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打人,为何媒体挨骂
文·王彦辉(邢台飞扬心理咨询中心)
邢台近日发生的城管与银行之间的一场血战,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由此引发的议论也有各种版本。网上QQ群、论坛博客里热议此事,熟人见面也都说道此事。全国不少大网站了都做了公开报道。省内媒体《燕赵都市报》和《燕赵晚报》均在最短时间里做了报道。但事过两天,本地媒体上仍没有关于此事的消息。有人谑笑着说,本地媒体都是软瓜。
城管打人,媒体受牵连,很让人郁闷。其实,我们也很理解本地媒体的苦衷,毕竟要受本地区的领导,要一切行动听指挥,敏感问题冷处理。
殊不知,就是这个冷处理,把本地媒体和政府的信誉降低了。这种作法以及背后的思维方式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了。网络时代又叫信息时代,占领信息制高点,就占领某种主动权。如果失去制高点,也就失去了公信力和领导力。封锁信息不是一种占领。
一开始,人们对媒体的沉默表示不满,逐渐也认清了内在的逻辑关系。媒体的软弱在于执行上级命令,主管部门的背后身影迟早会大白天下。善于在暗箱里做事,不善于在公众面前做事,这种小城小民的为政思维急需扭转。
对于媒体来说,本地出现的突发事件,新闻记者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公布于众,这些一手资料对于事件的分析处理也极具参考价值。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责任在于收集和报道新闻事件,并不一定追求深层追踪。本地媒体是没有如实记录现场的能力,还是没有记录的自由?如此作派,又如何担当起揭露丑恶、针砭时弊的社会责任呢?
老百姓说,媒体就敢对无权无势的又是暴光又是投诉,遇到有权势的就集体失声了。媒体也是吃软怕硬。从这种反馈上说,媒体要有一定的硬骨头精神。特殊时代,不妨做一些折中,做个智慧的硬骨头。
从心理学上讲,那些吃软怕硬的作派都会给人不同程度的不良社会暗示,或是感到悍者为王,或是感到社会黑暗。单位越大,部门越重要,这种负性暗示越强。
一个媒体获得百姓的认可,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是靠自身的实事一点点积累的。即使不考虑社会责任感,也要考虑一下发行量吧。事件一出,流言四起,公众迫切需要从媒体上了解官方公布的事态进展。这种愿望就是强烈的关注度,比投入一百万广告费的效果都好。
从政府突发事件处理上来看,媒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玉树地震,还是新疆骚乱,在这些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中央都是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相关消息,呈清事实,稳定人心。李长春同志也就突发事件的信息宣传工作做过重要指示,要求宣传工作要及时到位。
老百姓有句话叫“黄花菜都凉了”,意思是形容事情太晚,无关痛痒。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延迟一天两天,就为事件当事人赢得了攻关时间,可不黄花菜都凉了吗?人们希望及时公布事件,就有希望公正公平处理事件的愿望。那么不去及时公布事件的作法又有代表着什么意思呢?这种应对方式,与其说是态度谨慎,不如说是在为暗箱操作留下了余地。
退一万步讲,这种消息公之于媒体后,它公布的是事件本身,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处理仍有很大的主动权。捂来捂去,事情闹大了,捂不住了,也失掉了百姓的很多信任。为何越级上访的事件那么多?就有对某级主管不信任的因素。
应对突发事件,要善于运用媒体,而不善于运用媒体的背后思想根源还在于一个“私”字,也在于一个“怕”字。
城管打人出了事,城管来负责。媒体只是过路的,为何会有人对媒体不满呢?媒体也有委屈,我们只是打酱油的。错了,媒体不是打酱油的,媒体必须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份道义。只是,要想担负起这份应有的道义,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容易事,需要社会整体发展的进步,整体文明的提高。
近年来,媒体对社会事件公平公正处理的推动力已经越来越凸显了,希望邢台媒体也借助“邢台城管攻打银行事件”,能有更大的作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