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上协和是如何炼成的?
(2012-08-29 22:44:37)
标签:
健康 |
“看病难”在这些年里,一直像个魔咒似的困扰着许许多多的病人,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次次地被专家学者已经广大百姓审视着。但人们依然对此无可奈何,以致不少人感叹:不怕病,怕看病!
说起来,有关部门对此没有少费思量,相应的政策也是一个接着一个:例如承诺10分钟挂号,医院开始节假日门诊,加大医疗投入等等,但效果都似乎杯水车薪。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医疗界最响亮的品牌之一的协和医院近期又出举措——实施24小时挂号。可是就在人们还没来得及欢欣雀跃的时候,问题就来了,因为挂号虽然是24小时了,可就诊不是24小时,所以看病的环境依然拥挤,想看病的人依然困难。当然,即便协和医院的医生都是铁人,可以24小时坐诊,相信协和医院的号源依然紧张,因为全中国就一个协和医院,就是变成两个,也不可能满足全国人民的看病需求。
为什么到协和医院(在此,我们不妨将之视为三甲医院的代表)看病这么难呢?个人以为,恰恰是协和医院出台的这样那样的“便民”举措造成了这种困境。
虽然,到协和医院看病一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医疗改革之前却绝没有如此拥挤。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医疗制度不允许人们随随便便到协和医院就诊。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应该都有印象。那时人们生病,一般都先到单位的医务室就诊,多数时候拿点药就可以了。医务室解决不了,这才会选择去单位的合同医院,或者是该系统的医院,如果这些医院依然没办法,那么才会联系往协和医院转院。所以,有医生说,二十年前,协和医院的医生出一次门诊,如果是看20个病人,几乎个个“货真价实”。现在一次门诊就是看50个病人,真正的“复杂”病人可能不过三五个。协和医院的门诊承担了太多本属于社区医疗机构的任务。真正的适宜病人,反而无暇顾及了。
造成协和医生“社区化”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医疗改革中破坏了正常的转诊制度,在便民的“理念”下,医疗政策给了人们过多的出入协和医院的便捷措施,以北京地区为例,人们到协和医院这样的“优质医院”就诊可以不必经过医保机构的认可,不管看什么病,都可以报销。相反到社区医院看病,却需要到事先登记的定点医院去,这是不是一种本末倒置?既然协和医院不设门槛,为人们到协和医院就诊创造便利条件,人们干什么不往协和挤呢?这样的政策虽然在本意上想让大医院和百姓的距离近了,但实际上却剥夺了这些医院应该正常承担的责任,无法为真正需要的患者提供服务。
如今回过头看,改革之前的医疗体制虽然有僵化的方面,但至少符合小病上社区(如单位卫生所),大病上协和的医疗程序,这应该是过去医疗制度的一个闪亮点,医疗改革在建立新秩序的同时,将此轻易抛弃,实在令人惋惜!
这些年,各家大医院都在拼命扩建,但到大医院看病依然困难重重,其核心问题都在于,他们承担了本不该属于他们的社区医疗工作,而这甚至占据了其工作量的一多半。所以,协和看病难的背后是社区医疗建设的失位,是合理转诊制度的缺失,这个问题不解决,到协和看病只能越来越困难。
走笔至此,笔者想到刚上小学时,老师给讲的一个《三层楼》的故事。说一个阔少在游玩时看见了一栋漂亮的三层楼,于是让自己的手下也建一个。不想,手下建成后,这个阔少却大发雷霆,说我只要那漂亮的第三层楼,谁让你们把一层、二层也修上了。手下无语。当时觉得这个阔少不可思议,但现在想来,我们的医疗建设是不是也有些只要第三层的感觉呢?病人看病不应该只盯住三甲医院,我们的医疗政策是不是也不要只盯着三甲医院呢?没有社区医疗的繁荣,就不可能有三甲医院的正常的诊疗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