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会从你身边施施然经过——读施施然诗集《柿子树》

(2011-04-22 00:00:29)
标签:

施施然

诗歌

符力

评论

文化

分类: 评论

 

我会从你身边施施然经过——读施施然诗集《柿子树》

 

符力

 

 

北京春日。一位青年作家在闲谈中提到:我的一个朋友没写过诗,但他的一句话让人难忘:“在北方/乞丐伸着永不缩回的手——看看,艾青的诗句写得多好啊。”这位作家朋友想说的是,当一个人的诗歌感悟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他谈诗或写诗的起点肯定不一般。施施然正是这样的一个诗歌起点比较高的青年诗人,一开始就引人注目,不到两年就出版个人诗集展现一个阶段的诗歌创作才情和实绩,显露她在人生追求和诗歌写作上的内在倾向及其语言特点。

 

施施然称自己“生在今天的北方,心在民国的江南。”事实上,施施然在国内诗歌界浮出水面的,正是她陆续公开发表的后来形成组诗的走在民国的街道上》;而她的诗集《柿子树》之名,则源于另一个关于怀念亲人,感怀人世沧桑无常的组诗《窗前的柿子树——写给逝去的母亲》。从诗集《柿子树》的命名,可见著者在价值和得失上是有所权衡与取舍的。其中,至少隐含着将诗集“献给母亲”这一层意思。显然,施施然所取的是人情,所舍的是声名。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欣赏这本诗集的名称,喜欢那素雅、精美的封面。

 

从诗集《柿子树》后面的“诗歌随笔”,可知施施然已执着明显的诗歌观点,她“作为和平年代奔波于自我之路上的后人”,虽难以像燕赵大地上的“先人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超越之心”;她“在这个到处都在为物质奔走,到处充斥着焦虑、选秀、QQ聊天、网络游戏、一夜性等‘泡沫现代文化’面前”,“愿意坚定地热爱中国古典戏曲并从中寻找我的诗歌经纬”,像“侠士一样去写诗”,以“完成我们个体的独特的现代性。”

 

《窗前的柿子树》是《柿子树》的开卷之作,也是同名组诗的第一首,其切入之简捷,用疑惑不定的推测语气收束之利落;其语言和情感之质朴感人;其柿子树的生机勃发、“燕子衔来雨水”的清明灵动,反衬诗意之沉婉、低回,无不体现诗人突出的诗歌敏感力和语言能力。《窗前的柿子树》(组诗)里的《门》,以简约的语言概括了“小人国的子民”中的女人不由自主的转瞬即到香消玉殒之时的一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本身的体察,对命运的探寻和感慨。《走在民国的街道上》(组诗)里的《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体现了诗人基于对内心的抚摸和对呼吸的倾听,“常常就这样/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步履轻盈而优雅。四月天的/花香很近,没有愤世嫉俗,只有儿女情长”。在另一首诗里,诗人袒露了“在香气缭绕里,预谋一场两千年后的私奔”的心思。同样,施施然要“带上我的名字去轮回”,“要我裸露的灵魂在琴音里飞升”,也要“一起醉倒在/千年的陈酿里,渴望醉梦里醒来,拥有一朵古典的玫瑰,甚至“愿意拼尽所有气力/尖锐地开,开啊,让众多芬芳汹涌而去/淹没风雨。”凡如此类,皆为不安于现状之词。然而,那不过是二十一世纪头十年里的一颗女人心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在悠闲之时的遐想而已。毕竟,在生存上,她不大可能或者没有必要像鉴湖女侠秋瑾那样通过革命试图建立理想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秩序;在爱情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进一步觉醒之后的中国女子可以这样大胆宣言:“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神女峰》),其生命的本真呼唤和反叛精神,有着令人震惊的力度。而施施然的这类作品似乎只能说明:在当今这个俗不可耐的现实生活背景下,一些人甚至一代人的一种浪漫意识正在滋长,一种好上加好的生活需求正在出现。

 

纵观诗集《柿子树》,不论是对现实生活的审视、发现、感受和理解,还是对过往或未来的理想生活的思索、怀想或渴望,皆体现了施施然作为一个决意像侠士一样去写诗的青年诗人,敏感于内心的风吹草动并保持着的清醒、自觉的生命意识和进取精神;也反映了有“四分之一旗人血统”的形象秀美的这个中国女子,“会从你身边施施然经过”并“以一颗古典柔软之心穿越而今现在”的美好愿望。

 

2011.04.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