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在《青年文摘》上读到了一首诗,题为《苹果是一颗心》,和我的散文名篇《苹果是一颗心》(刊于《青春》2000年第4期,《散文选刊》2000年第12期转载,收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散文精萃》、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散文精品》等重要选本,并被用作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我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获广西最高文学奖的散文集《笔尖上的河》也收入了该篇),标题只字不差,且内容无一不是我的散文《苹果是一颗心》中的句子,只不过是拣选出来分行排列了一下而已。一搜索,果然,如朋友所说,标题和内文都毫无二致,只不过是作者的名字改换成了“郑军辉”三个字而已。这等大胆的剽窃和抄袭,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对文学感兴趣,这不错;可对剽窃和抄袭感兴趣并大胆尝试,就很不好了。
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很多人都说过的一句话:“谭延桐的任何一篇散文如果分行排列的话,都是诗,而且不比很多人的诗歌差。”为此,《青春》杂志社的副主编衣丽丽这样说:“谭延桐的一篇散文,至少顶别人的十几篇散文。”《当代小说》的文学编辑孔燕这样说:“谭延桐的散文就像武林高手手中不断旋转的剑……”广东诗人、翻译家胡雁然这样说:“谭延桐的散文文字之间富有天然的韵律,给人比感悟还多的余兴,在我看来,也是诗。”真正读得懂我的散文并知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人才会这样说。意思是说,就连散文名家的名篇郑某人也敢剽窃和抄袭,胆子够可以的,颇有“大无畏精神”啊。在此建议郑军辉先生,再次发扬这样的“大无畏精神”的时候,最好还是和原作者打个招呼,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再说。有难处,大家还是可以帮你的,比如,如果一首小诗真的能改变你的命运的话。如果懒得打招呼,那最好还是标明“根据谭延桐先生散文《苹果是一颗心》改编”字样。要知道,“原创”和“改编”的涵义可是很不一样的啊,要是一样,大家就都去图省事儿拿现成的文本来“改编”了。
我的原文链接:http://redriver.gxtc.edu.cn/qtfy/yhxb/ysxs/200811/44256.html
罪证链接:http://www.21read.com/yuanchuang/shige/qingchun/yuanchuang_128989.shtml
附我的原文《苹果是一颗心》:
没有人相信苹果是一颗心。可是,它的确就是一颗心。它是由花朵的灵魂变成的一颗心,一直藏着,藏来藏去,快要藏不住了,真的就要藏不住了,她就一咬牙,捧出来了。可是,捧出来的只是物理意义上的“苹果”,世俗意义上的“心”;她的心尖儿,她的秘密,她的羞涩,却留下了。谁知道留给谁的呢?
只知道,那是她最善感最疼痛的部分。风来了,那里就会一颤一颤的;雨来了,那里就会一亮一亮的。她喜欢风风雨雨,那是她的仙境,她的悬念。风风雨雨给了她活着的理由。只要是一静下来,她就画呀画呀,在看得见的纸上,也在看不见的纸上;画呀画呀,在时间的纸上——她把时间全都制成自己心爱的纸了,各式各样的纸,雪白雪白的纸,散发着香味的纸。画她的心醉,画她的神迷,画她的一闪一闪的仿佛长着翅膀的想和念,诗和歌,欢和喜,好让她的回忆全都无一遗漏地留在那里,好给她寄托一个既明亮又温暖的家。它们全都长着一个模样,有着风的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有着雨的清清爽爽、明明净净。其实,风和雨,在她的心里也只不过是同一样东西,是她的滔滔不绝,是她的缄默无语,是她的天也好地也好,是她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反正,没有人真正懂得她的时候,她就画啊画啊。她的画最懂得她。一不小心,她就把她的心尖儿画进去了。等发现了这一点,她就很不好意思地偷偷一笑,抹啊抹啊,抹了再画。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她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好,应该怎么画才能把她一切的一切都画进去。反正,她知道,有一个人肯定会知道,当然比自己还要知道。那个人就在风里雨里,或者说,就是风和雨。他当然应该知道,她为什么要把她的心尖儿留着。心尖儿怎么能交给那些又粗又陋的筐子和又蠢又笨的马车呢?筐子和马车只懂得土豆和木头的心思,怎么能明白苹果的心迹呢?怎么能保证不会漏掉和擦伤苹果的好心肠呢?把心尖儿之外的那些部分给它们就已经够让人心疼的了。如果能够藏住,谁会冒那样的傻气呢?但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一些替代品,模仿了心的上半部分做成的一些替代品。真品仍在这里。真品是凡眼所看不见的,无论如何都看不见的。就像神永远在我们肉体的眼所看不见的地方一样。反正,他是会看见的。看不见怎么行呢?一个“看不见”的人,怎么能把心尖儿交给他呢?心在种子里住着的时候,就想过了,他必须是心明眼亮的人。心明,才能折射出幸福的影像;眼亮,才能看见我的心尖儿,看见我的心尖儿上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之所以冒着千难万险顺着树干爬到枝头上、树梢上,还不是因为要看清谁是睁着眼睛谁是闭着眼睛,谁最心明谁最眼亮?我在花朵里借宿的时候,曾经吃过不少的苦头,他是最应该知道,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了。
画啊……画啊……画的全是含蓄。
不懂得心的含蓄,他算什么?不懂,就什么也别想。
心尖儿当然就是心的含蓄。一点儿含蓄也没有,那算什么?不真的成了一些物化的“苹果”了吗?那样的苹果只配和芋头待在一起。谁也不会懂得珍惜。烂掉,是它唯一的命运。没有心尖儿,找回心尖儿,还原为一颗心,好好地扶持它,把所有所有弥足珍贵的东西都交给它去保管,交给它去使用,这便是所谓的“圣胎长养”了。哪怕把心尖儿埋在肥沃的时间里,哪怕把心尖儿藏在无垠的梦乡里,只要有这份“含蓄”在,秘密的印迹就不会逃过感觉的雷达了。含蓄,懂吗?含蓄就是不要用语言做拐杖,不要给文字做奴仆。含蓄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就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就是“言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就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含蓄就是诗情,就是画意,就是心尖儿。
心尖儿就是心的心,神经的神经。
一只苹果没了心尖儿,它仍然是一只苹果。哪怕是嚼而无味。一颗心没了心尖儿,它不就变成了一块木头,甚至是废物了吗?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偏偏要嚷着将心尖儿变成废物,且无怨无悔;也不知道木头能不能变成不虚其名的善解人意的能容纳整个宇宙的苹果;更不知道那些随随便便就将“苹果”送人的人,究竟是些怎样的人,是否就像他们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把心尖儿留着一样。
附郑军辉剽窃文字《苹果是一颗心》:
没有人相信:苹果是一颗心
一般人是看不见的
可是
她的确就是一颗心
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苹果”
也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心”
只知道
那是她最敏感的地方
在她心里
风和雨只不过是同一样东西
没有人真正懂得她
筐子和马车只懂得土豆和木头的心思
怎么能明白苹果的心迹
苹果是一颗心
有心的含蓄
含蓄是什么
含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