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过它我们可以很快地树立起关于中国古代散文史的整体观

(2021-03-04 00:42:03)
分类: 文学评论

        ——它便是由清代学者吴楚材和吴调侯共同编选的《古文观止》                                                               

一、编教材也是可以流芳千古的

 

古籍浩繁。若是精力十分地有限的话,如何地才能在浩繁的古籍中感受到更多的如《元史》所说的“卓行危论,奇文瑰句”的光辉,大概是每个读书人都在关心的。于是,《古文观止》,也便一下子就从浩繁的古籍中逃脱出来了。完全可以这样说,《古文观止》的手中所紧紧地攥着的,都是闪烁着异彩的文化宝石。这样的宝石,可谓一颗是一颗,并且价值千金,甚至价值连城。

是的,是必须要感谢《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和吴调侯二位的。吴楚材,是清代学者;同为清代学者的吴调侯,是吴楚材的侄子。他们二人的共同点,便是饱览经典——要读多少经典,才能选出这样的一本啊——但皆因不宜仕途而埋没民间,长期地从事私塾教学。博览、教学之余,便合编了《古文观止》,因此而留芳后世。《古文观止》的成书的时间,大约是在康熙年间,具体地说便是1694年之前。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古文观止》的雏形,只是吴乘权、吴调侯叔侄俩为了给童子们讲授古文而编写的一些讲义。因为每年都要讲授,他们对古文的理解和见解也便越来越深,讲义也越编越精,以致有“好事者手录”而去。因为看的人多了,便有乡先生说,读后确有“观止”之叹,便劝他们“付之剞劂以公之于世”。听了之后,他们觉得是有道理的,因此才“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为一书。书稿编好之后,便寄往归化——归化,即如今的呼和浩特市——请清初名臣吴兴祚审阅,并斧正。吴兴祚披阅数遍,以为此书于初学古文者实在是大为裨益,便捉笔做序,且“亟命付诸梨枣(旧时刻书制版多用梨木或枣木,故以“梨枣”作书版的代称)”,因此而有了《古文观止》的最早的刻本。再后来,就慢慢地流传开来了。

《古文观止》所收录的篇章,自东周,至明代,共222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散文,也有少量的骈文和韵文。《古文观止》之所以嵌入了“观止”二字,意思是说,选入书中的都是名篇,往往的,读着读着,就会禁不住止住自己的阅读,因此而吟咏再三,咀嚼再三,回味再三。就像美景次第出现,总会让人流连忘返一样,不值得匆匆离开一样。

当然,入选的篇目,皆为短小精悍、语言精炼、便于传诵的古文中的精品。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自是不必说了。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文章中间或末尾,都有编选者的一些夹批或尾批,这对阅读者进一步地去理解选文自然是有一定的帮助。体例方面呢,则一改前人的按文体分类的习惯,而是以年代为经,以作家为纬,因此而一目了然。

就可见,编教材,若是编得好的话,也是可以流芳千古、惠泽四方、泽及万世的。

 

二、在《古文观止》里转来转去

 

       但见——

       帝王的求贤若渴,臣子的献计献策,外交家的唇枪舌战,纵横家的雄辩高谈,以及奢靡宏伟的宫室,硝烟弥漫的战场,落英缤纷的乐园,惬意畅快的宴饮……应有尽有。喜怒哀乐仇怨苦……同样,应有尽有。

其中的非常多的篇章,都是我们非常地熟悉的,比如《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过秦论》《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陈情表》《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滕王阁序》《陋室铭》《阿房宫赋》《师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石钟山记》,等等。感觉,就像是无意之中又见到了许多的老朋友一样。顺便,感叹一声:老朋友安在。

       不熟悉的,读了之后,也便等于是结交了许多有质量、有品位、有境界的新朋友了。

二吴的编选,是从先秦的《左传》开始的。先秦文学所占的分量,在《古文观止》里自然是非常地大的。汉代,所选的篇目,大多来自《史记》,就可见,二吴对《史记》是非常地偏爱的。唐宋时期,我们所熟悉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等,尽在其中。所选散文,或写人,或叙事,有议论,有寓言……可谓琳琅满目,异彩纷呈。

其中的十三篇韵文,如《楚辞·卜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杜牧的《阿房宫赋》等,则是工于描绘,描绘中虽用韵语,但又与诗不同,往往韵散结合,因此而“极声貌而穷文”,因此而让人尽情地去领略声情之美。

总体上来说,二吴的编选,所侧重的是先秦、两汉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而两晋六朝和明代的散文则放在了从属地位。有重,有轻,很显然不是故意而为,而是当时的散文的情况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二吴的评注,或是从句法入手,或是从用字入手……分析得都是颇有意思的。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二吴是这样评注的:“通篇共用二十个‘也’字,逐层脱卸,逐步顿跌,句句是记山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之创调也。”有时,二吴的评注也从人物的身世或境况入手,带有明显的“比较文学”的意味,如《史记·屈原列传》中的:“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婉雅凄怆,使人读之,不禁唏嘘欲绝。要之,穷愁著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宜其忧思唱叹,低回不置云。”

参照的痕迹,自然也是非常地明显的。如《谏逐客书》《送李愿归盘谷序》《送石洪处士序》《愚溪诗序》《进学解》《讳辩》《祭十二郎文》《晏子不死君难》《五帝本纪赞》《吊古战场文》等等的评注,就是或是参照了前人的评注或是直接照搬了前人的评注的。

 

三、那么多的精彩

 

不难看出,《左传》是二吴最最倾心的一部书,因此,由他们编选的《古文观止》也便从中选得最多。同样不难看出,二吴从《左传》所选的《季梁谏追楚师》《曹刿论战》《宫之奇谏假道》《子产告范宣子轻币》《晏子不死君难》等等篇章,也确确实实是体现了《左传》的非凡的文学价值的。就可见,二吴是把《左传》给彻底地读透了的。不仅读透了,而且眼光不凡。做选家,是必须要有眼光的。否则的话,薰莸无辨,薰莸不分,薰莸同器,就是在所难免的。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共选了81篇,也是大体上能代表他们的各自的艺术风貌和艺术特色的。如《过秦论》《治安策》等,充分地显示出了贾谊在议论时的如江河一般的横溢,如汪洋一般的辟阖;《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则让我们看出了诸葛亮的闪闪的忠贞;情景交融、立意高远、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的《岳阳楼记》,则让我们再次领略了范仲淹的从容、深沉、飞扬以及“撇过岳阳之景,专写览物之情,引起忧乐二意,又从忧乐写出绝大本领”的文学个性。

书信,若是写得好了,自然也是可以成为名篇的。《古文观止》里所选的19篇书信体散文,各有角度,各具特色,并且声情并茂,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或是雷同或是单调的应酬之作。不仅如此,有的绝对是曾经影响了一个朝代的重大决策的,比如秦朝丞相、文学家、书法家李斯的《谏逐客书》,围绕着总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正反论证,利害并举,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充分地说明了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因此而打动了秦王嬴政,并使他收回了逐客的王令。

古代的文人,大多都是有担当的,敢说话的,这点,除了李斯在其《谏逐客书》里的表现之外,最为突出的,自然还有西汉著名司法官、文学家路温舒的《尚德缓刑书》——在《尚德缓刑书》这篇奏章里,路温舒先是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霸业说起,然后从反面指出了秦朝的过失,揭露了汉朝狱吏的危害,最后归结到“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目的是劝诫宣帝减省法制、放宽刑罚、崇尚德政,因此而改变自武帝以来的严刑峻法、冤狱四起的情况,极具说服力。本奏章除了对狱政黑暗、用刑酷烈的现象进行了痛斥之外,还对造成冤狱的刑讯逼供表示了深恶痛绝,可谓良心之作。

《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他的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在狱中的时候,曾写信给司马迁,叫司马迁利用他的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因此,司马迁就给任安写了这封回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创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既有说理也有叙事,既有排比也有对偶……发语酸楚沉痛,使得文字本身极富感情变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才智之士的内心的愤懑,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奇文。

明代文学家宗臣,曾经收到过他的父亲宗周的老友刘一的一封信。在信中,刘一是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相教诲的。就这个令宗臣感触很深的问题,宗臣在回信中反复论之,把个所谓的“上下相孚”揭露得淋漓尽致。然后,又与作者自身的行为做了一些对比,正面表明了作者的刚正不阿和拒绝同流合污的情操。官场现形记,自然是有很多,但宗臣的这篇特写性质的书信体散文,可谓最为精彩的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切中时弊,犀利生动,思想深刻,简洁流畅。

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奉父亲之命,写信敦请欧阳修为自己的已故的祖父曾致尧作一篇墓碑铭。收到信后,不久,欧阳修便写好了《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曾巩收到之后,便写了《寄欧阳舍人书》,以表感谢。因此,曾巩的《寄欧阳舍人书》,实际上是一封感谢信。这自然不是一封普通的感谢信,因为在信中曾巩除了对他的老师欧阳修表示了感谢之外,还通过分析铭志的作用以及流传条件进一步地论述了“立言”的重大意义,阐发了“文以载道”的主张,并且表达了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明代散文家茅坤在其《唐宋八大家文钞》里谈到《寄欧阳舍人书》一文时是这样说的:“此书纡徐百折,而感慨鸣咽之气,博大幽深之识,溢于言外。”

西汉文学家邹阳下狱后,便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题为《狱中上梁王书》。邹阳的这篇书信体散文,历举史实,纵横议论,反复隐喻,不能自止,既形象地刻画了一个个既不盲从也不苟合、临危不惧的大丈夫形象,也雄辩地揭示了君王“沉谄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至理。与此同时,也讲述了作者囚禁狱中,身罹杀身之祸,却不卑不亢、铮铮铁骨和的侠骨和气节。读之,便会清清楚楚地听到蒙冤哭泣之声,自然是具有非凡的警示意义的。清代文学家邵子湘在谈到《狱中上梁王书》一文时是这样说的:“激昂感慨,反复辩白,皆杂引古事为证,气激而词腴,别成一种文法。”清代文学家李申耆在谈到《狱中上梁王书》一文时是这样说的:“迫切之情,出以微婉;呜咽之响,流为激亮。此言情之善者也。”

朋友家失火了,你却写信去祝贺,这样做,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见人家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就是这样去做的么。烧毁了房子,烧毁了家产,甚至把天空也烧得通红通红的,却没有烧毁才智和前程,难道,这还不值得热烈地去祝贺吗?很显然,柳宗元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是反常态反常规反逻辑的。它,先是写柳宗元从杨八那里得知了王参元家里失火的消息,然后分别去写“始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这三层意思,重点阐述了自己之所以致书祝贺王参元家失火这个违反常理的奇论的原因,可谓层层递进。最后一段,则写了柳宗元想念王参元,进而传递了对王参元的深切的关爱之情。全文独辟蹊径,险语惊人,纵横转换,曲折抑扬,淋漓酣畅,入情入理。这样的独特的开导方式,所起到的效果,很显然,是让人破涕为笑。因此,清朝大臣、理学家张伯行便说:“奇思隽语,出于意外。”清代学者过珙也说:“失火而贺,最是奇情恣笔。”

李白,就是李白。李白在他的写给韩朝宗的自荐书《与韩荆州书》里的表现,最是豪放倜傥,毫无乞怜之态,只是坦荡、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的一种绵薄的心愿。文章的开头,李白借用天下谈士的“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语,赞美了韩朝宗谦恭下士、识拔人才的高风。接着毛遂自荐,介绍了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等,进而表现了李白的“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气概、“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抱负和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由古及今,渐次道来,顿挫跌宕,起伏照应,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与韩荆州书》不仅用典故得体,而且给我们捧来了不少的文中锦绣,比如“龙蟠凤逸”、“颖脱而出”、“扬眉吐气”等。特别是对于如何地去自荐,确有启示。

通篇只用一个比喻,也是可以写得卓尔不凡的。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应科目时与人书》,便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在这封韩愈写给韦舍人的信中,韩愈通过生动贴切的“怪物”的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处境、心理状态和心愿等具体而细微地表达了出来,抒发了自己空怀奇才而不见重用的积郁。这信,是当年韩愈中了进士之后,在准备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之前,写给韦舍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的。熔书信体和寓言于一炉,并且托物寓意,含蓄深沉,气势充沛,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其构思,其写法,自然是巧妙而且新奇的。更何况,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显而易见的自命非凡的倔犟和慷慨凛然的气概。因此,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曾做如是评说:“亦无头,亦无尾,竟斗然写一怪物。一气直注而下,而其文愈曲。细分之,中间却果有无数曲折,而其势愈直,此真奇笔怪墨也。”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吕留良也说:“逐节转换,逐句相承,不可增减一笔,文之最奇者。”

有的,则是言辞恳切,谆谆教诲,如东汉名将马援的《戒兄子严敦书》——因马援在交趾前线听说自己的侄儿马严和马敦喜欢评人短长,论说是非,因此就写了这样的一封信,进行劝诫。在信中,马援教导严、敦二人不要妄议别人的过失短长,这是他平生最最厌恶的,不希望后辈染上这样的不良习气。

杂记,一般的文学选本,是不怎么重视的,而《古文观止》,却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仅是杂记,就选了27篇之多。这些主要是写景的杂记,自然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柳宗元的杂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含义深隐,别开生面,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寄寓了柳宗元因参加唐宋古文运动而失败、遭到政敌迫害、被贬到永州当司马的悲凉身世,静静的描绘中,自有一种很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唐宋两代的政治结构中,宰相的地位,是非常地突出当然也是非常地重要的,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突出都要重要。特别是在宋代,宰相的权力,尤为重要。鉴于此,即宋代文学家王禹偁有感于宰相人选在朝政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便将山水游记和抒情散文结合了起来,因此而创作了一篇颇具特色的杂记,题为《待漏院记》。《待漏院记》将宰相待漏之时的不同的思想状态加以渲染,进而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突出了两种政治品质截然相反的典型人物,揭示了宰相的贤相、奸相和庸相之分,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的政治结构的审视、批判、忧患与幻想。

既有画面美也有音乐美的美文,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无论有多少,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其中的最美者之一。然而,这样的美,却是欧阳修被贬到安徽滁州做知州期间创造的。滁州一带的幽深秀美的景色,滁州百姓的祥和安乐的生活,作者在山林中与民游赏宴饮的乐趣,尽在其中。句句是记亭,又句句是写政绩,句句是抒发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一个“乐”字,贯穿全文,其中却包含了很多的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了一个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的背后实在是隐含了不少的难言的苦衷……年方四十,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无不是在表明欧阳修其实是在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格调清丽,音节铿锵,因此而让我们再次领略了一次炉火纯青之美。

乘兴,再看——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喜雨亭记》,开篇点题,为全文之纲:“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意思是说: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了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自己的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第二段叙述了修亭的经过,点明了修亭之人、时间、地点及周围的环境。第二段写久旱民忧,大雨民喜,把修亭与喜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以忧衬喜。第三段寓议论于对话之中,进一步写出了亭与喜雨之关系。最后一段,以歌作结。《喜雨亭记》从“喜雨亭”命名的缘由开始写起,记述了建亭的经过,表达了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进而突显了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句法灵活,笔调活泼,风趣的对话中把自己的见解轻松而且含蓄地托举了出来。因此,明代文学家杨慎便说:“一反一正,说尽喜雨之情。”清代学人余诚也说:“以三‘忘’字为经,以八‘名’字为纬,以三‘民’字为骨;就一座私亭,写出绝大关系,伴忧乐同民之意,隐然言外,而又毫不着迹。”

太精彩了:“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这段文字,大概的意思是说:对于这件事,我是有所感慨的: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获得,这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且近的地方,前去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且远的地方,前去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很少有人到达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体力,也不盲从、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对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看在这样的一个议论名段的份儿上,北宋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也是不能不提的。《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34岁的时候写下的。那时候,王安石风华正茂,意气扬扬,因此,写得也便意气扬扬。很显然,王安石是在默默地告诉世人:要成功,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尽吾志”。就可见,《游褒禅山记》,确实是一个以小见大的典范。

祭文,《古文观止》里也是有的。最最感人的,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祭文珍品的,自然要数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祭妹文》。袁枚的这篇祭文,从兄妹之间的不可替代的关系着眼,选取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梦,因此而对其妹袁机的一生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渗透了浓厚的哀悼、思念以及悔恨之情。文中所记述的袁机在家中扶持母亲、办治文墨、明经义、谙雅故等等细节,充分地表现了袁机的德能与才华。所写虽是家庭琐事,却描述得如影历历,憬然赴目,让人潸然。读之,便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袁枚所倡导的“性灵说”:“情真而语直”;“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难怪近代著名学者王文濡在其《清文评注读本》里曾说:“韩昌黎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祭妹文》,乃鼎足而立。”

       窃以为,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卜居》是非常地可爱的。明代诗论家许学夷也说:“屈原《卜居》,思若涌泉,文如贯珠,妙不容言。”其可爱之处在于:明知故问,并且哗哗哗哗地问了一串,最后来了一句:“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意思是说:尺比寸长但也有它的短处,寸比尺短却也有它的长处。世间万物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人的智慧也有不明了的时候。术数有占卜不到的事情,天神也有难解之理。您还是按照自己的心志,实行自己的主张吧。龟壳蓍草实在是无法知道这些事情啊!——难道,不是很可爱的吗?

当时的情况,大体上是这样的: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复见”,为此心烦意乱,不知所从,就前去请教太卜郑詹尹,请他决疑。见太卜之后,屈原先是抛出了世道不清、善恶颠倒的一连串疑问,然后,太卜表示对如此疑问“龟策诚不能知事”。很显然,《卜居》并非真的问卜决疑,只不过是以此来宣泄作者的愤懑而已。问卜开篇,答语收束,中间以连珠式的对立设问进行贯穿,八对设问,一以贯之,往复盘旋,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虽是铺陈夸饰,句式整齐,却不板不散,也毫无重复之嫌。特别是篇中的譬喻,如“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等,形象鲜明,对比强烈,音节嘹亮,重重叠叠而错落有致,宛若宫商。

……

总之,被《古文观止》所悦纳的种种的文本,都是经过时间的大浪一再地淘洗最终淘洗出来的。或是雄健浑厚,或是俊逸清新;或是顺风扯帆,或是逆风飞扬……无一不是散文中的精品,无一不是情真意切的范本。一卷在手,中国古代散文史的整体观,自然也便马上就形成了。因此,在谈到《古文观止》时,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在文学上的影响,《昭明文选》和《古文观止》,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四、《古文观止》的缺憾

 

任何一个选本,都是有缺憾的。《古文观止》,自然也是。在我看来,《古文观止》的缺憾,绝对是不该出现的缺憾。

《古文观止》的最大的缺憾在于: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等先秦诸子的那些闪烁着非凡的思想的光芒的文字,竟然完全是空缺,这是其一;其二,对叙事文重视不够,所选文字大多都是议论性质的文字,不知道这与明清的科举考试只考议论文不考记叙文有没有关系;其三,南北朝时期只选了一篇,金元竟是阙如……

 

五、为现行教育拨灯续焰

 

翻开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便见,从《古文观止》里挪移过来的文本有——

周文:《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召公谏厉王止谤》。

秦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李斯谏逐客书》。

汉文:《屈原列传》《报任安书》《过秦论》《前出师表》。

六朝唐文:《陈情表》《兰亭集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陋室铭》《阿房宫赋》《原毁》。

唐文:《师说》《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

唐宋文:《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愚溪诗序》《岳阳楼记》。

宋文:《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石钟山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游褒禅山记》。

明文:《卖柑者言》《五人墓碑记》。

 

六、细嚼便是

 

走到哪里,就把《古文观止》带到哪里,且观,且止;且歌,且泣;且感,且悟……便会醉在其中,乐在其中。此之乐,既是读之乐,也是生之乐。无论怎么说,生之乐,也是离不开那些最最有营养的书中味儿的。

       书中有风味,书中有风情,书中有风月,细嚼,便是。细细嚼之,便会嚼出万般的滋味。

       想要情怀,里边有情怀;想要智慧,里边有智慧;想要思想,里边有思想;想要艺术,里边有艺术;想要感悟,里边有感悟;想要感动,里边有感动……绝对是一个古典散文的大观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