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着个人生存经验和感受的诗歌写作
(2014-05-02 11:21:35)
标签:
叶长文诗歌符力诗歌评论文化 |
分类: 评论 |
贴着个人生存经验和感受的诗歌写作
——读叶长文诗集《在路上》
文|符力
通过阅读古往今来的诗词,我们发现人们用丰富多样的语言方式记录下来的,诸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月已没,七星已落,/已是子夜时分,/时光逝又逝,/我仍独卧”(萨福:《夜》)……主要有对世界的观察与发现,还有对生活经验的叙述从而传达叙述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可以这样说,文学作品更多的是人们对世事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结果。由此可见,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学创作之所以遵循这样的路子而不“跑偏”,是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
在当代,在我身边,出生于1990年5月的海南澄迈青年学生叶长文,也很明显地走在这条路子上。他在就读海南大学期间的诗歌创作,曾得益于著名诗人王小妮的悉心指点。他所写的《在路上》、《白墙》、《19号楼的环卫阿姨,比划天空》、《白》、《落叶归根》、《黑色头巾》、《过海记》等许多颇为简约、完整的诗歌作品,显露了他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一定的认知及其较好的创作能力,得到了《人民文学》(英语版)、《特区文学》、《诗选刊》、《南方都市报》等国内刊物的推介,也得到了不少诗歌师友的肯定与鼓励。
读叶长文的诗,能看到他热衷于观察生活,敏锐于捕捉寻常事件中的诗意。比如:“八点半。空旷的早晨睡醒了/街上一个人也没有”(《一块黑布》);“我路过11号公寓楼后面/不小心看见/矮矮的坟墓上/长出了一棵高大的榕树/……”(《在路上》);“在海南大学6食堂侧门/一群男人站在漆黑的大树下/目光射在住在4楼的女人/……/只见男主角低着头走出/人影、花瓣的城门/一天过去了,人都不见了……”(《求爱门》)。此外,也能看到他很多干净而又新颖的表达。比如:“太阳,在白沙门海上……/制造银河和镜子”(《新疆阿牙乐的诱惑》);“天空有块不会融化像冰淇淋的白云/有个凉凉的嘴唇/像白云一样看着你”(《谨献给18岁的人》)。此类例子不少,余不一一。这就是说,叶长文这个阶段的诗歌写作是贴着个人生存经验和感受的,易于进入和理解。但不可忽视的是,他倾心于表现自己的语言技艺,很在意一首诗的起句和分节处理——这首先表明了他作为一个青年诗人,对诗歌怀有很深的感情,创作态度很积极,却也泄露了他目前的语言表达稍嫌质朴不足而轻巧有余。
在叶长文的这本集子里,值得一提的是与诗集同名的这首《在路上》:“我路过11号公寓楼后面/不小心看见/矮矮的坟墓上/长出了一棵高大的榕树/像我身后渺小的脊梁骨一样,神秘/从那里走过去的人/经常看不到它/从那里来的人/经常忘了他们来过/我猛吸一口气/缓缓走过去”。对于这首诗,诗人的叙述干净、顺畅,诗意的传达精确、自然,其微妙之处,堪可深味再三。因此,诗人伊沙给了这样的评价:有些诗人写一辈子还在搜肠刮肚几个艳词丽句,小叶已经懂得书写发现,并且充满语感,幸福的真正的写作开始了!
叶长文的诗歌写作起点不低,相信“在路上”的他,视野会越来越开阔深远,旅程也会越来越灿烂迷人。现在是初夏,人间风景正好。祝福他。
20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