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刘夏
“生物圈2
号”实验开始于1991 年,8
名科学家志愿进入封闭温室,期望人工复制一个地球生态圈,长期自给自足、与世隔绝地生活下去。按照科学家设定的计划,空气、水及各种化学物质原本该精确地实现循环,以满足科学家长期生活的需要。然而不到两年,仪器显示玻璃罩里的二氧化碳浓度已超出正常值4
倍,氧气则极为稀少。人已经无法在里面居住,环境最终完全失衡,植物开始疯长。志愿者不得不黯然离开。“生物圈2
号”沦为一座纯粹的生态研究基地。
远处望去,“生物圈2
号”的整体建筑群仿佛巨人的躯体卧在旷野上:它占地12000
多平方米——相当于三四个足球场,高度达到8
层楼房。钢结构和玻璃材料构成它庞大的骨架,3 万吨土壤、700
万立方英尺空气和20
万加仑淡水填充满它的身躯。为这巨人的诞生,得克萨斯石油巨子埃迪·
巴斯(EdBass)付出了1.5 亿美元。
仿照现实世界真实的自然景观,“生物圈2
号”被划分成五个生物群落区:热带雨林区、沼泽区、草原区、沙漠区。然而这些区划的界限在两年里被彻底模糊掉了:原本被定名为“沙漠”的地域绿草连片,鲜花遍布。各种植物生长得蓬蓬勃勃,枝干一圈一圈粗壮起来,特别是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圆牵牛花,已经蔓延到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最初放进去的25
种动物只有6
种幸存,一种名为“疯蚁”的小昆虫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在各个群落间集体乱窜。还有蟑螂,也爬出了黑暗的角落,混入到“疯蚁”的游行队伍中。“海洋”里面由淡水与真正的海水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成的所谓“海水”酸臭扑鼻,更加不幸的是,“生物圈2
号”中大气的味道渐渐趋同于这里的“海水”了。
“生物圈2
号”曾被寄予厚望,然而人类自信能延续百年的宏大计划却于731
天后草草收场。1995年,“生物圈2
号”的管理权被移交给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它如今的身份是世界最大的实验室,职责主要在科研方面。人们于是改变了长期住人的实验方案,开始关注地球本身的一些问题,进行切实可行的生态学研究。比如:在这个封闭的系统里分析气候变化规律和二氧化碳排放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
生物圈2 号”
终究不会成为伊甸园,但这丝毫不妨碍它为科学家提供一片科学研究的乐土。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掏出相机对准奇特的温室大棚,同忙碌于其间的研究人员擦身而过,游客或研究者,他们都有权利在想象中还原“生物圈2
号”失败前的景象。可我们仍免不了怀疑:在“生物圈2
号”幻灭之后,人们对自然抱有的敬畏感会存留多久?“生物圈3
号”的崭新尝试又将于何时开始?无论怎样,由“生物圈2
号”观照“生物圈1
号”,人类至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对于地球,我们究竟了解多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