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浸染了荒诞色彩的文本

(2021-03-03 20:05:30)
分类: 文学评论

              ——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是他的荒诞哲学的集中表现

法国作家、思想家、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曾经写过一本很独特的书,叫做《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因为与罗兰·巴特同邦的法国作家、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是“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因此,在这儿,我便灵机一动,把标题先是拟为“一个存在主义的文本”后是改为“一个浸染了荒诞色彩的文本”了。很显然,我是意在抓住“存在”和“荒诞”这两个关键词。

 

一、加缪自始至终都在迎风而上

 

毫无疑问,加缪的作品中的孤独,是加缪的生命中的孤独的一种折射。加缪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了。从此以后,他的母亲便一边做佣人一边抚养他,因此而在阿尔及利亚的贝尔库平民区里尝尽了生活的艰辛。终日陪伴着加缪的,只有一只越踢越旧的足球。也正是因为这样,加缪在阿尔及利亚竞技大学读哲学班的时候,便已经是一名足球队的门将了。可惜的是,因为他不幸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终结了他所热爱的足球生涯。当时,加缪曾经这样说过:“只有通过足球,我才能了解人以及人的灵魂”。就可见,他对足球的迷恋究竟是怎样的了。不能踢足球,他也就只好踢文字。因此,在告别了足球之后,他便很快地爱上了文学创作。21岁时,他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不幸的是,一年后,他的婚姻就破裂了。破裂声,自然是响彻了他的整个生命世界的。一般来说,不幸的土壤里都是埋着幸运的种子的。对于加缪来说,这颗幸运的种子,便是他在27岁那年,顺利地完成了他的小说《局外人》,并于他29岁那年顺利出版,且因此而一举成名。195710月,瑞典文学院隆重宣布:44岁的加缪,成为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因此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最为年轻的获奖者之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里所说的,很显然是对的。这不……刚刚过了三年,加缪因搭乘朋友的顺风车从普罗旺斯去巴黎,途中发生了车祸,生命的乐章便永远地停在了“47”这个数字上了。47岁,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是何等地年轻啊。那,简直是一个黄金时段。

所留给我们的,也就只有这样的一些总结了: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西西弗斯的神话》等。

法国作家、哲学家萨特是这样评价加缪的:“加缪在20世纪中顶住了历史的潮流,独自继承着源远流长的醒世文学。他怀着顽强、严格、纯洁、肃穆、热情的人道主义,向当今时代的种种粗俗丑陋发起了胜负难卜的宣战。”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是这样评价加缪的:“加缪之外,我想不起还会有其他现代作家能够唤起爱。加缪是20世纪文学中具有‘理想丈夫’般形象的作家,同样是描绘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这些现代文学主题,却带着一种如此理智、适度、自如、和蔼而又不失冷静的气质,这使得他与其他的作家迥然有别。”

瑞典文学院在授予加缪195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时是这样评价他的:“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的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稍微归纳一下,也便有了这样的一些关于加缪的根本性认知: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了人在荒诞的世界中的孤独、人类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他在给人类拍照、塑像,进而揭示世界的荒诞的时候,却并不颓丧甚至绝望,因此,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尽可能地去反抗,在绝望中尽可能地去坚持真理和正义。正是他的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气,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成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导师的。

 

二、默尔索终于摆脱了牢牢地黏在他的身上的荒诞

 

现在,我们可以郑重地来翻开加缪的《局外人》这本书了。是的,要轻轻的。

《局外人》,只有66000字,所写的故事,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它,只有两个部分,而已。第一个部分,是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的,到他在海滩上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为止。很显然,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展开故事并且推进故事的。更多的,只不过是默尔索的内心的流露。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我们却依然听见了默尔索的意识的流动,进而获得了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他人的姿势和语言,在默尔索看来,都是没有任何的意义的。真正的意义只存在于蔚蓝的大海和灿烂的阳光等等之间。正是大自然的魅力以及征服,使得默尔索莫名其妙地就杀了人的。“我只觉得铙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很显然,是突然袭来的一种神秘的力量,使得默尔索突然就变成了另外的一个默尔索的。第二个部分就像画卷一样缓缓地展开了之后,我们才看到:牢房替代了大海,社会的那些意识代替了默尔索的自发的意识。司法人员用他们的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默尔索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默尔索虚构成了一种就连默尔索本人都认不出来的形象: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审讯之前,那些执法人员几乎从不调查,只是千方百计地把他的杀人事实和他的母亲之死以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这是何等地荒诞啊。至此,荒诞主题,已经彻底地突显出来了:由于人和世界从本质上来说是分离的,因此世界的存在对于人的存在来说便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所谓的意义,都是人类自身不断地去附加或添加的,并且是牵强附会的。面对荒诞的世界,个体生命总是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是不必去抱任何的希望的。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是一种被迫的选择。

默尔索的种种的怪诞行为,乍一看,确确实实是难以理解的,但事实上,他才是有着深沉的本真、切实的追求的一个人。因此,他的内心世界,就既是自然的,也是充实的。告别世界的前夜,他第一次敞开了他的心扉,因此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至死,他都是这个世界的名副其实的“局外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局外人”,他才看到了更多,听到了更多,想到了更多,感悟到了更多,特别是关于世界的荒谬的洞悉和感悟。正因如此,他才深感幸福。正因如此,他才总是把“我不知道”、“毫无意义”这两句话挂在他的嘴边。正因如此,“厌烦”才成了他面对人事时的一种常态。

被动并且一味地去接受世俗的左右和摆布,默尔索是很不乐意的,当然,也没有那样的习惯。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默尔索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哲学家,要不,他是意识不到世界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出路、人同世界特别是人同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不协调的甚至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等等的一些深刻的内涵的。觉醒了之后的默尔索,也便更加地热爱自然,渴慕自由,并且完全地遵照自己的现实的理性去支配自己的一切的行动。

加缪本人是这样评价他所创造的行为上惊世骇俗、言谈上离经叛道的似是生活在世界之外的“局外人”默尔索的:“默尔索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而又深沉的激情,而且是绝对和真实的激情。”很显然,默尔索的深沉的激情,正如大海深处的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看见的深沉的激情一样。也唯有这样的激情,才能够揉碎不断涌入的形形色色的荒诞。

不知怎么,在重读《局外人》的过程中,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的那个天真纯洁、不愿低头、不愿妥协、不愿屈从于浮华因此而最终惨淡收场的考狄丽娅……总觉得,默尔索和考狄丽娅的存在之间,是有着某种秘密的联系的。

因为《局外人》的叙述速度确确实实是有点儿缓慢,因此,你必须要耐着性子去读才行。读着读着,你自然就会听见从它的内部所发出来的那些声音:真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可怜的局外人。就似乎,一切都与我们无关似的。可是,毕竟有关。有时候,关系还很大。那些隐秘而且神秘的关系,是割也割不断的。

 

三、默尔索所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思索

 

       也许,你也已经发现了:默尔索一直都是逃脱……默尔索,究竟是在逃脱什么?

原来,“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的所作所为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的真实的渴望。他们所拥有的,只不过是一种群居意识:害怕被疏离,被隔绝,被排斥;害怕孤单,害怕无依无靠。”默尔索所要逃脱的,正是那样的一种既定的社会意识和生活模式。因此,他也便始终都在和公众保持着距离,并且完全地遵照自己的内心的指示,一边冷眼旁观,一边在冷眼旁观中默默地梳理着自己的生命的羽毛,安顿着自己的流离失所的灵魂。

他在情感上的表现,是让一般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你看:“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他的表现,是那么地平静,甚至让人怀疑他有点儿淡漠,甚至不孝。不仅自始至终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还在他的母亲下葬之后,急不可耐地去海滩游泳,看喜剧片,寻求生理上的刺激……当他的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时,他却把玛丽的问话视为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坚决地就是不肯说哪怕是半句客气的话……他的邻居雷蒙热切地表示,想跟他交个朋友,而他却说:“做不做都可以。”一个活脱脱的“局外人”的形象,也便跃然纸上了。

他在工作上的表现,就更是很难为常人所理解,你看,当他的老板提出要派他去巴黎设置的办事处工作时,他却拒绝了,理由是:“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很显然,他是懂的,若是不想方设法地去改变自己的内心生活,即使是把自己的身体放在皇宫里,自己也只不过是一个奴才罢了。

       他倒霉了,因为无意间错杀了那个阿拉伯人之后处于被审判中了,他依然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人们的议论声并没有引起他的太大的关注,周围的那些无足轻重的事物却紧紧地攫住了他的心:“尽管挂着遮帘,阳光却仍然能从一些缝隙里投射进来”;“我看到好些记者都在用报纸给自己扇风”;“我听见椅子往后挪动的声音”……当得知死刑将和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他竟然顽固地认为:“自己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依然是幸福的”;“我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在死亡面前,他都这样,等闲视之,不以为意,就可见,对于他来说,活着,也只不过是一种困扰罢了。

“可以这么说,他们在处理这宗案子的时候好像把我撇在了一边,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的情况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这,便是默尔索所留给我们的最最痛彻的感言。

最终,当神甫耐心地劝导他皈依基督、虔心忏悔时,他却坚决地就是不肯,并且坚信:他对他自己的一切都有把握,至少比神甫要有把握得多。就可见,他确确实实是已经皈依了自己了。正因为他有他自己的宗教,因此所有的绮丽的幻想,他就都放弃了。要说活得单纯,活得本真,活得倔犟,自然,这也是一种。

人类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去设置的种种的礼法,在默尔索看来,实在是毫无意义。他唯一看重的,便是干干净净的阳光、自自然然的大海以及自己的作为一个自然人的本真和种种的需求。生活,当然是可以简化的,但,再简化,无论怎么简化,他也是不愿将那些最最美好的东西以简化的形式彻底地处理掉的。

从默尔索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内涵,自然是有很多,其中的最大的内涵,其实只有这样一句:皈依自己,挑战荒诞,蔑视悲剧。“与其做一个好人,倒不如做一个完整的人。”这句醍醐灌顶的话,出自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之口。默尔索所追求的,大概就是尽可能地去做一个完整的人吧。

默尔索,奇怪吗?

如果你觉得默尔索是个奇怪的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奇怪的人。

也许,你也已经这样想过了: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里,人是没有什么发言权,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的,只能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要么被异化,要么被审判……你,究竟是死是活,似是与世界没有任何的关系。绝大多数人,似乎也不关心这些,根本就不关心这些。

因此,在谈起默尔索的时候,加缪是这样对我们说的:“他不耍花招,拒绝说谎,是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他拒绝表演自己、矫饰感情,善良宽和,不说废话。他的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安分、实在,在社会看来,就是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规矩、作风散漫、庸庸碌碌、浑浑噩噩……他是穷人,是坦诚的人,喜爱光明。他是没有任何的英雄行为,却自愿为真理去死的人。”在论及荒诞时,加缪是这样对我们说的:“人生,是没有什么希望的,但并不说明我们一定要绝望。要活得真实而不虚伪,就必须不断地坚守下去。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退路可走。”是的,人类,永永远远,都是没有什么退路的。所有的路,都在交叉,都在延伸,我们的任务,就是只管去走,当然最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走。若是有自己的路,当然就更好了。

 

四、《局外人》的艺术考察

 

《局外人》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是内心描写和外部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比如,有人曾把默尔索描绘成一个生性孤僻、缄默的人……当预审官问默尔索对此有何看法时,默尔索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于是,我就不说话。”很显然,他说的是实话,可是,就连这,竟也成了他日后被审判的内容之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作家福克纳、海明威等等作家的一些影子。关于审讯和判决的段落,则是明显地受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审判》等等的一些影响的。默尔索在自己不自觉的情况下犯了罪,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比利时小说家西默农的系列侦探小说。总之,《局外人》的构思和笔调等等,都是新颖而又奇特的。也正是这样的新颖而又奇特,把它从传统小说的模式中给拯救了出来,然后补入了一些新小说的特质的。但,整体上,它还是属于真正的“荒诞派小说”,或名副其实的“存在主义文学”。

和《红楼梦》一样,《局外人》所着眼的,都只不过是一些寻常的生活琐事,但整体上,却是前呼后应,悬念四伏。也正是这样的一些悬念,才使得《局外人》起起伏伏,就像波涛一样不断地在涌动的。就比如,前面写到了默尔索在吸烟、喝咖啡等,而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内容,却成了默尔索后来出现在庭审上之后法官与检察官抓住这些琐碎的细节来对默尔索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等等进行审判的凭证。否则,荒诞,就没有后续了。

为了能够体现小说的荒诞之美,加缪很好地使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比如小说中频频地出现的“阳光”这一意象,便是带有很强的象征意味的:虽然有阳光,默尔索却丝毫也没有感觉到温暖。他的精神状态,总是那么地慵懒,而且颓废。很显然,这样的反衬,是彻底地颠覆了传统小说的那些写法的。因此,荒诞的的色彩和意味,才愈显浓郁。同时,也突显了这样的一种存在哲学:阳光,无论怎样地灿烂,也是照不到有些人的内心去的。似乎,就连阳光的存在,也是充满了荒诞的色彩和意味的。

不能不提到《局外人》的“陌生化”。所谓的“陌生化”,即在内容和形式上违反、颠覆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等,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因此而给平常的事物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意味和气氛。换一个说法就是,偏离常规和常识,因此而造成理解和感受上的陌生感,以及审美趣味。比如,“屋子里暖洋洋的,咖啡使我发热,从开着的门中,飘进来一股夜晚和鲜花的气味”;“他们坐下了,没有一把椅子响一声。我看见了他们,我看人从来没有这样清楚过,他们的面孔和衣着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没有逃过我的眼睛。然而,我听不见他们的声音,我真难相信他们是真的在那里”;“使我惊奇的是,我在他们的脸上看不见眼睛,只看见一堆皱纹中间闪动着一缕混浊的亮光”;“我出去时,天已大亮。马朗戈和大海之间的山岭上空,一片红光。从山上吹过的风带来了一股盐味”;“为了及时上路,我是跑着去的。这番急,这番跑,加上汽车颠簸,汽油味儿,还有道路和天空亮得晃眼,把我弄得昏昏沉沉的。我几乎睡了一路。我醒来的时候,正歪在一个军人身上,他朝我笑笑,问我是不是从远地方来”;“它真正的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治不好的”;“街上已是一片阳光,照在我的脸上,像是打了一记耳光”;“他走了以后,我也就静了下来。我筋疲力尽,扑倒在床上。我认为我是睡着了,因为醒来时我发现满天星光洒落在了我的脸上。田野上万籁作响,直入我耳。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水的气味,使我两鬓生凉。这夏夜奇妙的安静像潮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全身。这时,黑夜将近,汽笛鸣叫起来了,它宣告着世人将开始新的行程,他们要去的天地从此与我永远无关痛痒。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妈妈”……

《局外人》的“零度风格”,也是值得一说的。所谓的“零度风格”,即非常客观、非常冷静、不动声色、端然肃静地去叙述。似乎,读者的感受,叙述者也懒得去理会。一切,都是我行我素,独往独来。最早,我曾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里见过这样的一个意犹未尽的零度结尾:“他拎起那两只沉重的旅行包,绕过车站把它们送到另一条路轨边。他顺着铁轨望去,但是看不见火车。他走回来,穿过酒吧间,看见那些候车的人正在喝酒。他在吧台前喝了一杯茴香酒,打量着那些人。他们都在通情达理地等候着列车的到来。他撩开珠帘走出来。她正坐在桌子边,对他投来一个微笑。‘你觉得好些了?’他问。‘我觉得好极了,’她说,‘我又没有什么毛病。我觉得好极了。’”《局外人》 的“零度风格”,则是不掺杂任何的叙述者的感情色彩,粗线条地描述了默尔索在荒诞的世界里所经历的种种的荒诞的事,以及他自身的荒诞体验。看上去,他就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枯燥,呆板,闪烁,不可理喻。世界是不可理喻的,随便一抖,那些不可理喻的灰尘,就都抖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心上了。

 

五、加缪究竟想告诉世人一些什么

 

说穿了,《局外人》就是让主人公默而索整个地裸露在了荒诞面前,从而让我们彻底地看清“局外人”这个形象的寡言、冷漠甚至愤怒。他的面目既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他既是一个自然人,也是一个野蛮人;他既是智慧的,也是低能的;他既是清醒的,也是昏睡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怪人”,不想用社会的惯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的“奇人”,对周围的一切都有着敏感的自觉反应的“醒人”,扑朔迷离的“梦人”,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探索的可能的。尽管它的人物、主题、叙事方式等等都是含混的,我们却丝毫也不觉得含混,依然能看得清故事背后的那些光怪陆离、五味杂陈的故事。

其实,揭示世界的荒诞,并不是加缪的最终目的,至少不是唯一的目的。加缪的最大的用意,很显然,是想告诉或者说是提醒世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对于自然和本真的追求。总是掩盖自己的自然和本真,因此而模糊了自己的本来面貌,其性质,无异于行尸走肉。

如此,方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还有,加缪迫切地想告诉我们的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如果实在是没法沟通,那就不沟通。与此同时,更为深刻的意思,加缪也和盘托出了:如果一个人无法满足自己的最最基本的需求,那么,无论身在哪里,就都是监狱。也就是说,象征意义上的监狱,是无处不在的。

如此说来,《局外人》的寓言色彩,也便愈加地突出了:每个人都行走在世界的边缘,或者干脆说是世界上的一个边缘人。每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基本平衡,甚至渴望和世界达成最大程度的和解,然而,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除非彻底地放弃自我。每个人都必然毁于自己以及和他人共同创造的荒谬世界,最终能够逃脱的,一个也没有。一个自然而且本真的人,唯一能做的,便是像默尔索那样,拿起荒诞的武器,不断地去反击荒谬。除此,似是别无选择。所有的其他的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选择,都是次选,或是不选之选。

大概,也正是因为《局外人》的寓言性质,才使得“局外人”顿然醒目了起来,并且成了整个西方文学中的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和西方哲学中的最为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的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