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晃晃的就像擎着日月在前行

(2019-11-05 08:18:57)

明晃晃的就像擎着日月在前行

                                                                  ——伴庄子游于大道 
 
一、做一位“庄学家”

       研究庄子其人、其思想、其境界,以及《庄子》其书、其文学性、其艺术性、其思想性等的学问,一向被称作“庄学”。其研究者和传播者,一向被称作“庄学家”。
      也就是说,读懂了《庄子》,并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阐释,有所引申,一个人就可以被称作“庄学家”了。


       风云开合,神鬼变幻,所形容的,便是《庄子》。
      “夫庄子者,所以申道德之深根,述重玄之妙旨,畅无为之恬淡,明独化之窅冥,钳揵九流,括囊百氏,谅区中之至教,实象外之微言者也。”因此,无论如何,人这一生,也是要读《庄子》的。不读,无论怎么说,就也是非常地遗憾的。
       都知道,《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的经文,或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能够上升到经文的书少之又少,就可见,《庄子》的品质究竟是怎样的了。看一本书,是一定要看它的品质的。也只有那些具备了一流的品质的书,才值得我们花费一流的心血去欣赏。因此,《庄子》一向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并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等并称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也便在情理之中了。说它们是中华文化版图上的几座大山,也无不可。
       好,我们慢慢地去“登山”,慢慢地去认识山上的那些风光好了。
       《庄子》,既博大,又精深,涉及了哲学、美学、自然、艺术、宇宙生成论等非常多的方面。它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自始至终都饱含着寓言的汁液。而且,想象奇幻,意出尘外,看似夸言万里,漫无边际,实则皆有根基。因此,鲁迅才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最初的《庄子》,有内篇七篇,外篇二十八篇,杂篇十四篇,解说三篇,共五十二篇,十余万言。后经西晋玄学家郭象删减后,也就只剩下了六万六千字,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两百多个。自然哲学、生命哲学、价值哲学、批判哲学等等,均有深入的探讨。
       《庄子》,是站在虚假、陈腐的对立面上的。因此,直接地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上去切入,进而展开了以自然义、生成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并让“道”贯穿始终,也便成了它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天道运行,总是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的。而所谓的道,便是解释天道运行的内涵,从而进入一个活泼自在的宇宙空间。因此,进而,它便这样提醒世人:应该打破任何的隐形绳子的捆绑,并拥有完全地属于自己的独立自存的自由性。《庄子》在对道的运行进行深入分析的时候,提出了“气”这个概念,并将“气”分为阴阳二气,进而说明: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运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事物的。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创见。
       《庄子》除了“内篇”的八篇是庄子所作之外,其余的都是后人所作。《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自然随意之言)”为主要表现形式,既继承了老子的学说,又彰显了自己的新说。庄子一向蔑视礼法权贵而力倡逍遥自由,其性格,是分明的。初唐道士成玄英曾说:“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内篇虽明理本,不无事迹;外篇虽明事迹,甚有妙理。”可谓概括。
       人性的解放与自由,是道家的精髓。守护这个精髓的《庄子》,自然是有着许许多多的的守护的行动的:首先,它反对当时正在实行的“仁义礼乐”,认为那些东西都只不过是一些罪恶与祸害的根源。因为,在庄子看来,“朝三暮四”、“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等等的所谓的“仁义”只不过是统治者窃取国家权力的一种手段,而已。其次,就是“至知”和“无知”。在庄子看来,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就越好,也不能简单地说越少就越好,而是一定要区分清楚的:顺道知识,当然是越多就越好;悖道知识,当然是越少就越好。因此,求知,既是一个增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鉴别所得的知识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识的过程。庄子所说的“顺道知识”,其实就是“善知识”;“悖道知识”,其实就是“恶知识”。

 

二、庄子的思辨力

 

       一个人的非凡的能力,自然是包括了一个人的非凡的思辨力的。思辨,所体现的,自然是一种智慧。只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的人是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辨境界的。他们只会争吵,争论,却不可能会懂得思辨。而没有思辨能力的人,往往的,都是不可能会探本穷源的。
       不妨来聚焦一下“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有些事情,本来是非常地简单的,可是,一旦上升到了理性分析,便马上变得复杂起来了,甚至比复杂还要复杂了。因此,“循其本”,回归本源,回归简单,也许是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否则的话,人,是会累得气喘吁吁甚至累个半死的。
       可是,就单纯的思辨来说,它的确是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并且发现许多的问题的。
       除了“濠梁之辩”,“鼓盆而歌”等等,也是可以领略到庄子的思辨风采的。
       思辨是形而上的,争辩却是形而下的。因此,在庄子看来,世间的人们总是喜欢争来争去,而争来争去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止辩的关键,在于“照之于天”。也只有“照之于天”,才会消辩,并且忘辩。因为,世间的所有的争辩和争端,说穿了,都是源自人类的“成心”。然而,在“成心”的左右之下,人类对于万物的指称,并非确定不变的。所有的对于“指称”、“名相”等等的执著或否定,是总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回旋之中的。更为可悲的是,所有的“指称”和“名相”,都与“物”的自身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庄子也才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建议:应该让所有的“彼”和“此”,所有的世间万物,都依顺各自的本性,因此而保持着心灵的真实、虚明和自由。

 

三、庄子的想象力

 

       庄子的思想行踪,一会儿在天上,一会儿在地上,下一刻究竟是在哪里,就连他自己也不一定会知道。庄子,就是这么一个人。直觉得,宇宙才是他的家,地球只不过是他家的一个小小的居室。这样的一个人,你没法不说他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
       具有天马行空、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想象力的人,才配做作家。否则的话,即使你像孔子、孟子、墨子、苏格拉底、黑格尔、康德等等那样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你也充其量只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而不是伟大的文学家。
       最能体现庄子的一流的想象力的,我想,应该是《任公子钓鱼》和《逍遥游》等等了。
       任公子做了一个大鱼钩和一根粗黑的绳子,把五十头肥壮的牛作为鱼饵,然后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进了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钓了一年,还没钓到鱼。后来,有一条大鱼上钩了,牵动着巨大的鱼钩,将巨大的鱼钩拖入水下,迅速地昂起头,摆着尾,扇动着鱼鳍,激起的白色波涛就像大山一样高,似乎是整个大海都在为之震荡,发出的声响好像出自鬼神,骇人的声威震慑千里。任公子钓到了这条大鱼之后,便将这条大鱼切成了小块,然后腌制成了干鱼肉。从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的人们,没有不饱食这条鱼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所彰显的,一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二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乎待哉” (倘若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邀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要凭借什么呢),三是“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逍遥游》所体现的,自然是《庄子》的哲学总纲。在《逍遥游》里,庄子一下子就把形躯与世俗的羁绊给彻底地消解了。消解之后,“逍遥”的境界,也便立于天地之间了。
       也只有那些具有非凡的想象力的人,才会具有非凡的大气魄。也只有这样的大气魄,才会惊世骇俗。

 

四、庄子的浪漫情怀

 

       《庄子》,整体上的格调,是浪漫的。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庄子这个人的骨血里,是有着非常多的浪漫情怀的。也可以这样说,庄子,简直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最能体现庄子的浪漫情怀的,《庄周梦蝶》,自然是排在首位。
       你看——
       有一天,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感到十分舒畅,已经完全地忘记了自己是庄子了。庄子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方知,原来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子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蝴蝶呢,还是一只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子呢?一时,庄子竟想不明白了。想不明白,也便只好把这个问题放在他的文字里,让更多的人替他去想了。
       李煜曾替庄子想过,因此就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苏轼也曾替庄子想过,因此就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庄子的浪漫,自然不是肤浅的浪漫,因为他的浪漫里是融进了显而易见的哲学的:活着,只不过是一场梦。尽管,我们并不承认这是一场梦。做梦,说白了,就是梦套梦,也就是梦中还有梦。梦醒了,我们就该搬到另一场梦里去了。人生是虚幻的,也便成了一种驳不倒的现实。在虚幻的现实里,唯有浪漫,才会提拔自己的生命。

 

五、庄子的超然之风

 

       我曾说过:无事泰然,遇事斩然,事事超然。这点,庄子是切切实实地做到了。庄子的超然,处处有所体现。从“自由之龟”、“视权贵如腐鼠”等等中都是可以集中地看出的。

       【自由之龟】一天,庄子正在涡水之畔悠然垂钓。就在这时,楚王委派的两位大夫来到了他的面前,对他说:“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是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位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两位大夫齐答:“自然是愿意活着继续在泥水中曳尾而行了。”听到这里,庄子笑了,说:“那么,二位大夫,就请回吧!我也是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啊!”
       由此,可以联想到庄子的另外一个故事:买椟还珠。有个人买了一颗包装精美的夜明珠,结果,他把精美的盒子给留下了,把盒子里的夜明珠还给了卖家。很显然,盒子只不过是一种附属品,盒子里的夜明珠才是实质,才是灵魂。一个人,怎么可以只要附属品而不要实质和灵魂呢?这样的本末倒置的事儿,其实,在我们的世界上是有非常地多的,比如只要物质生活和世俗生活却坚决地就是不要精神生活和诗意生活,还比如年轻的时候拼命赚钱老了的时候就用年轻的时候所赚的钱来修理身体这个破机器……不得不说,它太深刻了!
       没有自由,不懂得超然,又何谈高贵、浪漫、优雅和诗意?

      【视权贵如腐鼠】惠施也就是惠子在梁国做了宰相之后,庄子就想去见见这位老朋友。有人急忙传信给惠子:“庄子这次来梁国是不怀好意,想取代您的相位。”惠子听了,信以为实,便面露慌恐,想阻止庄子,因此便派人在国都中搜了三天三夜。哪料,庄子从容地去拜见惠子的时候说道:“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鹓[yun]雏,您可听说过?这鹓雏展翅而起,从南海一直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鹓雏从猫头鹰的头顶飞过,猫头鹰便急忙护住腐鼠,仰起头来看着鹓雏,并吓唬它:‘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唬我吗?”
       惠子,哪里知啊:这个世界上,名和利,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更不是最最重要的指标。人这一生,要完成的指标多了,最最重要的指标,便是“超然”这个指标。超然了,也便天高地阔、风清云淡了。
       似乎,我们听到庄子这样对我们说:人这一生,超然一些,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六、庄子的生死观

 

       人,早晚,都是要被迫到某个火炉里去“烤火”的。有的人感到恐怖,有的人保持着淡然……于是,生死观,也便成了每一个人的生命中的剔除不掉的一部分内涵。庄子的生死观,从“死亦可乐”和“鼓盆而歌”等等故事中,便可以清晰地看出。
       有一天,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地行走在通往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的瘦削的面孔,撩起了他的萧瑟的鬓发。庄子看了看四周,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此刻,正是夕阳西下,暮野四合,庄子便走到了一颗被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下,瞬间,便惊起了树上的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已。庄子把马拴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来休息,忽见树下的草丛中露出了一个骷髅。庄子走近,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因为患病而落到如此地步的,还是因为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如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为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自缢才落到如此地步的,还是因为冻馁之患而落到如此地步的呢?抑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便取过那个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步入梦乡了。
       半夜,骷髅出现在了庄子的梦中,说道:“先生,您刚才所问,好像是辩士的口气啊。你所说的那些情况,皆是活人之累,死后就再无此累了。您想听听死的乐趣吗?”庄子答道:“当然。”骷髅便继续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便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听了之后,骷髅马上就现出了愁苦的样子,说:“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把这个故事和庄子的“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结合起来看,自然也便进一步懂得了庄子的生死观了:活着就是劳苦,死去就是休息。酸甜苦辣都尝过了,是非烦恼都烟消云散了,然后归于天地大道,又有什么不好?
       庄子的具体表现,从他的“鼓盆而歌”上,也许会看得更加清楚一些:庄子的妻子因病而死,好友惠子便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便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也罢,还鼓盆而歌,岂不是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回答说:“你说得不对,我妻子初死之际,我怎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细细地考察一下,她本来就不曾出生,不仅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仅不曾具有形体而且本来就不曾形成气息。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不断变化才有了气息,继续变化才有了形体,再三变化才有了生命,如今只是经过变化又回到了死亡状态罢了,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是一样的道理啊。”
       庄子一向具有很强的思辨力,这自是不用说了。还是继续说说他的生死观好了:在庄子看来,生老病死就跟四时交替一样,都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人源于自然,最终回归自然,依然在天地之间。只要是怀着这样的一种想法,那么,人活之后,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痛苦的了。
       庄子的“鼓盆而歌”,多多少少地是带有我所命名并践行的“佯狂哲学”的影子的。当世界的荒诞性和公众的默认性日益突出的时候,“佯狂哲学”实在是不失之为一样最好的生命武器。“佯狂哲学”的实质,自然是在于佯狂的隐喻,是假装疏狂,而不是真的疏狂。佯狂的目的,很显然是在于反拨。而反拨,则是为了更好地屹立。

 

七、庄子的寓言

 

       “寓言”一词,最早出自《庄子》,是庄子的独创。
       庄子的寓言,最为典型的,当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非《庄周梦蝶》《濠梁之辩》《自由之龟》《无用之用》《运斤成风》《鲁王养鸟》《望洋兴叹》等等莫属。正因为庄子的散文里有意味深长的寓言,因此,读起来,才格外动人。庄子讲道,说理,不像孔子等等那样,只是一个劲儿地把道理端出来,而是寓道于境,寓理于事,因此,庄子,就既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

       【无用之用】有一次,庄子和他的弟子来到了一个山脚下,看见了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溪边。庄子就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就没人来砍伐呢?伐木者好像对这棵树不屑一顾,说:“这何足为奇?这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树,用来做船,则会沉于水;用来做棺材,则很快会腐烂;用来做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做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做柱子,则易被虫蚀。这是不成材的树木啊。不材之木,则无所可用,因此才有如此之寿。”
       听了伐木者的话,庄子便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弟子闻言,顿然大悟,并点头称是。
       默默地,它告诉了我们:人生在世,各有各的活法,有的人愿意做教堂上看似无用的尖顶,有的人愿意做宫殿里看似无用的雕梁画栋,有的人愿意做衣服上看似无用的装饰图案……都是可以的。总之,人是不能总是用“利益”来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的。
       就像溪边的那棵大树,虽然看似无用,至少,它也是溪边的一道风景、山脚下的一个寓言吧?至少,它是启发了庄子以及庄子的弟子吧?

       【运斤成风】有一次,庄子去送葬,经过他的好朋友惠子的墓地时,便回过头来对跟随着他的弟子们说:“郢地,有个人的鼻尖上沾了点白粉,看上去,白粉就像苍蝇的翅膀一样薄。他却让一名石匠用斧头去砍掉那些白粉。只见,石匠挥动着斧头,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去砍削那些白粉……结果,白粉被砍削得干干净净,郢人的鼻子却丝毫也没有受伤。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后来,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便召见石匠,并对他说:‘你表演一遍给我看。’石匠说:‘曾经,我确实能够砍掉鼻子上的灰。虽然如此,可是,能够和我配合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就再没有辩论的对象了,我没有可以说话的人了。”
       庄子总能触景生情,可窥一斑。由此可见,庄子对惠子是何等地器重。庄子痛失惠子,就像善于鼓琴的伯牙痛失善于欣赏的子期、三国时候蜀国大臣李严痛失十分了解他的丞相诸葛亮一样。

       【鲁王养鸟】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鸟,便以为是神鸟,便派人把他捉了来,并亲自把它供养在了庙堂里。鲁王为了表示对这只海鸟的喜爱和尊重,便马上下令把宫廷里的最美妙的音乐奏给海鸟听,并且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它。可是,鸟呢,它根本就体会不到国王的这番盛情,只是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去尝,一滴水也不敢去沾。就这样,只活了三天,它就饿死了。
       很显然,鲁王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
       人,不能总是一厢情愿,觉得自己喜欢什么别人也一定会喜欢什么。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想一想,象征意义上的海鸟自然也就不会被活活地饿死了。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才是明智之举。
       庄子的寓言,自然也是庄子的哲学。

 

八、庄子的批判哲学

 

       检验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究竟是不是一位名下无虚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一定要看他究竟有没有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没有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所谓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全是一些徒有其名甚至是欺世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庄子,自然是经得起检验的,因为他的《德充符》《人间世》《月去箧》《至乐》《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等等,无一不是透着审视的眼光和批判的光芒的。
       庄子总能从自己的独特的哲学视角出发,并且总能站在宇宙的高度上,既对当时的混沌现实做全方位的透视和深刻的洞察,也对当时的混沌现实做无情的批判。都知道,春秋中后期,礼乐就已经开始崩坏了。到了庄子所在的战国中期,就更是到了溃亡的边缘。在这样的一种动荡不安的背景之下,庄子的价值观自然是得到了一再地淬炼的。也就是说,庄子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自然是有根有底的。
       庄子的批判范围,既包括了那些仁义道德的鼓吹者,也包括了那些不择手段的谋权、谋名和谋利者,更包括了那些逞辩者和千千万万的庸者……在庄子看来,他们无一不是正常秩序的干扰者和人类发展的阻遏者。特别是“君臣之分”,在庄子看来,“君臣之分”简直就是一种“固陋”的表现。无所谓君,也无所谓臣,才是一种最最理想的人类境界。
       庄子的目光是冷峻的,笔触是犀利的,批判是全方位和整体性的。因此,也就普遍地认为,批判哲学的先例,正是从老庄开始的。晋代思想家鲍敬言的“无君论”,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明代思想家何心隐的“育欲说”,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至情论”,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的“破祟论”,清代文学家袁枚的“性灵说”,等等,无不是建立在庄子的批判哲学的基础之上的。
       从比较学的角度上来说,庄子和尼采,是颇有些相似的:一、他们都是离经叛道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二、他们都具有不可阻挡的批判精神;三、妥协,是他们最最鄙视的;四、他们,都一样地敏锐,并且让人感到震撼。

 

九、庄子的道家风骨

 

       庄子精神,说白了,就是“道的精神”。“道的精神”,说白了,就是“道家风骨”。
       “道家风骨”,概括起来,不外有三:一是“被褐而怀玉”的异端性格,也即布衣隐者怀抱崇高理想而蔑视世俗的灵魂风度。因此,“清净无为”,也便成了道家的一种坚定的信守。二是“道法自然”的生命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正是这样的一个道家思想的重心,决定了道家的宏阔视野、理性把握和超然之风的。很显然,道家是把自然这面旗帜高高地举过了自己的头顶的。三是“齐物”的包容精神。庄子的“齐物论”,与儒家的“攻乎异端”和“力辟杨墨”、法家的“燔[fán]诗书”等,可谓背道而驰。
       “道家风骨”,与人性最近。因此,它也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欢。大概,也只有深具“道家风骨”的人,才会活得遗世独立、飒然临风吧。

 

十、不能忽略了那些钻石一样的“庄子曰”

 

       庄子曰:“嗜欲深者,其天机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嗜好和欲望如果非常地大的话,他的天性就会很浅薄。因此,凡是天机深厚的人,就都是一些拒绝鬼迷心窍的人。鬼,一旦闯进了内心,就马上把它斩掉,毫不留情,一个人的内心自然也便越来越清明了,一个人的天性自然也便越来越纯真了。把庄子的“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和庄子的“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联系起来看,也便不难与这样的一种哲学猝然相遇了:人,一旦有了太多的妄想和杂念之后,就称不上是朴素了。这时候,也就难免会矫揉造作。因此,庄子就又说:“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也。”意思是说,普天下的人没有不是因为身外之物而改变甚至迷失了本性的。由此,我便进一步地联想到了释迦牟尼开悟后所说的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最初的时候,每个人的自性都是充满了智慧的,只因后来迷于身外之物,便阻碍了本性,智慧才总是无法显现出来。
       庄子曰:“内直而外曲。”于是,内直而外曲,也便成了非常多的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素养和人格境界。可是,做到了内心正直、外在婉转的人,毕竟也是并不多见的。因此,一直以来,所谓的“外柔内刚”、“外圆内方”,也便只是停留在一些概念上。既不失自己的做人的原则,也有练达的处世方式的,可谓人中翘楚,甚至是人中豪杰。
       庄子曰:“盗亦有道。”意思是说,盗贼也是有他们的一套道理或理论的。这话,可谓一语中的。想想看,还不就是这样么:无赖有无赖的理论,土匪有土匪的理论,流氓有流氓的理论,小丑有的小丑理论,杂碎有杂碎的理论,人渣有人渣的理论,混蛋有混蛋的理论,败类有败类的理论,恶棍有恶棍的理论……各有各的理论。正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庄子说话一向都是大胆的,否则的话,他是不会把矛头指向儒家的“圣人”,并把“圣”与“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圣人”,其实也是人。人,而已。那个“圣”字,只不过是像揳楔子一样硬硬地揳进去的而已。一旦揳进去了,靠世俗的力量,就是很难拔出来的。
       庄子曰:“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意思是说,终生忙忙碌碌而不见有什么成就,整日疲惫不堪、身心交瘁却不知身归何处,这不是很悲哀吗?庄子的这一问,可谓掷地有声。与《圣经》里的“虚空的虚空”联系起来,我们这一生,无论是谁,都注定了是无奈的。
       除此,出自《庄子》里的“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昭乎如揭日月而行”;“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也都是值得我们用心去珍藏的。只因,它们都是一些思想的珠玑。

 

十一、《庄子》的重要启示

 

       《庄子》,只有六万多字——何况,那六万多字,还不是庄子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你看,懂了吧?只要一个人颇有耐心地创作出颇有质量的几万个文字,一个人的灵魂就可以立于天地之间并与日月同辉了。当然,这只是内因,还必须要有外因,也就是足够的好运。没有好运,再了不起,也没有用。

 

十二、我的赞同从来都是昂贵的

 

       并不是庄子的所有的观点我都是赞同的,比如庄子反对贵贱之分,批判等级制度,认为社会的不平等性若是不根除,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不平等及争斗便会随之而产生并日益激化……我就很不赞同。生命,从来都是有贵贱之分的。不辞辛劳、水火不避、付出了很多的可敬的人,就应该享有一流甚至超一流的生活;好逸恶劳、游手好闲、偷鸡摸狗的可鄙的人,就应该拥有次等的甚至末等的生活。在我看来,这是天理。否则的话,英雄和败类,人杰和人渣,菩萨心肠的人和作恶多端的人就都是一个样子的了;“多劳多得”、“赏罚分明”等等,就只是一些空话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类就必然会有更多的麻烦,甚至灾难,难道,不是吗?
       在这点上,一向宣称“反对平等,拥护等级制度”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萨尔瓦多•达利很显然比庄子要伟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