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天使,望故乡

(2010-06-06 12:22:57)
标签:

书评

分类: 读书随笔

http://s15/middle/4b1878fbg88542e50be0e&690malingcat是个怎样的人,我不知道。不认识。周末,偶然间在豆瓣读书看到他写的这篇书评,坦白说,内心激动的不行。我很容易被这样的语言文字深深蛊惑。想读这部书。读托马斯.沃尔夫。很想。感谢malingcat。收藏进我的小屋,便是掠美了。


   现在,人近中年,坐在大西北一个落满尘土的房间里,想起了托马斯•沃尔夫。
  沃尔夫29岁发表了《天使,望故乡》,宛如“骤然间光芒四射的一场爆发”,震惊了整个西方文坛。而我19岁的时候读到这部典型的成长小说,读得我呆若木鸡还一阵阵颤栗,心悦诚服地奉他为超级天才。现在想来,每个人迷惘困顿的青春岁月都有自己的偶像吧,因缘际会,在他人的作品里流自己的泪,又像撞上一面镜子,在对方身上发现的其实正是我们自己。
  29岁那年我去了北卡小镇阿什维尔看他的故乡。他的故乡以他为傲,连他父亲的石匠大锤都特地造了纪念碑,镇中心的雕像正是他的天使,微张着翅膀庇护的样子。他死在巴尔的摩。在他生命后期,他向大学辞职,与情人断绝往来,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公寓里住了下来,经过了十年井喷一样的写作后,撒手而去,死时只有38岁。在他逝世前,他反复重复一句话:“你不能再回家”。为什么不呢?19岁的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不,29岁时明白了:非不想也,是不能也,这里面有漂泊异乡的大悲哀和大无奈。
  我最喜欢他的地方是他旺盛的生命力。他有2米高,而且胃口超好。一般的书桌容不下他,所以他习惯于站在冰箱前写作——我总怀疑是因为开冰箱拿东西吃方便。以我的经验,饿的时候简直不能看他,他像个饿鬼投胎一样,把种种食物写得那么色味俱全如在眼前。他说:“我相信我的回忆力的特点是对感觉的印象特强,有力量唤起,并召回各种东西的气味、声响、颜色、式样、摸上去的感觉,具体而明朗。”他真的没打诳语。大学那阵子我吃了多少带糖皮的面包啊,都是他那描写害的。
  沃尔夫是海明威和普鲁斯特的结合体。意象的直接性、对感官享受的描述,只有海明威才比得上。而那回忆的洪流、由印象复原过去的本领,又酷肖普鲁斯特。同时,他又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比别人多了颗激情而忧伤的赤子之心。他相信混沌的因果,相信蝴蝶在这里展翅,远方会巨浪澎湃。他相信世界的神秘,相信树叶石头皆能通灵,而亡灵们终有一刻会魂兮归来。最关键的是那喷薄而出的生命的激情,不轻浮,不伪饰、不柔靡,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和刚健。
  让我想起他来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女学生在食堂里边吃饭边看书,我坐在她对面,看到书的封面,正是时下流行的某美男作家的著作。我很想告诉她,还是看看巨人写的书吧,不一样的。——我还是知趣的,想起时代不同了,价值观念不同了,审美观也不同了,迷惘文学的代言人估计也就不同了。我没说。

 

附作者:

    汤玛斯·伍尔夫(thomas wolfe), 托马斯·沃尔夫。美国作家    出生在北卡莱罗纳州的阿什威尔,他是家里八个孩子(六个存活)中最小的一个。十一岁开始在当地上私立学校,十六岁进入北卡莱罗纳大学,并成为校报编辑。二十岁进入哈佛大学,师从乔治·皮尔斯·贝克尔学习剧作,两年完成文科硕士学位,并在47号工作室实验一年。1924年,他开始在纽约大学任英语讲师,后来前往欧洲继续写作。   在1925年8月,他邂逅阿林·伯斯坦,一位剧院服装设计师,两人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恋爱。并在第二年7月他们在英格兰旅行时,沃尔夫开始写作后来名为《天使,望故乡》的小说。   在一次旅行途中,沃尔夫染上了肺炎,于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五日去世。
    托马斯·沃尔夫是一位精力充沛、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作为美国人的全部经验的集中再现。   他共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分别是《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1929);《时间与河流》(Of Time And River,1935);《网与石》(The Web And The Rock,1939);《你不能再回家》(You Can't Go Home Again,1940)。   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包括《远山》(The Hills Beyond,1941)《从死亡到清晨》(From Death To Morning,1935)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