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延桐
谭延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671
  • 关注人气:31,2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诗句堆起来的雪人是永远也不会融化的

(2017-08-20 10:34:16)
分类: 文学评论

用诗句堆起来的雪人是永远也不会融化的

                                      ——把目光缠绕在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雪人》上面

 

       像史蒂文斯这么堆“雪人”的,曾经见识过无数堆雪人的场景和行为的我,说实话,还是第一次见到。也便,充分地说明了:史蒂文斯用他的诗句所堆起来的“雪人”,是新颖的,别致的,独特的,醒目的。新颖、别致、独特而且醒目的“雪人”,自然是值得把我们的目光紧紧地缠绕在上面,并且,缠绕出我们的“接受美学”和“二度创作”的许许多多的内涵来的。
       于是,我也便,一再地缠绕……把我的兴趣,把我的热忱,把我的目光,把我的心思,把我的遐想,一块儿,缠,绕,缠绕上去——
       “一个人必须有一颗冬天的心脏/才能去凝视赤裸的霜冻/以及穿着厚厚的冰雪的松树”——“冬天的心脏”,一定是干净、澄明、冷静、理智的心脏了。是的,也唯有这样的拒绝污浊和喧嚣的心脏,才能坚持在霜冻和冰雪之中孤寂地凝视,并且,也像霜冻那样赤诚相见,像松树那样全副武装。这,既是一种雅素的情怀,也是一种雅洁的境界。
       “而且必须冻过很久/才能见证冰雹对桧木的逼问/以及一月的太阳怎样为云杉披上闪闪发光的衣裳/而不是想,在风所制造的任何的苦难中/去留意残存的枯叶所敲打出的节拍/以及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声音”——“冻过很久”,很显然,是指经历过无数的风霜,接受过非常多的考验。这样的在一种“非一日之寒”的境况下所诞生的“见证人”,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美的,丑的;清明的,混沌的;可信的,可疑的……他才会一眼就能看穿。“残存的枯叶所敲打出的节拍”之类的虚假的繁荣,他才会心中有数。也就是说,他,才会是一个真正的觉悟者。
       你看,堆雪人,堆到了一半,史蒂文斯就已经赋予了他的“雪人”以一个觉悟者的形象了。这时候的“雪人”,已经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雪人,而是一个形而上的象征意义上的既冰清玉洁也冰魂雪魄的生命了。
       他不说许多的风,而是说“结伴而来的风”;他不说荒凉的地方,而是说“裸露的地方”……异质原则,运用之巧妙,可窥一斑。进入了“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道法自然”、“物我两忘”之境界的雪人,既在那儿也不在那儿,既在观看也不在观看,既在倾听也不在倾听,只因,她便是自然的一部分,早已和自然不分彼此了。
       空灵之境,也便逼真地呈现出来了。从这样的空灵之境中,我们不难看出:自然与人文的互动,现实与想象的互动,意象与象征的互动,超现实与超验的互动,以及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的思想在其中的氤氲,以及有意义的声音在其中的贯穿,等等。所用的思维,自然是关乎“人与自然”的哲学性思维;所用的心境,自然是道家的“以天下观天下”的心境。
      “与现实合一以理解和享有现实”,这是史蒂文斯的一个重要的诗歌主张。合一的,自然是外在的现实,也即普遍意义上的现实;享有的,自然是内在的现实,也即更高意义上的现实。
       即使心中有些许忧伤,也要把忧伤从心中倒掉。而要倒掉有形状有分量有脾气的忧伤,就必须融入自然,进入忘我的境界。这,便是史蒂文斯堆起来的“雪人”所留给我们的久远的寻思。
       据说,史蒂文斯特别地喜欢中国的山水画,因此,他就曾经这样说过:“中国的山水画画家的创作灵感和我的诗歌创作的冲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点,从他的邈远的颇具山水画气质的《雪人》中可以看出,从他的其他的诗歌文本中也可以看出,比如:“在中国/一位老人坐在/松树的阴影里/他看到飞燕草/蓝的、白的/在树荫的边上/被风吹动。”这是他的《六个意义深远的风景画》中的第一首。总觉得,这“一位老人”,其实,就是“一个雪人”的翻版。“松树”啊、“风”啊等意象,《雪人》中也有。就可见,道家的超然的思想,以及物我交融的境界,确确实实,是史蒂文斯所迷恋的。
       《雪人》的形态,自然是可以用多种形态来呈现的。有人,就曾经用“诗经”的形态来呈现过,也是颇有意味的——

 

必有冰心,以察寒霜;
松枝负雪,臃臃其上。
必经九寒,以视冰柏;
远杉映日,烁烁冷光。
于兹元月,尽失余殇;
风息翏翏,寒叶飘响。
斯为天籁,绪风充荡;
大块噫气,空蒙和唱。

 

       毫无疑问,永远也不会融化的“雪人”,是一个融意象派、印象派、象征派、现代派、超现实主义等等于一体的杰出的诗歌文本。其杰出之处,自然是在于它的整体的品相、品质和品位。一般的诗歌都是缺乏对比的,而它的以“结伴而来的风”为分水岭所产生的对比,自然是明显、强烈而且让人感到一点儿也不突兀的。如此这般,张力,也便拉开了;空间,也便加大了。置身其中,就犹如置身于一片茫茫的旷野。
      在时间的旷野里,和史蒂文斯一起去认识了“雪人”这样一位觉悟者,我们,自然也便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觉悟了。今既觉悟,尽其在我;犹不觉悟,退加寻省。

 

附:

                雪 人
        (美)华莱士•史蒂文斯
         谭延桐译

 

一个人必须有一颗冬天的心脏
才能去凝视赤裸的霜冻
以及穿着厚厚的冰雪的松树
而且必须冻过很久
才能见证冰雹对桧木的逼问
以及一月的太阳怎样为云杉披上闪闪发光的衣裳
而不是想,在风所制造的任何的苦难中
去留意残存的枯叶所敲打出的节拍
以及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声音
结伴而来的风
那是从同一个裸露的地方吹来的
同样为倾听者而吹,同样
有人在雪地里倾听
却完完全全不是倾听者本人
倾听者,从来就不在那儿
那儿,除了孤寂
以及注目的姿态,什么也没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