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乔德敏评谭延桐《民国大艺术》

(2016-04-14 17:12:33)
乔德敏评谭延桐《民国大艺术》
                                                              《民国大艺术》:风流之再现
                                                                                                               乔德敏
       何谓艺术,这是艺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相关此问题的探讨和争论始终处于现在时的状态之中。美学家魏茨最先提出了他的艺术不可定义之说,艺术向来是一座宏伟的圣殿,就其外在而言是金碧辉煌的,然其内部而论则是琳琅满目的。在当代分析美学中,丹托和迪基对艺术的定义不断趋于完善。首先,迪基认为人工性是艺术的必要条件。其次,还需要“艺术品赖以存在的庞大的社会制度”。艺术是“人为”,与“自然”相对立,泛指一切技艺和创造。后来艺术从狭义上定义为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由此它成为了一种为满足人类主观想象和情感需求的文化现象。自模仿艺术诞生以来,从西方到东方,从古希腊到后现代,对艺术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有关艺术的理论和见解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世界范围内各个文明形态下文化艺术的竞相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所提供的艺术范式以及独特艺术经验皆极为丰富。
       民国,我们把它界定在从清朝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大环境,那么民国是什么样的一个时期,它又将造就什么样的文化呢?民国处于政体、经济、文化等涉及社会形态重大问题的转换时期,按照当时士人的说法是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范烟桥在《最近十五年之小说》中说“中华民国之建立,于中国历史上为新局面,一切文化,一切思想,俱有甚大之变动。”民国为文学为艺术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诸如《民国大艺术》罗列的这些艺术大师,尽管这只是其中少数部分,但依然可以管中窥豹,可以想见民国的文化让人惊叹不已的一面。动荡的社会是让人堪忧的,才有无数仁人志士心中激起无尽的情愫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艺术增添时代的一抹色彩,这是时代造就的人文英雄。艺术带有时代的烙印,极具艺术家的“情感意图”、“审美表现”,民国艺术自然无法逃离艺术的内涵和外在关系。艺术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有其整体背景和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与追求。
       通读谭延桐先生的这本《民国大艺术》,作者以点带面,洋洋洒洒的勾勒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万马奔腾的气势和神韵。数十章的文字中勾画出了十位艺术大家,他们的艺术与人生间的相互映照,他们对中国艺术现代性转换所立下的不可磨灭之功劳,他们的孜孜追求和艺术探索。笔锋同时又所旁及,其中不乏有对其好友、恩师和家人的介绍。为艺术作品的流变勾勒了完整的精神图谱。这里有近代美术大家张大千的生活情史、艺术造诣;有近现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的求艺之路和人生态度;更有溥心畬、丰子恺、吴湖帆、黎锦晖、冼星海、聂耳、黄自、王人美等近代艺术史上的卓绝之士,他们的成就涉及到绘画、书法、音乐、影视等等。海德格尔曾言及,艺术的本性是诗,诗的本性是真理的建立。作者的扎实钩沉,既是一种致敬,也是一种情怀的投射。
       作品分章介绍,使得读者在接受阅读时对内容的把握清晰明了,更能从中感知到作者本人对这些艺术大家的“拥戴”,对艺术的独特感知和自我的识见。对于《民国大艺术》,想必称它为散文可以,称它为诗也未尝不可。称其为散文,因为它具有了形神兼备的特征,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而且行文如流水般舒畅通达。纵观本书的每个篇章,叙述详实、情真意切,如第一章对张大千的描写中,对人物的身世和生活等方面作者挥洒的淋漓尽致,他写生平写婚恋写求学写造诣,无论哪种都是紧密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艺术家的不凡艺术之路,意即他们人生之路的艺术。称其为诗歌,因诗重在言辞和意象,诗歌的语言含蓄,诗歌的意象朦胧优美,《民国大艺术》的语言风格正是如此。不论苏州网师园那副楹联“水面文章风写出,山头意味月传来。”对齐白石的自然之风的评价,还是结尾处以一首诗歌对溥心畬艺术的诗意性怀念“如今你长眠于地下,任饱满的灵魂越扎越深”,这些充满灵性意象以及诗意化的表述贯穿全文始终。一本《民国大艺术》透过艺术家的人生之路彰显了大师风采,大家的艺术品格,可谓斯人虽去,风流堪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