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爱读诗》之《符力诗选读》

(2008-08-12 12:25:01)
标签:

老爱

读诗

杂谈

分类: 评论

   
    《老爱读诗》之《符力诗选读》
    选自老爱博客:http://blog.sina.com.cn/redasianbao

   
    《约会L.和Y.》
   
    他们两位,都是海南近年出现的好诗人
    明天,我又将与他们晤面了
    在海南岛,在木棉花开的
    春日,约会自己喜欢的诗人朋友……
    想着这样的事情,未免心跳加速
    难以入眠。起床
    亮灯,让电脑记下一颗心流淌出来的诗行
    ……
    我知道:今天的大连多云转雨夹雪
    明天的莫斯科,依然是冰天雪地
    
    ☆老爱评读:读符力的诗要象品茶,坐下来,静下心,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如果一喝而尽,便会误认为是白开水,错失了个中滋味,《约会L.和Y.》也是这样的诗。诗人要在春天的海南岛,在木棉花开之时,与当地的两位诗人L.和Y.约会。由于有共同的喜好,诗人兴奋不已,夜不能寐,勉强睡下了又辗转反侧,于是干脆“起床,亮灯,在电脑前敲下这么几行”,其兴奋与激动之情,可想而知。但是,如若诗到此结束,就不能算是一首好诗,诗的味道全放在了末尾,末尾的结句旁入他意!“我知道:今天的大连多云转雨夹雪/明天的莫斯科,依然是一片冰天雪地”,本来是在海南的一次约会,诗人却去写别处的天气,写外国的天气,让人感到一头雾水,这跟约会又有什么关系?别急,有着呢!大连,国内其他地方也;莫斯科,中国之外地方也。这些地方的天气不是“多云转雨夹雪”,就是“依然是一片冰天雪地”,只有海南岛春光明媚,万里晴空,这难道不是上天的故意安排?味道出来了吧!
   
   
    《在人间(之二)》
   
    起风了,我刹不住自己
    只能向前,飞蓬一样
    向前,虽然有些时候,分不清何方是前
    何方是后
    我会回旋方向盘的
    只是你的绿叶在风雨里
    褪色,一一掉落,离你远去
    离我远去
    
    ☆老爱评读:符力对生活有着“深入骨髓的爱”,尽管经常会遇到不如意,尽管生活中会有种种困难,会遇到各种风暴,但他却能以另样的目光看待问题,从逆境中成长,常常以乐观主义者的姿态生活在人间,《在人间(之二)》无疑就是这种姿态的一种主张。“起风了,我刹不住自己”,象“飞蓬一样”,本来就应该是到处乱飞,诗人却偏说是“向前”,而且是“只能向前”,甚至在“分不清”方向时,还要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在“向前”。人生在世,即如人在江湖,许多时候会身不由己,在这个时候,有的人会悲观不已,象一片片“绿叶在风雨里/褪色,一一掉落”,诗人却不然,他认为自己是在一直“向前”,而且必须“向前”,诗人把命运的“方向盘”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悲观主义者,绿叶会离他远去;乐观主义者,落叶会离他远去,这就是诗人的人生哲学,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诗人才会常常在别人觉得了无趣味的地方发现到独特的情趣。
   
   
    《南方记事》
   
    高楼的顶端,也许更加接近
    天堂。对于他
    一个黑夜的孩子,想忘记贫穷和饥饿
    忘记人间的孤独和屈辱
    只需要一步踏空
   
    一个小时,或者更久以后
    他忍着泪水
    默默走下楼去
   
    他听见了远处的一阵鸟鸣,那种鸟儿
    是他一直在寻找的蓝鸟
    
    ☆老爱评读:与其说这是在记录一个自杀未遂事件,不如说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生命观。在诗人看来,以“死”来体现对“生”的留恋和热爱是一种极端的方式,但是“死”有两种,一种是肉体之“死”,一种是精神之“死”。诗人认为只有对生活怀有深入骨髓的“爱”,才会懂得忘我,懂得牺牲自己,但是,“死”的目的在于获得“重生”,即“爱让我懂得了抽身离开;爱让我懂得重新归来”。《南方记事》中的那个“黑夜的孩子”,面对“贫穷和饥饿”,面对“孤独和屈辱”,他想到了自杀,“只需要一步踏空”即可结束生命,但是,“一个小时,或者更久以后”,又“忍着泪水/默默走下楼去”,他自杀了没有?有人说,没有。我却说,有。他的悲观思想、向下精神已经死亡,他是在“高楼的顶端”完成了一次“精神之死”,获得了重生,要不然,为什么他能听见“远处的一阵鸟鸣,那种鸟儿”,并且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蓝鸟”呢?
   
   
    《桉树》
   
    桉树
    桉树
    桉树
   
    你修直的身躯
    灵秀的样子
    让人心花怒放
    孤枕难眠
   
    从今天开始
    我要让你生活在这首诗的第一节
    让读到这首诗的人们
    都来帮我
    喊你的名字
   
    当我老了
    死了
    不能再呼喊你的名字了
    我也不用太担心,你一个人
    在这座孤岛上
    活得
    多么寂寞
   
    你听听啊
    每一次
    读者们都像我这样
    把你的名字
    喊了三遍:
   
    桉树
    桉树
    桉树
    
    ☆老爱评读:符力的诗追求含蓄,追求从平淡中张显奇韵,因此,他的诗大部分都是平静水面下暗流汹涌,需要慢慢品,才能品出味。然而,也有例外,《桉树》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一反常态,诗人以新颖的形式直抒胸意,其行文如行云,如流水,其情感如一股激流,一泻到底,然后,反复回旋。开篇“桉树/桉树/桉树”,你不仅似乎听到了喊叫声,而且从文字排列上,似乎见着了“修直的身躯/灵秀的样子”,“让人心花怒放”,竟至辗转反思。诗人要“从今天开始”,让它“生活在这首诗的第一节”,让读者们跟着一起喊它的名字,诗人确实是这样做的,他也确实做到了。当“我老了/死了”,我不能喊了,也不用担心,自然会有人“像我这样”,继续喊“你的名字”,“桉树/桉树/桉树”!由此可见,这里的桉树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树,而是生命之树,艺术之树,诗歌之树,诗人喊出的是对生命、对艺术、对诗歌热忱而真挚的爱,相信所有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热爱诗歌的读者们,无论他在或者不在,都会像他一样,继续呼喊“桉树/桉树/桉树”!这一点他早就预料到了。
   
   
    《回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遇见的稻草垛》
   
    风来得再大一些,也只是吹飞了
    几只麻雀,几片干草和枯叶
    吹飞花朵的欢颜,牧童的嬉笑
    风来得再大一些,那些稻草垛
    还坐在牛羊滚滚而过的路旁,坐在南方四月的
    浮云下,平静,悠然,像一个人
    他的秘密,不是谁都可以轻易揭开
    
    ☆老爱评读:符力有着朴素的怀旧情怀,七十年代的“稻草垛”,诗人会“一遍又一遍的‘回望’,一遍又一遍的怀想,一遍又一遍的欣羡”,这“稻草垛”到底有什么“秘密”,有什么魅力,让诗人这么多年来念念不忘、割舍不下呢?“麻雀”,细小的生命,“干草和枯叶”是干瘪和枯萎的生命,“花朵的欢颜,牧童的嬉笑”是短暂的生命,这些生命,只要“风来得再大一些”,只能“吹飞了”;但是“稻草垛”却仍然稳稳“坐在”“路旁”,“坐在南方四月的/浮云下”,它“平静,悠然,像一个人”,为什么呢?诗人余子愚在点评时认为,“稻草垛”有“坚实的内心”,“沉稳的内核”,因此,“平静,悠然”,这是对“人的一种暗喻”,可谓深入到了诗的内核。故而,“稻草垛”喻的不是别人,正是诗人自己,诗人的“坚实内心”,那种“虽然身处滚滚风尘之中,却能处变不惊”的心态。因此,虽然视角上“稻草垛”早已消失,而诗人心里的“稻草垛”还在,并且会永远存在。
   
   
    《母亲在对岸割芦苇》
   
    芦苇修长而茂密
    母亲,却是
    那么矮小
    东张西望,东张西望,不见母亲的身影
    只见河岸上的
    一片波浪,起伏不定
   
    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海南穷人家的屋顶,一般是用稻草来铺设的。有的也用芦苇。
    
    ☆老爱评读:读这样一首短打,要是仅仅光一眼,很难读出个中真味,必须深入进去,把自己当作诗中的“我”,才会真正有所得。“我”是一个少年或者孩子,“母亲在对岸割芦苇”,“芦苇修长而茂密”,“母亲”则显得尤为“矮小”。我向对岸一再张望,“风吹草低现牛羊”,此时,希望是风吹“芦苇”现“阿妈”,可是,芦苇荡漾,波浪一浪一浪,就是见不着“母亲的身影”。母亲离得不远,只有一河之隔,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离得却很遥远;母亲身影矮小,没在芦苇丛中,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却并不“矮小”。孩子为什么要望呢?等母亲归来;母亲为什么要割芦苇呢?为孩子长大。由此可见,“河岸上的/一片波浪”,也同时是孩子心里的波浪、母亲心里的波浪,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情与爱,“波浪”一般,“起伏不定”!
   
   
    《那些时光,那些随风飘去炊烟》
   
    秋日。我们的小木屋刚刚盖好
    木料或者稻草的
    香气,薰着我们,烧着我们
    老爸出去打鱼了
    我和弟妹们在屋子里翻筋斗,打扑克,唱儿歌
    衣衫不整,汗珠闪烁
    玩累了,就顺势倒在地板上哈哈大笑
    当我们跑到外面,才发现:
    从万泉河边,从草场上,徐徐开来的晚风
    已经撞弯了老妈升起的炊烟
    
    ☆老爱评读:“那些时光”又一次倒流,“那些随风飘去炊烟”把我们带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带到了诗人符力的孩提时代。在某个“秋日”,“老爸出去打鱼了”,失去约束的“我和弟妹们”,在稻草为顶的“小木屋”里尽情玩耍,“翻筋斗,打扑克,唱儿歌”,玩得不亦乐乎,玩得忘了时间。“当我们跑到外面,才发现:/从万泉河边,从草场上,徐徐开来的晚风/已经撞弯了老妈升起的炊烟”。在那个时代,人们并不富裕,在大人们为生计操劳、为生活劳累的同时,孩子们却享受着快乐的童年,可以说那个时代的人们物质上是穷的,但精神上却是愉乐的。而现在,当我们的生活日渐富裕,不再为生计担心、不再为生活奔波时,我们的孩子是否也像我们的孩提时代那样,享受着原始的、本我的童年快乐时光?也许这样的时光,早已随工业烟囱里的烟飘走了吧!
   
   
    《一路狂奔》
   
    在书案前放一本台历,看着所有的昨日
    被一页又一页地翻过去
    剩下的事物,一天比一天更少
    台历里,荒原上,风卷黄沙,一只饿狼扑将而来
    恐惧和灭亡穷追不舍
   
    唯有一路狂奔,才能暂时免以一死
    
    ☆老爱评读:诗人是时间嗅觉灵敏度最高的人,在他们眼里,时间不尽有形、有色、有味,甚至有感情,到诗人符力这里,时间就是一只“饿狼”,它要吞食掉我们的一切。我们对时间常常感到“恐惧”,我们“恐惧”的是死亡,是生命的“灭亡”。这个生命可以是肉体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更可以是艺术的。面对这只“饿狼”,我们“唯有一路狂奔,才能暂时免以一死”,我们别无选择,虽然“一路狂奔”会加速我们肉体的死亡,但是,我们会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艺术之躯,会生存得更长,生活得更精彩。《一路狂奔》恰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生命观和人生观。
   
   
    《一天比一天更低》
   
    青草拔节,桉树们悄然长高
    蚱蜢和雀鸟都往天上冲
    一座座飞不起来的山头,只好
    一个劲地往上拱
    旧坟头无所计较,听凭风雨将自己夷为平地
    只有南方山坡上的
    那一小块,一天比一天
    更低,更沉默
    多年以后,他低成了小坑洼
    低出了一面清水
    那并不宽广的心胸,装下飞鸟和浮云
    也装下了世界的明亮与阴暗
    
    ☆老爱评读:世界万物,要么象“青草”、“桉树”、“蚱蜢和雀鸟”或者“飞不起来的山头”那样以各自的方式努力向高处发展,要么象“旧坟头”那样“无所计较”,“听凭风雨将自己夷为平地”。无论是积极向上,还是消积无为,在诗人看来均是无奈之举,都是不可取的生活态度、处世之道,诗人主张的是积极向下,要《一天比一天更低》。当“南方山坡上的/那一小块”,“多年以后”,“低成了小坑洼”,“低出了一面清水”,“那并不宽广的心胸”,就可以“装下飞鸟和浮云”,也可以“装下了世界的明亮与阴暗”。普通意义上的“站得高,望得远”,到诗人这里被彻底打破,竟变成“处得低,装得下”了。
   
   
    《途中所见》
   
    从万宁到海口,一百多公里的高速路上
    挤满了花草和树木
    这让人联想到:海南岛上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村庄
    村庄里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们
   
    在路上,我看到了满目的碧绿
    也看见了一些枯黄
    我知道,一些生命正经历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一些生命正逐渐走向风雪残年
   
    虽然只是一闪而过,我还是大致记得
    途中那两棵椰子树的样子:
    一棵椰子树,很正直
    另外的一棵,树身弯曲,倾斜着生长
   
    他们凭着自己的姿态,彼此区别开来
    汽车开出了很远,从后视镜里
    我看到了蓝天白云,也看到:正直的那棵椰子树
    比弯曲的那一棵,不仅仅高出了一个人头
   
    ☆老爱评读:《途中所见》,既是“从万宁到海口”的旅途中所见,又是诗人在人生旅途中所见;所见的,既是各式各样的“花草”和“树木”,以及由此而生的“满目的碧绿”和“一些枯黄”,又是“各种各样的人们”,以及由他们所历的生命的“青春年华”和“风雪残年”。从“碧绿”到“枯黄”、从“青春”到“年老”,这些都是自然和人生的必经之路途,在这个道路上,不同的生命有着生存姿态。而“两棵椰子树”的“正直”和“倾斜”,就是两种不同的生活姿态和生存形态。由此可见,“正直的那棵椰子树/比弯曲的那一棵,不仅仅高出了一个人头”,绝不是在小题大做、故弄玄虚,恰恰是诗人在表达其所推崇的人生观、价值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