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在《诗潮》2010年10月号的1篇和《诗刊》留用的3首
(2010-10-13 21:02:18)
标签:
诗潮诗刊江非诗歌符力评论文化 |
诗
诗
推 荐 人:符力
推荐理由:从日常细节切入,直达诗意之核心,举重若轻。
草莓时节,值得久久怀想和歌唱
色泽鲜艳、香气浓郁的草莓,是“美好、浪漫”的代名词。在童年,在诗意的时节里,“我拿着一个碗去迎接外婆”,“我”知道,“从集上归来”的“外婆”不光带回来了“土豆种”,还带回来了“我”喜欢的“草莓”。于是,“我兴奋着,跳跃/奔向她/被那温暖的手抚摸/被那闪耀的力量抚过”。草莓是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的食品,草莓时节自然是值得人们久久怀想的时光了。草莓时节里的种种获得,叫人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以致“我到了父母的年龄/眯起眼睛,我仍会看见她在高处/向我的碗里舀着什么”。
江非这质朴自然而又充满深情的诗句,所传达出来的是,一颗朴素而真诚的心灵对“外婆”的给予长存感恩,对往昔的幸福、快乐时光的深沉怀念。读来让人为之动容,让人禁不住深陷到对许多幸福往事的追忆和感怀之中。
怀想归怀想,《草莓时节》的诗意并非这么简单。此诗隐涵着诗人对祖先的物质给予和精神传承的深刻理解:“我”的手中总是离不开“接受”“食物”的“一个碗”,一旦得不到“外婆”的给予,我就会感到“饥饿”,感到“孤独”,感到恐慌不安。诗人承认,“我”所面对的是“那么短的路程,那么持久的时令”,虽然“我走了三十年”才得以抵达认知和赞美的彼岸,而我毕竟得到了自己渴望得到的事物;诗人肯定,“外婆”的给予,多么重要。
然而,不论如何,作为先辈的“外婆”,最后总是会随流水一道逝去的。“我到了父母的年龄”,到了向孩子们“的碗里舀着什么”的时候,责任的重量,悄悄地转换到了“我”的肩膀上。是的,一个家庭的存在和发展,靠的就是上一辈人不断地向下一辈人的“碗”里“舀着什么”,一旦中断了这样的努力,即使我们拥有物质的“田野”的广阔和永恒,也会感到“多么的孤独、饥饿”。我们需要从自上而下的“传递”里不断地获取,以解除精神上的饥渴。同样道理,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如此。
《草莓时节》从日常细节切入,直达诗意之核心,举重若轻,体现了诗人突出的语言艺术表现力。作为一首新诗,《草莓时节》能够在诵读上给我予愉悦感,这是我欣赏此作的另一方面原因。
2009.04.07符力
草莓时节
江非
我拿着一个碗去迎接外婆
槐树花盛开的时节
蜜蜂一个接一个的到来
矮草尖在林中
演奏着深情的手风琴
树栅上
留下一只麻雀过夜的羽毛
这时,外婆从集上归来
背袋里的土豆种
都已被那鲜艳的汁液染红
我兴奋着,跳跃
奔向她
被那温暖的手抚摸
被那闪耀的力量抚过
那么短的路程,那么持久的时令
我走了三十年
如今,外婆早已作古
我到了父母的年龄
眯起眼睛,我仍会看见她在高处
向我的碗里舀着什么
田野广阔、永恒
而我是多么的孤独、饥饿
轻诺(三首)
●青草的波浪,从他身上翻过去
此刻,那人不在白云间
不在长河里
他已经越过火焰山
坐在这片草原上
露珠晶莹
草尖高过茂密的眉毛
像一句诺言,一个印在额头上的吻
天边吹来连续不断的大风
那人,一动不动
青草的波浪,只能
拈了三五飞花
从他身上,一一翻过去
2009.12.06
原载《诗刊》2010年12月号 上
●风轻轻地吹
黄色野果,那些好吃
又好看的黄色野果,总是结在
一个人怎么蹦跳
都够不着的枝条上
风轻轻地吹
她们轻轻地摇晃
那一天,我第一次逃课
翻过围墙
将书包丟在树底下
那一天,我第一次坐上了高高的树杈
一颗又一颗地摘着
吃着黄色的野果
一些果核打在书包上
另外的一些,将细长的草叶
弹了又弹
那一天,端坐在课堂上的同学们
看不到——
高高的树杈上
风轻轻地吹,吹动
我的衣衫
晃动我的双脚
我的口哨吹出去的小鸟
飞过白云下的家乡
2009.11.16
原载《诗刊》2010年12月号 上
●蝈蝈笼子
少年时期,我常常编蝈蝈笼子
捉蝈蝈回来养着
用这样的方式去消磨时光
真让人欢喜
那天下午,我砍了竹子
削成薄竹条
我想把笼子编得好看一些
双手却不听使唤
起风了,暮色浓郁
我还没有把笼子编好
母亲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像竹芒
刺着我的手指
当我提着蝈蝈笼子往回走
天,完全黑了
笼子,却亮了起来
暖暖的光,铺开我回家的路
2009.09.11
原载《诗刊》2010年12月号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