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21岁的大三女生陈蕾跳楼身亡之后,悲戚的父母和学校,一同苦苦寻找其自杀的原因,然而,时至今日,他们依旧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他们发现对这个85后的孩子是如此的一无所知。
因为自己本身是学医学专业的,所以平时也喜欢研究心理学,也喜欢做人性心理分析。正因为这样,有朋友蛊惑我,去华西医大心理卫生中心参加他们那个花几千块,每晚上2小时培训课,走过场去考试考试,就可以领心理咨询证的班,以后没饭吃了还可以忽悠忽悠心理有问题的人。
可惜我真的没兴趣去跟人做心理咨询,去帮别人解决心理问题,去做什么情感答疑,因为我心脏负荷还不够强大,所经历的事情还没有足够的承担,也不是一个什么好脾气之人,我帮人做心理辅导,只会帮倒忙,到最后不把自己搞崩溃才怪。
在我眼中心理咨询师就像个“垃圾桶”,这需要巨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人,才能够干这些事情。并且这些人的心态一定要健康,生活状态一定要相对优越,感情生活幸福美满,还要有悲怜的人文情怀,如果让一个自己深处抑郁环境之人,去做心理咨询师无疑是让病人自杀。
从医学角度来说,一个病人之所以生病,首先是心理有病,其次才是生理有病,基因遗传疾病除外。我们这里指的心理疾病,就是一个人的情绪,以及一个人在周遭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就像一个人因为心情不好淋雨感冒了,一个人因为经常加班加点的干活忘记了心疼自己的胃,一个人一直深处压抑的环境中,很容易引起神经性的疾病以及并发阵痛,一个人长时间受了什么刺激,他的精神一度出现崩溃状态。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用疏通他人心理的方式,静静听他把想说的话说完,努力的跟这位心理状态及其不佳的人交上朋友,并且是真诚的与对方做朋友,绝对不是因为可怜或者是怜悯对方,更不是因为想探寻这个病人未知的秘密与不可告人的往事,更重要的是在跟这个病人做心理咨询以前要做很深的功课,要了解这位病人状态不佳的家庭及其社会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心理辅导过程,同时还得跟病人分享自己的隐私,分享自己不为人知的过往,这才是一种公平的心理交易。
美国教育电影《心灵捕手》讲述的是退学少年20岁的威尔,从小生活在家庭不幸的家庭,他时时刻刻保护着自己,紧闭自己的心灵世界,什么都进不来却什么都容纳不了,尽管他是一个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清洁工,但是他却在高级数学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在蓝勃教授慧眼识英才之下,以及蓝勃教授的朋友著名心理学家尚恩博士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重新找回了自我和爱情。
尚恩博士给渐渐痊愈的威尔留下了两个问题:“我是谁?人生归宿为何?这样的答案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寻找去扑捉,而不是简单的心理答疑,任何关于人文社科内的问题,都需要辨证论治一分而二的看,因为人文科学的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与范本可言,我们每天所背的公式与所谓的标准答案,早已让现在的孩子缺乏最基本的判断与思考,而在这样环境下滋生的高校心理指导老师,他们又能够指导个什么?我们国家对小孩的教育一直是“大家长”似的,呵护得越好,越要出问题,在更多的时候养孩子还是要放养而不是圈养,“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绝对比圈养的孩子强大。
反之当今大学生为何心理及其脆弱原因有三:第一家庭教育的偏差,当今几乎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大家都在宠这个孩子。第二:从高三到大学之路不仅仅是一场高考那样简单,在这场高考过后宠坏的孩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心理孤单的他们,与同样被宠坏孩子之间的心理矛盾谁去协调?第三:现在的大学都在郊外,基本都是比这些孩子大不了几岁的辅导员看管孩子,专家教授们一上完课就急匆匆的往市区跑,让一群心智未成熟的大孩子,带小孩子注定是要出问题。
而我们高校这些心理辅导老师,好多都是教育学专业出来的,在专业层次上肯定有先天不足,其次这些心理指导老师他们大部分毕业就留校,自己经历相对较少,再学着老学究的说教,没心理疾病的学生都被他们搞成心理疾病。
真正的高校心理指导老师必须要有丰厚的人生阅历,要有博大的胸怀,而在商品经济时代,高校心理指导老师不过是教育学的产物,他们有的连自己都没搞清楚心理专业的来龙去脉,能够控制学生不轻生的念头,才叫奇怪。
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是很信奉所谓的心理学,很玄乎,一个人心理出问题最终的良药是自己会开解自己,就像《美丽人生》那个长期保受精神分裂之苦的数学家,最终克服了自己的心理状况获得诺贝尔奖,而在中国,精神病人都得不到厚待,更不用说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被心理指导老师知道其究竟出何问题了?
而一个人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怎样学会自己调控,怎样学会自我开解,除此之外任何外力,如果他不是一个强有力的辅助对手,是很难让心理有问题的人走出来的,包括那些所谓的心理专家,情感专家,不过是赚钱的工具而以。
所以在一个以吃地沟油闻名的民族,民族的奴性与忍耐力,注定心理问题很难自我调节,更多的走向灭亡与自我摧残,这是何等的悲剧!
作者:海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