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背后的温暖----读马晓燕的散文
(2008-05-31 21:16:50)
★ 文字背后的温暖
----读马晓燕的散文
“鄯善,本名楼兰。公元前77年汉立尉屠耆为王,改楼兰为鄯善。鄯善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处于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驿。”那里远离海洋,干旱,夏热冬冷,没有江南的温润,没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和云烟水树;也没有琼崖的蓝天白云、椰风海韵以及明月沙滩。在鄯善,平日出门放眼望去,只见“满目黄沙滚滚,波浪连着波浪,沙丘接着沙丘,汹涌变幻着直到天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饱受着恶劣的生活环境之风沙的磨损和覆盖。然而,很多有理想的坚强的文人,却在艰难的生存中磨练出“坚忍不拔的精神文化品格”(杨牧),不断地创作出精彩的文学作品。青年作家马晓燕,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继长篇小说《前缘》之后,马晓燕在2007年秋天出版了她的散文集《爱你有多深》。马晓燕是一个文雅的女子,她热爱写作,对自己的写作生活有着很高的要求,绝不因为新疆那捉摸不定的气候、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低劣的道路交通,对她广泛体验生活的努力构成严重的挑战而闭门造车;她习惯了敏锐地从自己无限深爱的吐鲁番身上撷取素材,非常真诚地抒写那源于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感悟,并且将挖掘的利器切入到人性和命运的深处。她的散文充盈着清华、质朴的气息,语言自然、诗意,情感真挚、温暖,闪耀着对宇宙人生深入的哲理思考的光芒。
据说,法国大散文家蒙田,在回答国王想要认识他的提议时,曾说了这样的话:“假使国王陛下已经认识了我的作品,那他就认识我的为人了”。如此看来,很好的散文,正是作家心灵的独白了,读其文,可见其人。在《丢书记》里,我们遇见了一个友善的读书人马晓燕:在弄丢了戚老师的书以后,她满心歉意,备受内心不安之煎熬,想真诚坦白,却苦于找不到机会。在物欲无限膨胀而精神领地日渐萎缩的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儿,是越来越稀少,越来越可爱了。在《生命的山》里,我们遇见了温情似水的马晓燕。作为一个朴素的大地的女儿,她无比深沉地爱着祁连山和沙山,爱着给了她养育之恩,给了她美好爱情和幸福家庭的这片土地;作为一个善良、内敛的女子,在读懂了生活之后,她将感恩的温暖掩藏在文字的背面:“祁连山和沙山都是从大地上长出来的,像母亲的手臂,双掌合拢,便贯穿了我的一生,也足以丰富和温暖我的一生”。在《爱你有多深》里,由于离开故乡落户到鄯善,马晓燕“感到了自己与生我养我的故乡完成了某种形式上的割裂,让我真实地听到了自己与母体生生分离时的那种血肉撕裂的声音”。当她决定在内地买房子时,想到有朝一日会离开吐鲁番,“一连几个晚上,我都无法入睡,感觉像被抽取了血液一样,完全虚脱了……”难以割舍,正是爱入骨髓的体现。是的,马晓燕敏感、细腻而又深情,读她的散文,很容易让人为其“纯真的心灵和美好的情感”而心地温暖,甚至眼眶滋润。在《荒野的女儿》里,我们认识了阿勒泰少女天才作家小李娟。对于这“一个多么让人心疼和爱怜的小姑娘”,马晓燕通过流畅自然、情感饱满的语言,传达了她对这个“地道的孩子”的由衷关怀、赞叹和祝福,她的菩萨心肠和惜才爱才之心,一如暖风,将读者的波心吹出层层涟漪。散文的境界,总在折射出人的精神境界。翻到《荒野的女儿》的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颗生活在新疆的中国青年女作家的美好心灵。这样的作品,容易让人为“人性之美”而感动,也容易让人为“人间是多么美好”的判断找到理由。
翻开《爱你有多深》,光看文章题目《行走的树》、《西出阳关走口外》、《一座温柔如水的沙山》、《无情卞水自东流》、《那一年,我身在异乡》、《三塘湖的风啊,请你慢慢地吹》……便能真切地感觉到整个身心已被那来自远方的诗意所浸润。春日,“大院里的树,还有马路两旁以及远处田野里的树,还是光秃秃的……过了些日子……那些单枝单杆的枝丫,一下密集了许多!再看,枝丫还是原来的枝丫。冬天好像才过去,还不可能抽出新的枝条!但近前去,用手扯过来一看,上面都长出了一些密集的芽。”多么细致的文字,多么细腻的心思。盛夏,经过《柳中路》,马晓燕发现:“不经意间,家家的葡萄地中忽然多出了一个华丽的凉棚。于是,沉沉的绿中就多了绚丽的色彩,寂静中就有了烟火气息。阳光从枝叶间掉下来,在葡萄地里,在大花炕上,在人们的身上和脸上开出了许多白亮的花朵。”发现美,并在美景面前停住匆匆的脚步,静静地欣赏,幽幽地思想---这时的马晓燕,是一位散文家,也是一位本真的诗人。在柳中路,一些生活的美好景致俯拾皆是。正因为如此,马晓燕喜欢在这条路上来来去去地走着,看车来车往,看四季变幻,风起云涌。
身在“一到春季,总是隔不了几天,就会黄沙弥漫,尘土飞扬”的新疆,马晓燕从木头沟感受到“人类生命之初那种最原始最朴实的生存气息”;从戈壁胡杨身上找到“一棵树要生长的愿望和意志”;从鬼地方三塘湖看到“心爱的人,正在和他的战友们顶着寒风为了祖国的石油而忘我奋斗”,心里充满苦涩而又甜蜜的滋味。她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活中无处不隐现着美好的事物,只要真心在,纯情在,诗意就在!我们只有坚定诗意地栖居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勇气,才可能真正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
“思索人,必然涉及物,思索精神,必然涉及自然”。马晓燕的散文,不但洋溢着温情和诗意,还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一棵行走的树,无论我们的名字叫什么,当命运或者时代的飓风把我们吹落到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我们相信大地的坚实,内心里还有一点爱,哪怕是对一粒沙一粒尘土的爱,并存有向上的愿望和信念,我们就一定能生根发芽,就能把我根须植入大地,站立成自己的风景”(《行走的树》),这样富于哲思和激情的文字,慢慢读来,真的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在时下这流俗到晕、娱乐到死的大环境里,马晓燕依然坚守着一颗纯真、慈爱的心灵;坚守着一片让人无比温热的深情,不论是对社会人生,还是对自然万物,她都给予足够多的关怀和爱。她的生命,因此获得了令人钦敬的重量。通读她的散文《爱你有多深》,让人不得不肯定:一个人的魅力,来自于他的精神殿堂的建设,而不是他所拥有的金钱的多少,或者社会地位的高低。
董桥先生说: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Alfred North
Whitehead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相信聪慧而又勤奋的马晓燕,会在她的散文之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精彩。
2008.05.31符力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