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月看电影手记

分类: 电影天堂 |
【国产电影】
电影《神探大战》:该片不同于其他烧脑型犯罪推理类型片的是,韦家辉的重点似乎又不是烧脑,叙事层次多、剧情密度大,只是为了表达出一种耐人寻味的世界观:理性并非总是有效的,冷静并非总是有效的,善良的本性也并非总是有效的,很多时候,非理性的疯狂、天赋的直觉、邪恶的灵魂面相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邪恶,也可以抵达善良,黑暗,也可以抵达光明,而天赋,残酷的是,经常只有天赋才能触摸到真相——《神探大战》呈现出来的不仅是热闹的“大战”,还是对这种世界观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
电影《渔家女》:摄于1943年,由卜万苍导演,周旋主演。描写的是一个看似普通的男女三角恋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隐含着深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影片的音乐、情调充满江南的风格。据说影片当年公映时,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境地。
电影《心理罪》:自从看了小说后,因此产生了看电影的想法,当然该片还是在2017年就拍了,电影和小说相比,实在差异很大,当然我也仅看了一部小说,据说小说有五部,电影中的一部分在小说第一部中有显示,但后面的就不知道了。从电影人物的形象看,似乎不是我想像中的,特别是李易峰演的方木。
电影《漫长的告白》:这不是一部爱情电影,说得是阿川的痛苦,遗忘,包容和成长。说得是立冬的善良,胆怯和敏感。当时间远去,空间转移,阿川选择用包容的态度对待曾经的人和事。逢场作戏,一切了然于胸却善良而自在地生活,她的人生没有歇斯底里,没有逆袭,却找到了一条只属于自己的和解成长之路。也祝每一个在生活中受到伤害的弱者,不论男女都能找到自己的和解成长之路。
电影《妈妈》:该片也作为北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电影。电影看得很痛苦的,因此所揭示的老年人生活状况,是很带有普遍性的,又具有典型意义。六十多岁的女儿,照顾八十多岁的母亲,这是很正常的,然后,不料女儿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于是一切都颠倒过来了,变成了母亲照顾女儿,而且女儿偏偏患病后,不但失忆,而且脾气又很大,母亲如何去面对呢?影片看得人很难过。衰老是残酷的,病症同样也是残酷的,这不是如何去面对的问题,因为得病的人是没有自我感觉的,而身边的人又很难理解病人的痛苦。我们也踏上了老年的门槛,未来又会如何出现在我们面前呢?
电影《洞箫横吹》:拍摄于1957年,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的电影。影片曾挨了两次批判,海默也被迫害致死,这真是一件诡异的事情。第一次是反右斗争结束后,罪名是反党,因为片中把县委书记描绘成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的人,而丑化领导就是反党,这就是那时的逻辑。第二次是文革时期,罪名是 恶毒攻击党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但我觉得这太不靠谱,纯属信口雌黄。因为本片主题恰恰是歌颂合作化的,我从头到尾也没看出哪儿有恶毒攻击的内容。不过文革时期做的很多事情都不可理喻,蛮不讲理胡批乱砍是常有的事,所以也不奇怪。
【动画片】
美国动画片《坏蛋联盟》:故事的主人公是五个在传统标签里的大坏蛋:风度翩翩的扒手“大坏狼”、见多识广的保险箱窃贼“贪心蛇”、冷静沉稳的伪装大师“美肚鲨”、暴躁易怒的打手“食人鱼”、伶牙俐齿的黑客专家“骇客蛛”,他们劣迹斑斑,做着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违背的事: 偷盗、抢劫、诈骗……当然故事的设定必须向善电影借着“善恶”之变,并没有多大兴趣去讨论好与坏。有句话说的好,成年人的世界才没有好坏,而只有利益。梦工厂这几年最爱的主题仍旧是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我们更关心的是多元、平等、自由,以及给人以教化的权利和被重新看待的机会。所谓的恶人,当然不是同他们一样,不懂得分享、同理、协助的意义,不懂得行善后的愉悦,才做了坏事。大部分的人他们什么都懂却无力选择,谁人不是攒够了失望才选择了离开。虽然中途困难重重,它有非常热血的初心,和无比光明的未来,至少在电影里。
【纪录片】
英国纪录片《托尔斯泰的烦恼》:在托尔斯泰影像的集结中讲述了他充满矛盾的一生。虽然仅仅两小时的时长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叙事的广度,但娓娓道来的线索和流畅的镜头语言足以使片子制作称得上别出心裁。我们熟悉的托尔斯泰常常以一位须发飘飘的长者形象出现。他看似雍容自得,但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传的不安和焦虑。他的神情仿佛可以传达出他平静外表下内心的暗潮涌动。或许正是这种倾向驱使他走向世俗生活的对立面、不计后果地追求他心中的真理。托尔斯泰一生深陷人事交织的泥淖,也许他只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偏远的阿斯塔波沃小站里,才获得了属于“一个人”的安宁。该片为观众展现了一种阐释伟大的可能。托尔斯泰不懈地追求伟大,也不可抗拒地堕入欲望的陷阱。他清楚地知道“人类的唯一出路是爱。我们必须相亲相爱,这最终将解决我们的一切问题”,但是他却是一个不懂爱的人。他说“天国在心中”,但很难说他的内心是否安宁……
美国纪录片《宇宙时空方旅》(13集):这是一部绚丽的史诗巨著,该借助于那个绝妙想象之舟带领你我,突破时间,空间的极限,古到洪荒,远到天地时空尽头;大可俯瞰星空之美,星系之繁,小可观细胞,分子,原子,电子,量子。让我们能体验星空之美,造化之奇,科学之神力。
【外国电影】
美国、英国电影《秘密特工》:这部根据60年代特工电视剧改编的电影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有着些许的老套,但盖·里奇的执导却赋予了电影新的生机,独具匠心的英式幽默,出色的剪辑与叙事掌控同双雄式的人物塑造,更让人由衷的爱上了这场复古的谍战。 看惯大场面特工片偶尔换换口味也能品到不同韵味,节奏掌握很好时而沉重时而愉悦,搞基之余顺带着穿插冷幽默,一直沉浸在异域风情的配乐之中。双男戏份都挺足,冷战背景从阵营对立到合作再到化解,有娱乐性也有复古范,丝毫感觉不到沉闷,赏心悦目缓缓而来。
【苏州文华奖展演】
锡剧《沙家浜》:京剧《沙家浜》作为样板戏,在那个年代是绕不开的节目,也不知看过多少遍,但时过四十多年,现在看到,还不时让人想起点什么。本届文华奖节目展演中,常熟锡剧团推出了锡剧《沙家浜》,尽管内容已经烂熟,但换一种腔调演绎,还是有种不同的味道。其实该剧原著也是地方戏,脱胎于沪剧《芦荡火种》经过汪曾琪等的改编才形成后来“样板戏”。常熟也因这戏台而让全国熟知,后来连古镇唐市也改成了“沙家浜镇”,一个虚的剧,成为实地的名。
评弹《湖畔村的笑声》:苏州评弹团新编中篇评弹《湖畔村的笑声》是一部新编现实题材作品,讲述了当今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百姓的幸福心声,由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吴静创作,9位优秀中青年演员共同演绎。此评弹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对自私狭隘的金梅夫妻,无论是语言还是神态,表演者演绎得淋漓尽致。有时候正面形象不免模式化,反面形象往往富有个性,因此能给观(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评弹《蒯鲁班》:第四届苏州“文华奖”艺术展演季开场了,今天在苏州戏曲传承中心观看了由吴中区评弹团表演的中篇评弹《蒯鲁班》。去年也是在这里,看的是上海评弹团表演的《战·无硝烟》。吴中区评弹团还是颇有实力的,今天表演的老中青演员,各具特色,他们是吴斌、金文娟、朱永刚、陈馨怡、马净芳、吴琪良、查斌。评弹讲述的了香山匠人蒯祥与苏州营造邹宝龙在建造故宫前后的斗争,故事引人入胜。虽然我不是太喜欢评弹,但作为苏州人每年总要去感受一下评弹的氛围。
评弹《党的女儿朱一凡》:常熟市评弹团原创中篇评弹《党的女儿朱一凡》以抗日英雄朱凡烈士为原型,主要描写了1941年日伪在常熟“清乡”时,担任辛莫区委书记的朱一凡同志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下坚持领导抗日斗争的故事。作品通过遇险、赠照、掩护、就义四个回目,展示了当时的抗日斗争场景,充分体现了革命烈士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我感兴趣的是,其中涉及到的地区,都是我去过的,比如葫芦岛,因此能想象得出所处的环境。
评弹《暗战双山岛》:双山岛位于张家港市西北郊,张家港作业航道与长江主行道之间,全岛面积约20平方公里,目前开发成以"生态、休闲、度假、康体"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然后在渡江战役前,这里成为了前沿,因此国共双方明争暗斗非常激烈。张家港评弹传承中心以渡江战役时境内双山岛百姓利用水上交通站,向解放军智送敌军江防图的传奇故事,创作了中篇评弹《暗战双山岛》。这个评弹情节惊险,悬念叠起,很有可听性。
评弹《两弹元勋程开甲》:第四届文华奖文艺季节目展演中的评弹我全部看完,共有五台节目,分别由苏州市评弹团、吴中区评弹团、常熟评弹团、张家港评弹团和吴江评弹团演出。其中只有《蒯鲁班》属于历史人物题材,《暗战双山岛》、《党的女儿朱一凡》属于红色革命题材,《湖畔村的笑声》以胶《两弹元程开甲》属于当代题材。吴江评弹团演出的《程开甲》是家乡人民献给程开甲院士在天之灵的敬礼之作!这样的题材实际上很难演的,评弹需要有趣味性,这需要抓住人物的细节,从日常生活中去展现人物的精神。最后一段脱离了评弹,而带有“演”的成份,这确实使程开甲的形象更为立体化了。
滑稽戏《又见炊烟》:
昆剧《峥嵘》:前不久看了昆山当代昆剧院演出的《浣纱女》,而这次文华奖艺术展中,该剧团演出了昆剧现代戏《峥嵘》,而且还是个抗疫题材的,一下子还有点适应不过来,因为昆曲的唱腔及台词,似乎适合于古代人,而到了现代人口中感到有些别扭。不过这个剧值得赞赏的倒是舞美设计,颇具现代感,而表演的细节是又有传统戏的精湛,手眼法步都很到位,因此给人以传统与当代的激情碰撞的感觉。
话剧《大唐行·姑苏城外》:苏州千钟艺术旗下老谭戏剧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后发展成为话剧、音乐剧剧团。近年来活跃在苏州的舞台上,我早有所闻,但并没有看过他们的戏,不过我的家人看了他们的《王明阳下山》耿耿于怀,至今对话剧存在偏见。近日我看了《大唐行·姑苏城外》讲李白与张继相遇的故事,从而体现张继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在姑苏城外创作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的?应该是很吸引人的主题,而且又冠名是“诗剧”,不过让我觉得也很乏味,因此还有后半部分的《大唐行·江南春秋夕》也不想看了,这两部分合起来近四个小时。这个剧团提倡“神实主义”话剧创演理念,广泛吸纳国际戏剧技法理念,传承中国戏剧现实主义传统,作品注重品质、不乏创新实验,看来我还是有些欣赏不了。
曲剧《茶馆》:对于老舍的名剧《茶馆》是非常熟悉的,早在1981年根据北京人艺的演出阵容,拍成了电影,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该剧,就让我非常喜欢,因为通过“茶馆”这样一个普通的点,展现的是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而且各式人物登场,从上到下,展现了历史的纵深度,这种以小见大的作品,往往是最有内涵的。后来买了碟片,也断断续续看了几遍,到了今年六月,北京人艺建团70周年献演,由第二代《茶馆》演员上场,其中有梁冠华 濮存昕 杨立新 何冰 吴刚 冯远征 李士龙 龚丽君 岳秀清 杨桂香 王刚 闫锐 兰法庆 米铁增等,我也看了直播,也实在是艺术大餐。昨天看了由北京曲剧团演出的曲剧《茶馆》,也让我惊喜,该剧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北京曲剧特有的说唱艺术手段、极富北京地方音乐韵味的唱腔,进一步挖掘、呈现剧作深刻意韵。同时在追求京腔京韵的同时,力求使北京曲剧趋向通俗化、大众化,而又不失其较高的文化品位。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演绎。
话剧《我要见市长》:由张家港文化馆创作排演的话剧《我要见市长》,出人意料的有趣,围绕着牛二要见市长,从乡长到县长都不放心了,以为他要去告状什么的,处处加以阻拦,因为他们心虚了。这个剧是根据小品《牛二进城》改编,从小品到话剧,其中需要丰富内容,而现在所看到的效果是成功的,一方面塑造了市长对民生的关心,另一方面反映了基层对上级领导存在的“戒心”,这种误解正说明了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因此这个剧还是很有内涵的。
锡剧《雪篷送米图》:苏州历史上的清官,除了况钟,还有一个暴式昭,在西山明月湾还有一个暴式昭纪念馆。苏州锡剧团将暴式昭的故事搬上了舞台,演出了一场《雪篷送米图》,该戏以清末西山诗人、画家秦散之的《林屋山民送米图》为依据,特邀国家一级编剧陆伦章执笔,国家一级编导刘军章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锡剧名角“小小王彬彬”王子瑜担任主演,国家一级作曲邹文蔚担任配器、作曲。因此实在是一部非常用心的弘扬崇德尚廉、持廉守正的价值理念的大戏。
苏剧《绣娘》:苏剧《国鼎魂》曾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后来该剧获得了不少大奖,还拍了舞台艺术片。这次苏州苏剧团又奉献了一台《绣娘》的戏,有人说这是一台两个非遗项目的组合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苏剧本身是非遗项目,而该剧所反映的苏绣艺术也属于非遗,非遗反映非遗,这个戏有看头了。主演仍然是国家一级演员王芳,她说:“该剧剧情上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一切的喜怒哀乐都含而不放,从细节上取胜,苏州人亦是如此。而苏剧、苏绣都以细腻、唯美著称,它们的‘握手’更能代表苏州文化的特色。”无疑她说出了该剧的艺术特征了。
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苏州艺坛如今出现了“新三朵花”,它们分别是苏州交响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和苏州芭蕾舞团。最近看了其中的苏州芭蕾舞团演出的原创芭蕾舞剧《我的名字叫丁香》,该剧是根据何建明的《雨花台的那片丁香》为文字基础,讲述了烈士丁香、部队宣传员时钟曼、现代青年乐丁香三代“丁香”的革命信仰传承。不去看它的主题如何?就舞剧的表演形式,创意设计上,还是有独特之处,当代视角与多重空间的表现手法,达到古典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互相融合的芭蕾艺术效果。据说这是苏芭的第九个原创作品了,确实称得了苏艺一枝花了。
舞剧《运河》:舞剧《运·河》以繁华苏州、水墨江南、千年运河为视角,用当代的舞蹈语汇、极具跨度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苏州的文化、风物以及苏州人民对运河细腻的内心情感,演绎了一段关于人、船、河交错交融的绝美故事。苏州歌舞团表演的这台舞剧美轮美奂,令人耳目一新。纵观这届文华艺术节的表演,两台舞剧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