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野生的草长在了梦的膏壤上

(2018-02-07 10:56:26)
分类: 文学评论

野生的草长在了梦的膏壤上

                                                            ——鲁迅的《野草》再次黏在了我的手上

 

       鲁迅的最好的书,在我看来,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书,虽然很薄,但内容,却是相当地厚重,厚重得就像是一块沉重的黑铁。反正,我是搬了又搬,搬了无数次之后,才终于完整地把它搬到我的生命中来的。
       青草、绿草、小草、寸草、芳草、香草、春草、花草、嫩草、杂草、茅草、药草……其中,我最最喜欢的,自然还是“野草”这个命名。总觉得,百草中,只有野草,才是像热带丛林那样生机勃勃的,而且,骨子里,总是带着一股儿显而易见的倔犟,以及激情,甚至豪情。因此,我就曾经这样说过:只有野草,才是真正的豪放派诗人。其他的,都不是。
       《秋夜》《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一觉》等等里边,都有梦。而且,《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等等,都是以“我梦见”这三个字隆重地来打开篇章的局面的。即使不是直接写梦,也是间接写梦,总之,是有梦的影子在其中,时隐,时现。因此,我就曾经这样说过:野生的草长在了梦的膏壤上……
       很显然,《野草》,是噩梦和美梦不断地在交织的一个结果。从一个又一个的噩梦里,我们看到了鲁迅的苦闷和抗争;从一个又一个的美梦里,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渴望和憧憬。因此,我就总觉得,鲁迅,是活在他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梦里的。
       《秋夜》中,枣树的不屈不挠,自然是让人感动的;《影的告别》中,影子的话,或者说是影子的哲学,自然是让人沉思了再沉思的;《求乞者》中,向我求乞的那个孩子的苍凉,自然也是“我”的苍凉;《我的失恋》中,最后所呈现出的“由她去罢”,每一个笔画里都渗透了无奈,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复仇》中,各种各样的看客的嘴脸,都被“无聊”二字涂满了;《复仇(其二)》中,“四面都是敌意”,预示着,神之子也好,我们也好,无不是活在种种的敌意中的;《希望》中,一颗“分外地寂寞”的心,正在像卑微的虫子一样,慢慢地蠕动着,试图摆脱绝望;《雪》中,“蓬勃地奋飞”的,很显然,是一个寓言;《风筝》中,“我”的心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往下坠的同时,有一种叫做“忏悔”的东西,却在不断地往上升;《好的故事》中,美得像一块云锦的故事,突然就变皱了,心情也随之变得凌乱了,于是,“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也便有了广阔的喻指;《过客》中,最后的“过客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耐人寻味; 《死火》中,使劲地思索了这样一个问题:是燃烧,还是拒绝燃烧;《狗的驳诘》中,狗笑着对“我”所说的那句“不敢,愧不如人呢”,让人汗颜;《失掉的好地狱》中,“有一个伟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美丽,慈悲,遍身有大光辉,然而我知道他是魔鬼”、“人类于是完全掌握了地狱的大威权,那威棱且在魔鬼以上”……直指人心;《淡淡的血痕中》,强调了这样两个意思:一是造物主是一个怯弱者,二是要看透造化的把戏;读《一觉》……突然,我就被那些绰约的、纯真的、不肯涂脂抹粉的年青的魂灵给牢牢地抓住了,并且,任他们,久久地抓着……就像熔化的金属,淌着淌着,便淌进了各自的模子里。光与影,梦与醒,爱与恨,生与死,虚无与存在,忍受与抗争,眷恋与决绝,希望与绝望……彼竭我盈,此消彼长。
       据说,《过客》刚刚发表时,一个年轻的读者曾致函鲁迅,向鲁迅请教《过客》的命意。回信中,鲁迅是这样说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鲁迅的回答,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他的“反抗哲学”: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鲁迅的“反抗哲学”和加缪等人的“反抗哲学”,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国民的劣根性、愚昧性、麻木性和丑陋性等等,鲁迅的态度,从来都是愤激的。愤激的情绪稍稍地一升华,也便形成了他的审视意识和批判精神。不为别的,只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要想彻底地改造国民精神,是难乎其难的。因此,也才顺理成章地诞生了《复仇》和《复仇(其二)》。他说,《复仇》里装满了憎恶,憎恶社会上的旁观者之多;《复仇(其二)》则是有感于先觉者与群众间的可悲的隔阂。因此,最终,也便咣当一下,水到渠成地诞生了他的“复仇哲学”。复仇,就是对仇人进行无情的报复。鲁迅对于所有的不争气的庸众、贱民或群氓,从来都是有仇的,而且,仇很深,仇很大。因此,有一次,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就曾这样写道:“在生活道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就可见,无论是在抗争的哲学上,还是在复仇的哲学上,鲁迅,从来都是决绝的。
       大概,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鲁迅才义无反顾地做起了一位思想的探险者。我们从他的《野草》中,才看到了那么多的难以言说的感觉、直觉、情绪、印象、认知、潜意识以及更高更深层面的哲学探寻,等等。
   《野草》的文学价值,在鲁迅的所有作品中,无疑是最高的。其一,是它的鲜明的象征性:如《秋夜》中的“苍翠精致的英雄们”,《雪》中的“死掉的雨”,《腊叶》中的“相似的病叶”……从而构成了一个广阔的象征世界,从而让外在景物和内在景物达成了一种非常好的和解;其二,是它的突出的荒诞性:如《影的告别》《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死后》等,暗示了我们的世界,始终都是穿着荒诞的外衣在招摇的;其三,是它的现实中的真实与想象中的真实的蛇一样的纠缠:如《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好的故事》《过客》等,其中的现实的成分是一股,想象的成分是一股,这两股,拧着拧着,便拧成了一种结结实实的“存在哲学”。
       当然,还有诗性、音乐性等。整体上的调子,是沉郁的,悲抑的。
       是叙述的出场,确保了《野草》的鲜活;是描写的出场,确保了《野草》的生动;是议论的出场,确保了《野草》的深刻;是抒情的出场,确保了《野草》的优美。相比之下,那些只有抒情色彩的散文诗,自然是大打折扣的。至少,是没有《野草》的丰赡的思想内涵的。
       有人说,《野草》一书,冷气逼人,阴森森如入古道……其实呢,柔软的,刚硬的;温润的,冷冰的;温暖的,凛冽的;舒缓的,激越的……《野草》里,都有。鲁迅,他那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独自行走或孤军奋战的身影,时有浮现。他审视,他拷问;他战斗,他反抗;他独语,他叮咛……缺乏使命感的作家,是做不到像他那样的。鲁迅,是一个孤独者的典型;《野草》,是一个孤独者的文本。既像野生的草一样孤独,也像野生的草一样桀骜不驯。因此,我就说,《野草》是有性格的。
       不知怎么,读鲁迅的《野草》,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等。可能是,无论是在文学气质上还是在文学风度上它们都有许许多多的共同之处吧。至少,它们都是生命之书、灵魂之书、哲学之书和诗性之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