倚重推理和言语诱导的痕迹。
与此同时,中医的理论基础又主要依据气血阴阳展开,可是气血阴阳的概念又带有很多“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属性,这又决定了中医在看病时,缺乏相对客观的指标。医生的主观感受和言谈的引导就容易产生十分明显的作用。同样是皮肤青紫,甲中医可以说是淤血,乙中医可以说是“痧气”,只要当事的医生能够将之“说圆”即可。“神医”之所以屡屡利用中医能把自己装扮成“神医”,显然是将中医的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神医”现象实际上透视出中医市场的混乱。这提示有关部门,对于中医的门槛要有一个严格的把握,对其从业者要有定期的考核,并应严格限制非专业人员对“中医”概念的应用。
在2010年前后,萧宏慈曾在台湾走红,但“台北市府卫生局”就认定萧宏慈不具备医师资格,一些言论违法,对其进行了处罚。但他同样的言行,在北京、上海、成都、深圳、锦州等多地公开办班宣讲,各地有关部门有无进行针对性监管处罚?
9月3日
续文:
但让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是,不管是之前的张悟本号召大家吃绿豆,还是萧宏慈宣扬的“拍打拉筋”,虽然本身是有些作用,但为什么能在很短的时间能大受青睐,捧场者络绎不绝呢?在笔者看来,这是他们很好的利用了以下三件武器。
其一,心理暗示的医疗作用。很多人可能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两个人在医院体检后拿错了检查结果,导致一个罹患癌症的人不知道自己有病,另一个本来健康的人以为自己患了癌症。接下来的事情更加不可思议,那个本来健康的人真的像个癌症患者一样去世了。相反,那个癌症患者却好好地活了下来。这个故事反应的就是心理暗示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对于很多亚健康或者慢性病患者而言,这种心理暗示的作用可能更加明显,因为他们的身体本来就常处于一种正常与不正常之间,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有时会觉得症状很重,有时觉得症状很轻。由于不明就里,就将这些症状的变化,归结于“医生”的神奇上面。这是极具欺骗性的做法。
其二,以点带面,偷换概念。实际上,在疾病领域,有些疾病不治可能会逐步恶化,但也有相当多的疾病,不治也会自愈。最常见的就是病毒感冒,对于这类病一方面不用治疗,另一方面也没有真正有些的治疗手段。病毒感冒所以能好,是因为这个病本身有“自限性”,在人身上折腾一周左右就自我消亡了,所以,大多数的病毒感冒都能自愈。甚至,癌症在有些患者身上也能自愈。但在神医的经历中,都喜欢将一个个可能是自愈的个体,吹嘘为自己某个特殊理念的受益者,以个体代替全部,以自愈代替疗效。在这些似乎真实个体的“现场说法”中,很多人的正常思路被打乱了。
其三,古代医家的标杆作用。提到古代的医家,最著名的恐怕非扁鹊莫属了。而扁鹊最著名的事例,当为他和蔡桓公之间演绎的一段关于“疾在腠理”的小病如何演变为病入膏肓的绝症的故事。这个故事像个标杆,将中医的诊断技术提到了一种“望而知之”的神奇高度。同时,这个故事又像个寓言,告诉人们不能慢待“小疾”,否则后果十分严重。如今社会的各路神医,其实就是利用扁鹊给人们留下的这种影响,让人们相信他和扁鹊具有同等的“判断疾病和生死”的能力,不相信他的人,就是在犯蔡桓公那样让人惋惜的错误。这点极具蛊惑性。
应该承认,大多数“神医”的做法,本身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个层面对于人的身体可能还有一些益处。但将这些益处夸大为“灵丹妙药”,就具有了作假和诈骗的嫌疑。对此,我们应该理所当然地予以揭露和批评。
本文发表于《新京报》来信栏目,发表时有删改。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09/04/content_36952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