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上的名嘴

(2016-05-27 16:07:50)
分类: 写意散文
史上的名嘴
       这是一个普遍的说法:“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个普遍的说法的含义究竟有多少,就暂且不去探究了。南方的灵渠和北方的长城一样,确实是为秦始皇撑了脸面,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否则的话……这“否则的话”,下面,我会慢慢地说。如果说,灵渠是一张巨大的脸的话,那么,灵渠上的渼潭,即分水塘,无疑便是灵渠上的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了。
       渼潭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铧嘴”——这个名字很形象,因此,人们也就普遍地认可了它,并记住了它——那张叫做“铧嘴”的名嘴,也确实是做到了言而有信,一言为定。因此,它一开口,马上就说服了海洋河,并迅速地把海洋河一分为二了。一者,由南渠合于漓;一者,由北渠归于湘。名嘴一开口,形势,果然就大不一样了。那可不仅是岭南的形势,也是国家的形势啊。一涉及到国家的形势,就……是的,就是很大很大的形势了
       “导江自海阳,至县乃弥迤。狂澜既奔倾,中流遇铧嘴。分为两道开,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人谋敓天造,史禄所经始。无谓秦无人,虎鼠用否耳。紫藤缠老苍,白石溜清泚。是闻可作社,牲酒百世祀。修废者谁欤?配以临川李。”我是吟着这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笔下的《铧嘴》,来到了名嘴的故乡的。从兴安出发,走了没多远,我便见到了这次我最想见到的不朽的隐喻:灵渠。
       灵渠的主体工程,是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的。各部分相互关联,密切合作,彼此照应,也便推动了灵渠,从而使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一起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并且有了“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历史的烟云,总也挥之不去。穿过历史的烟云,我看到了许多,包括那个叫做秦始皇的帝王,也包括无数的既流汗也流血的劳动人民。更多的,自然还是隐含在其中的含义,太多太多的含义。
       旌旄翻飞,我的思绪也在翻飞……翻飞……
       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之后,也便更加野心勃勃。于是,为了进一步一统天下,便瞄准了肥沃的岭南,并于秦始皇26年即公元前221年“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即命屠睢率50万精锐部队,兵分5路,开始向百越之地推进。按照军令,每军都须占领五岭间的一个主要隘道,而占领湘桂边境山岭隘道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军。这个军,并不像其他的秦军那样势如破竹,而是遭到了百越民族西瓯部落的顽硬抵抗,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只好“兵勒湘南,握其咽喉,临溶、漓二水间”。三年期间,“秦瓯之战”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原因,自然是有很多,比如秦军不适应山地作战,不服南方的水土,低估了当地部族的作战能力等等。但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岭南地区山路崎岖,运输线太长,粮食接济不上。于是,如何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也便成了这场战争的胜败的一个关键。见“秦瓯之战”僵持不下,秦始皇便通过将领们对兴安地形的详尽了解,果断地做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的决定。于是,公元前219年,监御史禄便掌管了军需供应,督率士兵和被征发的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开始修建人工运河。灵渠,正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况下于秦始皇33年即公元前214年应运而生的。灵渠凿成之后,从湘江运来的粮饷也便可以通过灵渠进入漓江然后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了。之后,秦始皇强征中原地区的壮力为兵卒,竭举国之强兵,前往与西瓯部落交战,西瓯部落寡不敌众,终于败北。就此,“秦瓯之战”宣告结束。结束之后,秦始皇在岭南设置了南越三,即桂林、南海郡和象郡,从此派兵戍守。凡此种种,都是《淮南子•人间训》、《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等等史料悄悄地告诉我的。修灵渠一共死了多少人,任何一部典籍,都没有告诉我。虽然,我很想知道,很想知道那辉煌的背后究竟有着多少血与泪。
       自此,铧嘴也便开始了默默地诉说。有耳朵也有听觉的人,我相信,是会听懂一些的。
       凿“灵渠”,为什么是在兴安,而不是在别的什么地方?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包括我在内。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位于桂北地区的兴安县,层峦叠嶂,河川纵横。其东南的五岭之一都庞岭,如英雄般耸峙;其南部的海阳山,如龙一般蜿蜒;其西北的越城岭,如狮子般雄踞……因此,兴安的地形自然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东南部,南高北低;西北部,北高南低;腰部,便形成了一个海拔仅有200米左右的低地,即有名的“湘桂走廊”。这个“湘桂走廊”,历来都是湘地进入桂地的交通要道。由于兴安地形上的这个明显的特点,自然也便形成了水系上的显著的特征:发源于海阳山的湖南的大川湘江,从南往北,流至兴安县城附近,再沿湘桂走廊,经全州进入湖南,最后注入洞庭湖;而发源于越城岭主峰猫儿山的漓江,则一路南流,至溶江,经灵川和桂林,在梧州汇入西江,至广东,最后注入南海。湘江北去,漓水南流,两江流向恰恰相反,因此才有了这样一句非常形象的谚语:“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湘江和漓江,在兴安县境内东西相距只不过25公里,开凿一条运河,把它们连接起来,自然便是非常有优势的了。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任务十分艰巨。但——漓江有条名叫“灵河”的支流,灵河有条名叫“始安水”的小溪,而始安水正好发源于兴安县城附近的富贵岭,始安水与湘江的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其中只是隔着一列宽300余公尺,高30余公尺的越城峤。越城峤,又叫“始安峤”,或“临源岭”,它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只要把越城峤上的太史庙山挖穿,在湘江上拦河筑坝,提高水位,就可以把湘水引入始安水最后汇入漓江了。当时的设计师,正是这么做的。就可见,当时的设计师是多么地智慧。
       更智慧的,或者说不亚于设计灵渠的智慧的,自然还有——
       建在湘江的拦江滚水坝上的大小天平,因为呈人字形,因此又叫“人字天平”。“人字天平”的设计,自然也是智慧的结晶:大天平是北渠的一段堤坎,长约380米;小天平是南渠的一段堤坎,长约124米。之所以以人字型分水坝呈现,自然是为了减缓水流的冲击力。它们既可以引水分流,提高水位以利通航,又可以排洪防涝,以保当地的太平。因为涨水时,水便可以及时地越过坝上,流入湘江故道,这样,就既保证了南北渠的足够的水量,又不致于洪水漫堤,淹没庄稼。“天平”之美誉,也便是当之无愧的了。再则,“人字天平”建有内外堤,内堤用条石铺成,外堤用每块约四米见方、重几吨的巨石排成鱼鳞状,石块与石块之间凿有一个凹口,中间灌浇了铁汁,冷却后便变成了拴子,将一块块巨石连成了一个整体。这些巨石就像鱼鳞般紧紧地挤在一起,每当水流带着碎石、泥沙越过前面的巨石,顺坡而下时,只要是一碰到这层层鱼鳞石,就会冲进石缝中,因而泥沙也便填得越来越多,鱼鳞石也便挤得越来越紧,水坝也便越冲越坚实。古代没有测量仪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没有运输汽车,没有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施工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现代人能不能吃得了那样的苦,我就不知道了。
       这里的陡门,是历史上最早的船闸,被世界大坝委员会的专家们称作“船闸之祖”,或“船闸之父”。据说,这里的负责调节水位的陡门,宋、明两代最多,多达36座。北渠上有5座,南渠上有31座。陡门的发明和使用,比西方要早1600多年。“渠至此细流成涓,石底嶙峋。时巨舫鳞次,以箔阻水,俟水稍厚,则去箔放舟焉”,这些话,自然是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专门记载灵渠的陡门的;“渠绕兴安县,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陡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陡。舟入一陡,则复闸陡,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这些话,自然是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专门描绘灵渠的陡门的。
       从铧嘴的时而急时而缓的诉说中,我们知道了“李渤”这个名字。
       李渤,哦,李渤是唐宝历年间的桂管观察使。唐宝历元年,即825年,灵渠崩坏,舟不能通。于是,李渤便下令整修,疏通。犁铧形的拦河坝,即大小天平,就是在这个时候建成的。建成之后,海洋河便一分为二,分别流进了南北渠道,各流各的,毫不含糊。为了确保其顺利流通,便又在南北渠道上设置了壅高水位以利通航的建筑物陡门。秦监御史禄凿渠时灵渠的工程设施,我们只能从通航的可能性来判断拦河坝的存在,可是,经过了李渤的改建之后,关于拦河坝和陡门的记载便清清楚楚地摆在那儿了。
       从铧嘴的沉着的诉说中,我们还知道了另外一些事儿。
       唐咸通九年,也即868年,渠道湮圯严重,舟楫往来艰难。在这种情况之下,鱼孟威便从黔南移镇桂州,任刺史。任刺史期间,鱼孟威亲自主持修浚,并一改前人用“束条”、“散材”的作法,“其铧堤悉用巨石堆积,延至四十里”,“其陡门悉用坚木排竖,增至十八重”。历时一年多,竣工后“防阨既定,渠遂汹涌,虽百斛大舸,一夫可涉”。陡门增至十八重,很显然,是为了方便通巨舟。后来,鱼孟威撰写了《重修灵渠记》,其中记载,这次修浚灵渠,用工5.3万,用钱530余万缗……后人感念其功,便将鱼孟威列为“修渠四贤”之一了。
       元代端明殿学士黄裳在他的《灵济庙记》曾经这样概述:“兴安灵渠,有史禄始作以通漕,既汉伏波将军继疏之,唐观察使李渤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史鱼孟威复增修。”其中提到的,便是四位在灵渠的修建和维修过程中出现的四位杰出先贤:史禄、马援、李渤和鱼孟威。
       其实呢,在那样一个情况下,派谁去建,派谁去修,也是令不能改的。建了,修了,也便列入史册了。更该列入史册的,我想,应该是那些无名英雄,即把生命都献给了灵渠的劳动人民。历来,劳动人民都是工具,工具用完了,也便扔了,谁也不记得了。
       坏了修,修了坏,坏了再修……自然,这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于是,才有了北宋庆历四年桂林衙前秦晟主持修灵渠、北宋嘉祐三年提点广西刑狱兼领河渠事李师中主持修灵渠、南宋绍熙五年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朱晞颜主持修灵渠、元至正十四年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乜儿吉尼主持修灵渠、明洪武二十九年监察御史严震直主持修灵渠、明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全州知府单渭主持修灵渠、清康熙五十三年巡抚陈元龙率通省官员捐俸修治、乾隆十九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奉旨修灵渠、清嘉庆二十四年广西巡抚赵慎畛捐俸修灵渠、光绪十一年广西护理抚院李秉衡请旨奉准修灵渠等等的事实。在这里,我用的是“事实”两个字。我乐意尊重事实。
       灵渠的沧桑,可窥一斑。铧嘴说得很沉重,自然是因为,灵渠的身世,比我们任何一个人想象的都要沧桑。那样的沧桑,犹如一个大海洋,充其量,我们只能看到海浪的无休无止的涌动,却无论如何也看不清海浪下面的“礁石”。“礁石”,太多了。
       否则的话——请允许我接着前面说——否则的话,历史的脸,就不会那么苍茫了。秦始皇是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而我们,看到的恰是一个结果。在其纷纷纭纭的过程中,任何一种起伏,任何一个跌宕,我相信,都是足以写成一部长篇的。在这里,我却不得不省略了一部又一部“长篇”。
       灵渠,是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的。也就是说,我说的这这张史上的名嘴,至少,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铧嘴,是前锐后钝;可自清光绪11年至14年即1885至1888年重修之后,铧嘴就不再是前锐后钝而是由一个一边长40米、另一边长38米、宽22.8米、高2.3米、四周用长约1.7米、厚宽60厘米至1米的大块石灰岩砌成的斜方形平台了。最早的铧嘴,早已被淤积的砂石彻底地淹没了。当年,铧嘴的话语是怎样地尖锐,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好在,我们还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它的话语的尖锐也就只有在我们的一望无边的想象里一一再现了
       是的,现在的灵渠,已经早就不通航了,只以灌溉、供水和旅游为主要功能了。随着沿海海运的兴起,特别是1936年粤汉铁路建成通车、1956年湘桂铁路全线贯穿之后,忙碌了两千多年的灵渠,也便正式退休了。永远也不会退休的,是它的昭示。它的昭示,既苍老,又年轻。
       灵渠,具体地说便是在现在的四贤祠、元代以前的灵济庙院内,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奇观:古树吞碑。那棵近800岁的大重阳树,正在慢慢地吞吃着那块乾隆十二年立下的古碑。而且,大重阳树至今仍然在以每三年一公分的速度吞吃着树下的古碑。也许,多少年后,人们就再也见不到我们眼前的这块古碑了。历史,也是可以被吃掉的。原来,是这样的。
       一直以来,铧嘴,都在默默地诉说着,用它自己的方式,以它自己的语速……那些意味深长的话语,很多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听清,听懂——听完,是不可能的——就又匆匆地离开了。它是名嘴,可是,它却很孤独。很少有人知道,它内心的巨大的孤独。
       时光,静悄悄地,在吻着它……我的心,却始终不敢去吻,怕一不小心就被它划伤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