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金战:条条大路通英才,创造条件巧设计

(2016-11-02 10:10:32)
标签:

王金战

特长

分类: 家庭教育
本文节选自王金战畅销书《英才是家庭造就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您也可进一步学习王老师30年教学经验倾囊相授而来的《金战学习法》,把你的孩子打造成英才!咨询电话:400-6868-661
王金战:条条大路通英才,创造条件巧设计
◆  ◆  ◆  ◆  ◆  

● 从长项做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

很多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比如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等。可是为什么大多数孩子最终归于平庸了呢?因为他们的天赋都或多或少地被家长们扼杀了。“一个男孩跳什么舞,这都不是正经040事”“天天就知道听歌,学习不好有什么用”,类似的话想必很多家长都说过。

事实上,不少名牌大学都专门录取特长生,这对于想考取名牌大学的孩子来说,是一条非常好的特殊渠道。至于是否要走,能不能走,家长需要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喜好和特长,为孩子提前设计。

曾经有个沈阳的男孩,父母领着他到北京来找我,说孩子根本不学习,天天就知道跳舞。

我笑着说:“孩子这个爱好不是挺好的吗?”

他妈妈说:“就是不学习呀!”

“到什么程度呢?”

“反正在班里很差。”

我就问那个男孩:“你喜欢跳舞?”

他点点头:“嗯,我特别喜欢跟着那种节奏感强的音乐跳舞。”

我一看那个小男孩,还真帅,体型也挺好,于是问:“你练过舞蹈吗?”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报过一个舞蹈班。”

“你会跳什么舞?”

“桑巴。”

“扭两下。”

他跳完一段,我一看挺有意思,别有韵味。于是,我建议他的父母给孩子报个少年宫的舞蹈训练班。

孩子的家长起初非常反对:“王老师,我们来就是让您劝劝这孩子,让他别天天跳舞不学习,怎么您现在还让我们给他报舞蹈班呢?”

我说:“你们先别急,我看这孩子是真心喜欢舞蹈,管是管不住的,越管他越喜欢,与其让他自己瞎练,不如让他接受专业的训练。即便将来不吃舞蹈这碗饭,高考时也有可能获得特长加分,还能让他对你们的理解心怀感激。一石三鸟,有什么理由不这么做呢?”

家长一想有道理,就表示:“那就先让他练练看吧!”孩子高兴极了。

我又跟孩子说:“舞蹈就是在音乐中散步,在音乐中运动,那种感觉,比运动更美。伴随着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我觉得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整体素质都是非常好的锻炼。但是,要想练好舞蹈,也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一段桑巴跳下来,心脏的跳动比跑一百米冲刺还要剧烈。你吃得了这个苦吗?”

他非常坚定地回答:“我能。”

回去后,孩子的家长就在舞蹈培训班给他报了名。孩子就这样一路练习舞蹈,体型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有吃苦精神。在中考的时候,他作为舞蹈特长生,进入了重点高中。高中期间,他又到北京舞蹈学院训练了一个假期,技艺大有提高。

后来我又和他说:“你将来可以走特长之路,但是你的高考成绩必须达到当地的一本线,才可能进重点大学;如果达到当地的二本线,你也可以上一所比较好的大学;要是连二本线都达不到,你就没戏了。所以高中这三年,你既要保证练好舞蹈,学习上还得抓紧。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孩子郑重地点点头。

这以后,孩子更加懂事了。舞蹈玩命地练,学习也没有半点放松。高考那年,他够了一本线。作为艺术特长生,他被北京科技大学录取了。

有些家长也许会说:“扭屁股抡胳膊的,那不是大老爷们儿干的事。”其实,在各地重点高校中,舞蹈特长生的需求量很大,竞争也很激烈。跳舞的女孩严重过剩,男孩则很抢手,占有更大的优势。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家长送去上这个特长班,那个特长班。至于为什么要上,大多是因为别的孩子在上,所以家长也让自家孩子去上。这种盲目的行为与我所说的“设计”差距很大,既花费了钱财,对孩子的未来也没有多大的益处。

等孩子日渐长大,大多数的家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孩子的特长学习。这时候,很多家长整天为孩子操碎了心,又迷惘,又痛苦。为什么?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为孩子设计。他们头脑中只有一件事——学习。只要孩子学习好,一好百好;学习不好,什么爱好都是不务正业。

家长们不知道,特长能让孩子体验成功、感受自信,最后全方位地优秀起来。我上面讲到的这个男孩,如果不让他去发挥舞蹈特长,他可能一直是个“差生”。家庭气氛剑拔弩张,孩子也找不到学习感觉。给他自由,让他跳舞,孩子找回了自信,增强了学习能力,成绩自然也迅速上来了。

所以,从小上特长班,培养孩子有个特长其实是好事,但重点还要看家长们会不会规划,怎么规划。平庸的博士和优秀的木匠,要先选择做一个优秀的木匠。从长项做起,会达到意想不到的高度。

● 避开设计误区,英才养成少走弯路

看了我前面的讲述,家长朋友们肯定能感觉到——在孩子成才的过程中,家长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家长有为孩子的前程做好设计的义务,那应该怎样设计呢?在我每次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们都会说:“王老师,您给我们一个模板吧,我们照着做就行。 ”这种要模板、图省事的想法是错误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不一样,所要走的路也是不一样的,没有一种教育孩子的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在为孩子规划前程的这件事上,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些需要注意的原则,而不能告诉大家具体该怎么做。在这些原则之下,根据孩子各自的特点,相信每个家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英才成长之路。 

● 孩子喜欢是前提

其实,我在为孩子设计上也走过一段弯路。

20世纪 80年代末,我在沂水一中任教,每个月工资不到一百元,生活清贫。有一年,我们几个老师合编了一本书,卖得还挺火,一次挣了一万多块钱。之后不久,我去济南开会,第一次看到钢琴,一弹,“叮叮咚咚”,声音还挺清脆。当时女儿刚出生,我怀着一种模模糊糊的期望,交了钱,买了钢琴。当钢琴送到家门的时候,它死沉死沉的,我只好招呼一群老师跟我去抬。

大伙儿议论纷纷:“啥东西啊,这么稀罕?”大家打开一看,是钢琴。在那个年代,那个小地方,花一万块044钱买那样一个大家伙,我可是出尽了风头!

我当时的愿望也很朴实——怎么也得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点高档次的东西。实际上,女儿学得很不愉快,我们只好天天逼着她练习。

有时候,她一边弹就一边哭,抽抽搭搭地说:“这是为什么?学钢琴的目的是为了考级,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排名,这到底是为什么?”那种痛苦的呼喊,我一看,心想:“算了,别逼她了,顺其自然吧!”钢琴梦就这样被搁浅了。

孩子上初一以后,我发现她的乐感还行,于是我的虚荣心又开始作祟了。我当年没考上名牌大学,我的孩子要再不能上一个名牌大学,那真是遗憾。

人们常说,笨鸟有三种飞法:一种是先飞;一种是后飞;还有一种是不飞,然后从容不迫地下个蛋,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愿望,都交付给这个蛋。许多做父母的就是有这种心理,自己完不成的任务,未酬之志,就想着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

以女儿当时的学习水平,她肯定考不上北大,必须另辟蹊径。于是,我开始为孩子选乐器。为此,我真动了脑子,在清华、北大四处找人咨询。经过多方考证,几次调整,我最后选中了中阮 a。乐器选好了,我心里仍不踏实。我得吸取之前孩子练钢琴的教训,不然万一孩子犯拧,中阮也不学咋办?

有一天,吃过晚饭,父女俩出去散步。

我开讲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朵奇葩,那就是民乐,知道吗?中阮:弦乐器,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

女儿莫名其妙地点点头。 

我继续说:“你看你长得漂漂亮亮的,将来穿着一身民族服装,站在国际舞台上,演奏一曲民乐,技惊四座,全世界的目光都朝着你看过来了,那感觉……真是……哎呀……”

女儿被我描述的美景打动了,兴致勃勃地说:“老爸,有意思。要不,您给我选一种乐器?”

我说:“听说全国学中阮的人很少,那个特好!”“要不,您给我买一个吧,咱练练试试?”

其实我早给她买好了。这一回我真没想到,一个对钢琴根本不感兴趣的孩子,竟然如此钟爱中阮。我那天描绘的美景,深深地印在女儿心中。孩子把弹中阮完全当成一个爱好,而不只是特长,一天不弹都觉得难受。我陪她回老家,她背着中阮;参加夏令营,她也背着中阮。车站机场,人来人往,一眼就能看见她一个小女孩背着一把乐器,真是一道风景。看女儿那股子劲头,我就想:“这孩子进清华、北大,没问题了!” 

● 自身条件要过硬

有一年,我接了高一的一个班,班里有个男孩,身材长得比较匀称,但是个子不高。这孩子从小对篮球如痴如醉,可是家长老犯拧:“你不把学习搞好,就不能打篮球!”孩子的不满可想而知。家长无计可施,就来问我:“您看这孩子怎么办?”

我提议:“你们能不能陪着孩子去测量一下骨龄?看他适不适合发展篮球特长?”

家长摇摇头:“他不去。”

我安慰他们:“你们别着急,我先跟孩子谈谈。” 

从哪里谈起呢?那就先说篮球吧。

我说:“你喜欢 NBA吗?”

“喜欢。”

我继续问:“你最喜欢的 NBA球星是谁呢?”

“我最崇拜乔丹。”

我一拍大腿:“咱们两个人太有共同语言了,我到现在也特别喜欢打篮球。上学期间,只要见了篮球,我就什么都不顾了,忘了回家的路,忘了看书做作业,叫父母揍个半死,还是‘旧情难忘’。哎呀,篮球确实是有魅力。”
他一听,喊道:“太有同感啦!”

我又问:“你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考上大学的呢?”

“想。”

我说:“我们那个时候上学,学习任务基本没有,又不考试,精力有一点过剩。当时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只有篮球可以打。慢慢地,我就打上瘾了。我是篮球队里的得分手,篮下动作很漂亮。比赛的时候,我进球最多,动作最潇洒,同学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我感觉自己好像当了英雄一样。但是,后来恢复了高考,我想考大学了。我这个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翻开课本的第一页,突然发现,连初一的内容我都不会。我这才感觉时间紧迫,必须用功了。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到钻研带来的乐趣比打篮球的乐趣还要大。后来我对篮球的兴趣渐渐就淡了。我在痴迷的状态中,努力学习了一年,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很快,我的篮球特长又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成了大学班里的主力中锋。比赛开始,周围一帮女孩为我加油助威,那感觉,特棒!”

孩子觉得我特别够意思,就开始提问:“老师,您说我将来该走哪一条路呢?”他终于上道了,我赶紧夸他:“你这孩子真懂事。你是高一的学生,前面还有两年时间,可一旦错过,你一生的黄金时间就没有了。你可以继续打篮球,这是一个很好的运动,总比有些人没事天天瞎折腾强多了。但问题是,咱们必须设计将来走哪一条路,如果要考虑这件事,一天到晚晕头转向的光知道打篮球,肯定是不明智的。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孩子点点头。

我继续引导他:“你是不是特别喜欢打篮球呢?那你应该知道,篮球是一项巨人运动。一旦你把篮球作为一种职业,个子不太高,身体的弱势就暴露出来了。为了克服这个弱项,你可能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十倍的努力作为代价,还很难成功。将来大学招篮球特长生,也有一个基本的身高要求,你若达不到,那是要一票否决的。所以,我建议你到医院去测一下骨龄,看看你能长多高。然后咱们再商量下一步。如果你能长到一米八以上,打篮球的基本身体素质就有了;如果你到不了一米八,你也知道,在篮球这个巨人云集的领域里,你想走篮球之路,真是比登天还难。那么,我们只能把篮球作为一种爱好,而不是一种职业。”

这下男孩心服口服了:“我妈叫我测骨龄,我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告诉他:“骨龄一测,就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接着,我把我的表妹拿着测骨龄的诊断书,从县体校、市体校一路打进国家青年队的故事,给他讲了一遍。

那是我舅舅家的一个表妹,十五岁的年纪,个子已经长到一米七了。她学习不好,平时干啥呢?天天在家里种地,推着小车子送粪。高个子对她来说,是件丢人的事,于是她故意弓腰驼背,整天缩着身子。我一看这个小女孩,腿特长,将来肯定能长得很高。

我于是随口说:“这孩子个子挺高啊。”

她爸说:“光长这么一个高个子,在农村,吃得多、喝得多,穿衣服还多费料,你就别笑话她了!”

我笑着说:“这样行不行,让孩子跟我到县医院去测一下骨龄,看看她到底能长多高?”

一测骨龄,显示能长到一米九二。我拿着这个测骨龄的报告,送到县体校篮球队。教练一看我表妹,才十五岁,个子长得高,还挺苗条的,再一看骨龄报告一米九二,就收下了她。所以,这孩子从十五岁开始练篮球,身板也挺直了,三年长到一米九二,在运动员的路子上发展得挺好。

男孩津津有味地听了我表妹的故事,答应去测骨龄,结果他能长到一米七五。我说:“你一米七五的个子,如果把篮球作为一生的事业,太艰难了。郭永林当年还有一米七六呢,那已经是非常罕见的了。咱们是不是换一个思路?篮球还是继续打,但只作一种业余爱好。如果学习好,篮球打得又好,人家会很佩服你的。”

这孩子不吭声了,兴趣开始往学习上转。之后,他顺利地考进了北京理工大学。在大学期间,他球打得漂亮,人缘也很好,在同学中的威信也比较高。

确实有很多学生因为走了特长之路,成就了一生的辉煌。但是,特长不等于最爱。特长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还要注意其自身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观点在特长培养中是没有必要的。当然,家长也不应强烈反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有益的爱好,日后总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金战:条条大路通英才,创造条件巧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