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3月14日的第二稿系遵照某诗刊编辑要求删减至500左右所得,全文如下:
...................
★
大悲,由大爱而来
-----读杨键的《除夕夜》
文/符力
一年终了,中国人的除夕之夜是万家团圆、喜庆的重要时刻,然而,并不是家家户户都在分享着幸福和快乐。2003年除夕之夜,“窗外一片树叶落下,/这也是最后一片桐树叶了……”,“爸爸”和“二哥”皆已离开人世,无法回来一起分享这个良宵了,诗人触景生情,难禁感伤。
来去于人世的凄风苦雨里,天下的妈妈们都在逐渐白发丛生,皱纹满面。作为一个坚守孝敬之道的儿子,诗人杨键念及“妈妈”承受生离死别的打击,承受物质生活的贫困,一年比一年苍老,衰弱,内心的情感由感伤深化为悲伤。
“爸爸”和“二哥”不在了,杨键应该当担起孝敬“妈妈”的责任,他愿意为“妈妈”做很多事情,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承认:“我没有照顾好她。”至此,诗人的满心自责和悲痛难当,皆已合盘托出。
“爸爸,相信我,/我没有枯竭。”这是由前面两节自然过渡而来的最后一节,是诗人说给远在天国的“爸爸”的宽慰之词,是亲人之间的体谅和关爱。语言看似平常,却充满极度的凄怆之情,直达人心,不忍卒读。这个结尾,结得干净利落,力量千钧。
全诗第一节重在叙述,第二、三节转为直接呼告,笔触简单朴素,点到即止,体现了诗人自然娴熟的语言手段。在情感的传达上,从感伤到凄怆,皆不浮于言表,诗人没说伤感,没说悲痛,没说孝敬,而没有一句不是伤感,不是悲痛,不是孝敬!这样的表达,臻于“不著一字”之妙,可见诗格之高华。
《除夕夜》“通过对痛苦的认知,对个体生命的内省,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读之,犹见诗人欲哭无泪的形象,而这样的大悲,正是由大爱而来。
2008-3-14
..........................以下为第一稿:
★
无处话凄怆:读杨键的《除夕夜》
一年终了,中国人的除夕之夜,是万家团圆、处处喜庆的时间,是人们用来享受,用来欢乐的重要时刻。然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应该幸福快乐的日子里,并不总是家家户户都在分享着幸福和快乐。
2003年除夕之夜,“窗外一片树叶落下,/这也是最后一片桐树叶了,/这是一滴老牛的泪,/这泪飞进我家中,/在一张礼器图赏滑落。”此时此刻,“爸爸”和“二哥”皆已离开人世,他们无法再回来了,无法与“我”分享这个良宵了。对此,诗人触景生情,感怀万端,难禁心生感伤。
来去于人世的风雨之中,活在人间的许许多多的年迈的妈妈,都会逐渐白发丛生,皱纹满面。而作为一个坚守孝敬之道的儿子,杨键在光阴的流转里,看着“妈妈”承受生离死别的打击,承受物质生活的贫困,一年比一年苍老,一年比一年衰弱……念及此事,诗人内心的情感已由感伤深化为悲伤了。
在这个家庭里,“爸爸”和“二哥”不在了,诗人杨键是应该当担当起孝敬妈妈的责任的,他愿意为“妈妈”做很多很多事情,只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对现实生活无可奈何,对自己无可奈何,他承认:“我没有照顾好她。”至此,诗人的满心自责和悲痛难当,已是合盘托出。
最后的一节只有两行:“爸爸,相信我,/我没有枯竭。”这是由前两节的充分铺垫自然过渡而来的两行;这是诗人对尚有在天之灵的,最关心自己,也是最担心自己的“爸爸”说出来的宽慰之词;这是体谅和爱。这样的语言,看似稀松平常,实质充满着极度的凄怆之情。这个结尾,结得干净利落而力量千钧。这样直击人心的作品,令人不忍卒读。读到这样的文字,犹如亲眼看见诗人欲哭无泪的形象。
在《除夕夜》里,诗人杨键“通过对于痛苦的认知,对于个体生命的内省,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全诗第一节重在叙述,第二、三节转为直接呼告。诗人的情感从开始的感伤到最后的凄怆,都没有在语言表面流露,笔触极其简单朴素,点到即止。诗人没有说伤感,没有说悲痛,没有说忠孝,可是,没有一句不是伤感,不是悲痛,不是忠孝!这样的表达,收到了“不著一字”之妙。由此可见,《除夕夜》的诗格是高华的。
2008-3-11
附:
《除夕夜》
诗/杨键
窗外一片树叶落下,
这也是最后一片桐树叶了,
这是一滴老牛的泪,
这泪飞进我家中,
在一张礼器图赏滑落。
爸爸,你去世快七年了,
二歌去世也快十年了,
妈妈比去年老多了,
我没有照顾好她。
爸爸,相信我,
我没有枯竭。
200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