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的“草根”是怎样“集”起来的
文/符力
丛草隐约,嫩绿满目。不待细读诗篇,光是手把这装帧简约、清朗的诗集,便已满心舒爽了。这是李少君的最新诗集《草根集》给我的第一感觉。“草根集”,李少君的“草根”是怎样“集”起来的呢?
熟悉李少君的人大致都清楚,1996年,正在《海南日报》副刊当记者的李少君,受了改版后的《天涯》杂志首任社长韩少功先生之约,为《天涯》杂志选编第一期诗歌专辑“九十年代诗歌精选之一”,推出青年诗人陈先发、伊沙、杨健、侯马、小海等十人新作,并以笔名“南君”发表了《九十年代诗何在》的评论文章。在诗歌备受冷落的那个年头,“九十年代诗歌精选之一”的出现,在国内诗歌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因诗歌而来的与新闻工作不同的经历和内心体验,以及在读武汉大学新闻系期间就已培养起来的文学感情,让李少君从此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关注和研究上,其中,诗歌是最让李少君魂牵梦系的重要部分。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他的与诗歌的“草根性”相关的一系列评论文章的发表并引起当代诗歌界的高度关注,也使得他主张的诗歌“草根性”,成为21世纪汉语诗歌的关键词。
2004年5月,南方出版社集中出版“海拔诗丛”,推出包括李少君、孔见、纪少飞、艾子在内的十位青年诗人的诗歌专集。那是当代海南诗歌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成果展。李少君所著的《那些消失了的人》是以诗歌评论为主的作品集,其中,仅仅收入了他的六首短诗。而作者无限珍视的这一部诗歌评论占绝对份量的书的书名,所用的竟是其中的一首诗歌的标题:《那些消失了的人》。这,足以证明李少君对诗歌的倾心程度。
很显然,2004年以前的李少君,更多的是广泛地关注国内诗歌现场的风起云涌和花落水流,写作关于诗歌的“草根性”的文学评论,而不是写诗。不过,长期沐浴在诗歌和风之中的李少君,他的心灵里的浅草早就不可抗拒地被诗意吹绿了,不写诗已经完全不可能了。毕竟,他是一个来自湖湘之灵山秀水的才子,他的血液里激越着诗歌的浪花。
熟悉李少君新浪博客的读者都会发现,他第一次在网络上发布作品的时间是2007年3月15日。其中的第一首诗,就是他的颇为读者喜爱的代表作《神降临的小站》。其实,这“一首凛冽然而澄澈的诗”(田一坡),是诗人在2006年底亲临呼仑贝尔大草原而写下的。也就是说,在2004年以后,李少君将写作重心从“诗歌评论”转移到“诗歌创作”上,他诗歌的春天因此从二月的清冷逐渐走向三月的温暖和漫山遍野的鸟鸣花香了。紧接着,李少君先后在自己的博客上贴出自己的“2007春季诗歌选”和“2007秋季诗歌选”。2007年冬天,李少君没有贴诗。宛如暂时潜伏之后的一次猛然跃起,李少君在2008年3月17日郑重发布了“2008春季诗歌选”,其中的《抒怀》、《四合院》、《暴风雪之夜》等等,即成名篇,并广为流传。此后,他的诗歌创作更是如喷如涌,不可抑制。
在这个缺乏诗意的时代,李少君与众多中国诗人一样,不断地“拨开湿漉的草径寻找隐匿的诗行”(霍俊明),他用了自1996年到2006年的整整十年时光,清晰了一个诗人的身份,成全了他既是“一个诗歌评论家”更是“一个诗人”的梦想;同时,在2008年春天,他明确了自己的朴素、自然、冲淡、清雅的诗歌语言艺术风格,也更加明显地以他的诗歌“草根性”主张作隐秘的先导,越来越从容而又潇洒地走在当代汉语诗歌的大道上。
对于《那些消失了的人》(南方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和《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来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草根集》(2010年7月第1版),才是李少君的一部纯粹的“诗集”,收入了诗人从2006年底至今创作的诗作八十余首。其中,不乏语言灵活、质地朴实、内涵丰深的个性鲜明的精彩诗篇,值得珍藏,更值得细加品读。
2010.08.0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