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仿佛听到了远远传来的读书声……我就循着这读书声去了。自然是没有白去。因为,所有的声音当中,最有营养的莫过于读书声,我喜欢这样的可以做生命养料的读书声,无论是从过去传来的还是从现在传来的,只要是读书声。
很多读书声都录在这里的砖缝里了。此刻,我所听到的所有的读书声,都是从我四周的砖缝里传出来的,而且越传越响,不禁使我想起了“汩汩”和“淙淙”两个词。
我倾听着……
于是,我来到了康熙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06年,亲眼目睹了知府施世骥在怎样地构思它,创建它;然后又来到了乾隆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53年,亲眼目睹了知府周硕勋在怎样地打量着,重修它……它的名字,就叫“海门书院”。其实,这个海门书院在最早的时候并不叫海门书院,而叫还珠书院,只因廉州驻地在宋之前曾是海门镇,所以才更名为海门书院。海门书院在每年的草长莺飞季节招县内优秀士子50人入院,设科举制度三年一科,攻读三年毕业。海门书院的主持人,就相当于如今的院长或校长了,名叫山长——大概,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是取了山高水长之意吧?
这层山高水长的涵义,正好印在了海门书院的生命里。不然的话,也许,我就见不到它的任何踪迹了。
翻开《廉州府志》,见里面有《书院》一章,是这么记述的:“书院坐落于西门江畔的砥柱矶,地形宛似一艘船,魁星楼屹立于船的中央,阁的尖顶似是船樯。东面襟江,西面水渠环绕似带。海门书院自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经数任知府增修扩建,颇具规模,整座书院主要由登龙坊、头门、奎文阁、讲堂、左右学舍和厨房等构成,四周环以矮墙。沿西门江畔还有漾江轩、凝碧轩、浮碧榭、观海楼、砥柱亭和逝者亭等众多园林建筑,可供士子和游人休息,倚江远眺。院内外榕林修竹、郁郁葱葱、环境幽雅、可谓‘海天胜景’。但由于历经沧桑,自然和人为的损坏,现仅存讲堂和魁星楼。”
读到最后,就不免有些遗憾。要是它依然完整该有多好。好在,它还没有像圆明园那样,只剩几块颓废的石头。
而今,海门书院的所在地已经是廉州中学了。究竟是什么时候成为廉州中学的一部分的,史料里是这样说的:清光绪31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的时候,废科举、创学堂之风开始蔓延,于是,海门书院便摇身一变,变成了廉州府中学堂,后来又改成了廉州中学。现在所看到的海门书院,是廉州中学百年校庆前夕得以修复的。
最早的时候它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就只能靠想象了。想象着那艘船在学海里乘风破浪,想象着它的船樯不断地承接着日月的祝福,想象着读书声和海浪声竞响……慢慢地,海门书院便彻底地还原了。它在时间里,就永远都是完好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