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的味儿,是一种淳朴的味儿,浓厚的味儿,独特的味儿。一切的语言,都是很难照搬那里的味儿的。如果,一定要照搬,也就只能冒着跑味儿或失味儿的风险了。
风险,既然已经被我悄悄地押上了,那么,我也就只能做些“照搬”的笨活儿了。反正,变味儿,是不大可能的。
那里的味儿,自然是最美的美梦的味儿,最甜的甜果的味儿,最佳的佳肴的味儿……只是尝一口,就会让人的回味大面积、大幅度地动起来……动着,动着,肺腑里的革命,自然也就越来越轰轰烈烈了。这时候,时间,就是奇异的了。在奇异的时间里,细细地品着那里的味儿,也便会觉得,活着,是一件多么地有意味的事情了。
那里的味儿,抬起头来的时候,心也会跟着抬起头来。这时候,非常多的高处的秘密,便会纷纷落入眼中。从眼中,再潜入心中。这时候的心,自然便是装满了秘密的心了。不怕它,突然就低下了头去,即使低下了头去,它也是羞涩的味儿,蕴藉的味儿,别样的味儿。这样的味儿,飘在心上,或粘在心上,往往的,就更会让心有一种亮亮的、暖暖的、融融的、美美的感觉。
那里的味儿,既是陌生的,也是熟悉的。陌生的时候,它所遵循的,自然是“陌生化原则”;熟悉的时候,它所遵循的,自然是“亲切化美学”……定格了——味儿也是可以定格的——就会发现,学习通感的话,它绝对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好教材。是的,那里的味儿,可以观,可以听,可以闻,可以品,可以感,可以悟……动用全部的智慧和热情,才能够充分地认识并且把握那里的味儿,以及味中味儿。
它,确实是会飞的,是会飞的味儿。无论以怎样的形态呈现,它,都是有或弥漫或氤氲或缭绕的味儿的。
于是,我就赋予了那里的味儿一个名称:壮歌。很合适,这个名称。没有一个人会说,这个名称是不太合适的。
比猫儿山还要高,比红水河还要长,比北部湾的珍珠还要亮。听见了它,心里就刮起了欢畅的风;唱起了它,心里就涌起了幸福的浪。跟着它的翅膀飞,飞,飞,飞,就飞到了最蓝的蓝天上。
和绣球一起舞,和铜鼓一起唱,和风儿一起去远方。缺了它,壮乡就缺了一个好媒人;少了它,红土地上就少了一片好风光。伴着它的身影追,追,追,追,就追上了最美的金凤凰。
多年前,我刚来广西,第一次置身于壮歌的不一样的现场时,我便忍不住记下了留在我心上的一种味儿。多少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变了,那里的味儿,却一直保持不变。于是,我也便更深地理解了“乡落唱和成风”、“迭相歌和,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木棉飞絮是圩期,柳暗花明任所之。男女行歌同入市,听谁慧舌制新词”等等的涵义了。当然,也更深地理解了“以歌为饭”、“以歌代言”等等的妙义了。因此,当我在说那里的味儿的时候,我的时光就是有味儿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