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留言
家庭教育救助
中高考在即,近期的我一直忙于录制相关节目。昨天我就要走进电视台时,突然在门口左边那棵合欢树下冲出一位特别漂亮的女士,还没等我缓过神来,就拉着我的手,又恳切又热情的说:“王老师,在电视里,我可听到您亲切实在的讲课了,您讲的真好,”我一想,这下面,一定是颂扬我的话,可这位女士眼圈一下子红了,“前边两次您讲的‘孩子谈恋爱怎么办’,说的太好了,不瞒您说,王老师,我最近单身了,带着一个8岁的女孩,孩子正读二年级,我不怕您笑话我,这孩子大前天突然很严肃的对我说:‘妈,我很喜欢我们班上的××,他可帅了,我要是能和他结婚,该多好啊!’您说,我离婚了,就这么一个亲人了,万一这个孩子再这么早恋爱了,我可怎么过啊?”我极其认真的和这位女士说:“不至于吧!这么一个8岁的小孩,该不会太了解什么是恋爱呀?!”那位女士瞪大眼睛对我说:“王老师,您快别安慰我了,前一段时间,英国一个12岁的男孩和一个15岁的女孩都生了一个女儿呢!”我知道,这是前一段时间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英国伊斯特本男孩阿尔菲(AlfiePatten)和他的女友钱特利(ChantelleSteadman)的事,但随后也就有媒体披露,这极有可能是男孩的父亲在炒作。随后又说什么进行DNA检测。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我得先说明我自己的观点,在这件事情上,我并不过分看重事情的过程和结果,类似这样的所谓新闻报道,这么些年来一直不绝于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说南美8岁女童做妈妈,到了这个世纪,说的就更玄乎了——您如果有太多无聊的时间,可以直接到网上点击,阅读。假如说这件事情是真实的,我不知道各位朋友是否注意到媒体在表述这则事件时这么一句话,说“阿尔菲与他43岁母亲住在附近的一处社区,但他在女友家呆的时间更多,甚至把校服放在了那里,以方便直接从那里去上学。”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这说明,这个孩子赖以生长发育的家庭不完整,为什么?媒体接下来的信息是“阿尔菲的父亲丹尼斯今年45岁,在一家拖车公司工作,他有9个孩子。他承认阿尔菲并没有看到事情的严重性,并称阿尔菲想成为孩子们中第一个做父亲的人。”我们不用想就知道,孩子的父母可能、也可以说肯定不在一起生活。为什么阿尔菲想成为9个兄弟姐妹中第一个做父亲的人?是因为他对于父爱的期盼和渴望。当他的这一期盼不能变成现实时,他就要自己创造一个现实让自己生存,完成自己的满足。人,就是这样——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自己的诉求时,人就有力量来自我创造一种空间,一种状态,使自己得到最大的生存可能。有的时候,面对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就想,他们用生命追盼的神灵在哪里呢?三步一叩首,五步一遥拜,但一直到今天,哪位僧侣见过释迦牟尼?哪个教友和耶稣甚至耶和华吃过一桌饭?没有。可他们为什么还这样孜孜以求的表达对可能虚无生活的虔诚呢?我想最基本的层面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意,甚至不满足。我在这里丝毫没有贬损宗教的含义,我只是想和各位说明一下,完整和满足是多么的重要啊!
我们说这个阿尔菲家庭的不完整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让我震惊的是他的母亲对他表现的非常不关心,也可以说基本上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当然,这可能也与和他父亲不在一起生活有关,人啊,总是要有一定的情感支撑的。一元世界是孤单的。一个单身女子,又是开放程度特高的英国,忘记了管理孩子我们也可以允许嘛。
但在我们中国,事情就比较难办了。小姑娘一提到对班上的某个男孩有好感,母亲吓得大惊失色,说不定好几个晚上梨花带雨泪不干呢!赶紧找专家咨询,赶紧通知七大姑八大姨叔叔伯伯大小舅爷,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立体攻心,可是临到末了,孩子一句“我想要爸爸,想和爸爸每天生活在一起”,所有的大人都没辙儿了。是啊,我们这个群体毕竟是以男女配合组成家庭来承载社会的,家庭是港湾,可以给人安全;家庭是明灯,可以给人温暖。一个失去温暖的正值寻求安全的心灵,对家庭的期望破灭了,于是他身上的无穷的潜力被超能量的激发出来,有山靠山,无山独立!没有父亲,我不会自己找一个男性做朋友,来弥补我对于父爱的渴求吗?
我常常想,我们作为成年人,在孩子有谈恋爱的倾向表现时,我们该担承怎样的责任呢?我们是否让孩子生活得温暖幸福呢?2007年,我有一位教师朋友执教两个复读班,并担任一个低分复读班的班主任。这个复读学校也真是做足了文章,晚上上3个自习课后,还答应一些有学习要求的学生继续学习到子夜0点。有一天晚上,他发现他班上的一个女生坐在男班长的腿上写作业。我的这位朋友不高兴了,第二天天还没亮,一个电话打到女孩的家里,要女孩的家长把女孩领回家去。女孩的家长也不和我的这位朋友一般见识,上午9点,直接找到学校的校长办公室主任:“×主任,你们学校的老师懂不懂宪法,懂不懂人权?我女儿去年就已经18岁了,到今天已经19岁零25天了,她完全有自己谈恋爱的权利了,你们凭什么还管她?”这个家长一边说着一边哭,在哭中,自己透露,为了生二胎,这个女儿一生下来就和奶奶爷爷生活,奶奶爷爷特宠爱女孩,去年,奶奶也也相继去世,女孩回到了父母身边,可总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失去了爷爷奶奶,女孩子就像失去了依靠,越是这样,父母还越是不敢碰她、说她,女孩的妈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我怕答应了学校,女孩饶不了她,所以想给学校先来一个下马威。当然,最后,女孩诚恳的认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并在剩下的时间里拼命学习,和那位男班长摆正了同学关系,高考考取了一个不错的二本院校,现在在北京读书。家长因为自己觉得对不起孩子,就千方百计的迁就孩子,甚至替孩子寻找看似合理而又可笑的理由,让孩子在温暖的寻找中常常误入歧途。温暖的营造需要真情,温暖的制造更需要理智。
引导孩子解脱出爱海,方式有好多,但千万不要武断,不要乱来。我有一个朋友,女儿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在地铁里和男同学接吻被小姨发现了,父母一听,这还得了,马上引发家庭战争。从晚上9点钟开始,夫妻俩人轮番上阵,一直和女儿谈到次日上午,孩子实在坚持不住了,哀求爸爸我今后不这样还不行吗?妈妈非要女儿写保证,女儿写了,爸爸又要女儿当着父母的面在电话里和男孩从此势不两立,把个孩子逼得拿起电话就拨了三个号码“110”——“我父母在虐待我”,不一会,警察到了。既是引导解脱,就要有一个过程,家长和孩子又何必针尖对麦芒?再说,人世间,最难割舍的就是情了。以情攻情,方为上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