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笑声再次颤抖着响了起来

(2017-08-21 09:46:48)
分类: 文学评论

那笑声再次颤抖着响了起来

                                      ——再次把目光缠绕在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上面

 

                                                                                 

       一说起……那笑声,便再次颤抖着响了起来:哈哈哈哈哈哈……
                                                                                
                                                                                 

 

       我,有个习惯——当然,纯属个人习惯——就是在正式买下一本书之前,抛却所有的迷信和他人的评价,静静地,立于书城或书店的书架前,翻翻,再翻翻,看看它究竟有没有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些飘飘忽忽的思绪,或零零散散的句子。好多年前,当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第一次捧在了我的手中的时候,我便是漫不经心地翻着、再翻着的,当我翻着翻着突然就翻到了《献给黑夜的祭品》这一章时——“火堆是最重要的事情。没有火堆咱们就无法得救。我倒愿意涂上打仗前涂身的颜色,做一个野蛮人。但是,咱们必须让火堆燃着。火堆是岛上最要紧的事情,因为,因为——”这样的语言描写,突然就把我的眼睛给照亮了。再往后翻——“西蒙感到有一张巨大的嘴巴正对着他,里面是漆黑的,并且,那漆黑,还在逐渐扩大。”我就决定,把它给买下了。很显然,是最初的印象和触动,让我有了买下它的决定的。“火堆是岛上最要紧的事情”,“那漆黑,还在逐渐扩大”……我是默念着,十分满足地回了家的。
    回到家里之后,还一直在想,要不要以“火堆是岛上最要紧的事情”和“那漆黑正在逐渐扩大”为题,写两篇散文……终究,是没有写,因为我读了《蝇王》之后,始终没有缓过气来,自然是书中的“血腥”阻止了我的流畅的气息的。
                                                                                      
                                                                                  

 

       几乎所有的长篇小说里都有对话,然而,《蝇王》里的对话,却是那么地多。差不多,就是用对话写成的。第一次读《蝇王》的时候,就感觉,我是在欣赏一幕又一幕“话剧”。虽然,它并不是话剧。
       那些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哲学的韵味儿,我自然是喜欢的。借孩子的天真来探讨“人性恶”,这一主题,自然也很有意思。这和我的散文《为荀子的思想再添一块砖》《樱桃树下》等等,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它和我的认知,是那么地一致。相见恨晚的感觉,也便油然而生。
       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当然是虚拟的,因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历史上一直都是缺席的——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孩子在乘坐一架飞机从英国本土向南方疏散的过程当中,因飞机失事,便被迫困在了一座荒无人烟、世外桃源般的珊瑚岛上。岛上有湛蓝的海水和绵长的沙滩,也有充足的淡水和丰美的食物,和传说中的伊甸园并没有什么两样。在这样的一个与世隔绝、如诗如画的环境当中,孩子们满眼都是新鲜感和好奇感。新的生活,就这样,慢慢地拉开了帷幕。在他们自发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拉尔夫规定,谁持有“海螺”,谁就有发言权和支配权。会后,孩子们便开始分组行动,或去采集食物,或用树枝建造房屋,并且,燃起了一堆柴火,不断地向海上传递着求救的信号……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和恰,和悦。可是,好景不长,不久,有序便变成了无序。孩子们马上就分成了两派,分别以拉尔夫和杰克为首。为了争夺他们的小社会里的统治地位,两派之间展开了一场越来越紧迫的明争暗斗。在不断地算计、争斗和较量当中,善的拉尔夫那一派被恶的杰克这一派打得大败。从此,在他们中间,也便失去了应有的理性,失去了任何的纲纪。随着恶的本性的日益膨胀,他们之间不仅相互残杀,而且彻底地堕落成了一群嗜血的“野兽”。
      “希望有一把剪子来剪剪他这头发”,这是《蝇王》中的一个颇有意味的句子。变换一下,自然也便成了:希望有一把剪子来剪剪这里的乌云……正想着,闪电,便来了,正好做了一把锋利的剪刀。可惜,是在梦中。
       在梦中,我,飘飘忽忽……
       代表着民主的“海螺”和代表着科学的“眼镜”,在一次激烈的争斗中被摔得粉身碎骨。文明和理性,同样被摔得粉身碎骨。在专制和暴力面前,一切,都显得是那么地少气乏力。当杰克和他的猎手们认定拉尔夫是仅剩的唯一的叛徒时,狰狞的罗杰便削尖了木棒的两端,伺机用对付野猪的手段来除掉拉尔夫。拉尔夫被追得四处逃窜,无处藏身……直到,英国皇家海军舰艇经过珊瑚岛并施以救援时,才幸免于难。珊瑚岛上先前的风光早已消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凄惨的景象:“海岛已经全部烧毁,像块烂木头”;“拉尔夫的眼泪不禁如雨水般流了下来,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
       《珊瑚岛》,是有这么一本书的,是十九世纪的苏格兰作家巴伦坦创作的。戈尔丁的《蝇王》,只不过是在巴伦坦的《珊瑚岛》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构,并且,赋予了更多、更新、更尖锐、更耐人寻味的含义。
       这样的一部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艺术化的小说,曾先后遭到了二十多家出版社的拒绝,说实话,我是非常地不解的。从中可以看出,是好东西,还必须要有有识者。没有有识者,它便永远也不可能会跃升为好东西,也便永永远远都会和“坏东西”混为一谈。终于出版之后,马上,便在英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最终使威廉•戈尔丁凭借它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说实话,我是完全地能够理解的。毕竟,它,确确实实,是好东西。
       戈尔丁曾做过十年的老师,对孩子的本性,他自然是十分地清楚的。他不想掩人耳目,掩耳盗铃,掩目捕雀,掩瑕藏疾,掩恶扬善。他不想遮蔽这样一个比醒目还要醒目的事实:如果没有任何的约束的话,非常多的孩子,就都会比野蛮还要野蛮,比残忍还要残忍。他不想掩盖这样一种让人痛心的真相:现代人若是不能充分地认识自己的本性,就是十分地危险的,因为不能认识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控制本性中的兽性。人类的最大的敌人,正是人类自身。于是,他便扛起了他的沉重的笔……在他看来,一个作家的使命,就是提醒人们、促使人们、帮助人们去了解和正视自己的本性。
                                                                                   
                                                                                   

 

       戈尔丁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通过爱思考、象征了“知识分子”的猪崽子这个人物形象,来结结实实地警示世人:若是忽视了一个智者的存在,就必将给一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把簇叶高处最好的果实摘下来,向下丢到许许多多向前伸出的手里……”这话,所描写的,自然是西蒙。戈尔丁曾说:“有着正直的人格和非凡的洞察力并且敢于探索真理的西蒙代表着耶稣,是一个现代基督的形象。他总是给人以爱,并且拯救他们,但得到的回报却是惨遭杀害。”看吧,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啊,就是这么地荒诞。有时候,简直是,荒诞无稽。
       杰克也好,罗杰也好,其实,就是恶的代名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类似杰克和罗杰这样的人类的恶性毒瘤,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如过江之鲫。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世界才越来越支离破碎越来越不可思议的。
       因此,我就总觉得,《蝇王》所发出的,是一声颤抖的笑声,是颤抖着在“哈哈哈”的。
                                                                                  
                                                                                 

 

       “蝇王”,既是指污秽之王,也是邪恶之王。小说以“蝇王”为意象,把珊瑚岛上悬挂着的丑陋的猪头,以及人性中的居于深层的阴暗面和劣根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世人的眼前。与这相呼应的,自然是“野兽”这一鲜明的意象了。很显然,“野兽”,也是象征着邪恶——“野兽”,首先是以蛇的具体的形式出现在一个有胎痣的孩子的梦中的。作为首领的拉尔夫得知之后,因为经验不足,历练不够,并没有拿出相应的态度去对待它,只是空洞地说了一句“这里没有野兽”,并拒绝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于是,蛇,便在岛上成了一种禁忌。兽行,也便开始大面积地泛滥了。泛滥的,当然,还有我们的沉思。我们的沉思,没法儿不泛滥。
       泛滥!泛滥!泛滥!……我的泛滥的沉思啊!
       “他们穿上衣服,既不是为了装饰,也不是为了舒适,只是出于习惯而已。”人性中的恶,自然也是,也是一种习惯。习惯了,恶,自然也便迅速地并且大面积地普及开来肆虐开来了。
       此刻,珊瑚岛上的那令人不寒而栗的笑声,以及戈尔丁的那意味深长的笑声,再次颤抖着,响了起来,震耳欲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重读《蝇王》,禁不住,我在《蝇王》的最后一页,写下了下面的这些句子——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在这儿再呆一会儿?
       这儿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堡垒的。
       那么,就让我们,和我们的影子一起,
       呆在这儿,成为一个出色的堡垒的建设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