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谭延桐
谭延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671
  • 关注人气:31,2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诗歌的目的性

(2009-05-19 10:42:09)
分类: 相关评述

                       读谭延桐关于汶川地震的几首诗

                                                            胡雁然/文

    去年的汶川地震似乎让诗歌界燃起了久违的激情,连电视上都随处可见关于汶川的朗诵诗会。实话说来,之前我对那些蜂拥而至的诗歌颇为反感,一直认为假如我是汶川的人民,便会鄙视这种无谓的同情。况且,我是个讨厌凑热闹的人。直至见到友人的一句话,让我羞愧不已,他说“你可以选择写,你也可以选择沉默;人表达沉痛的方式不一样,即便都是哭,哭法也不一样。只是写诗行为本身的道德是什么?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才是关键”。无独有偶,就在那天,我读到了谭延桐去年为汶川地震写下的几首诗。
    那几首诗几乎是谭延桐在同一天所写,正如他自己所说,汶川“成了我重复来重复去的永无休止的呓语”,“我用我的祝福的金针,缝补着/缝补着汶川通向康复的路线/就这样,缝补着,从白天到夜晚/再从夜晚到白天……彻夜难眠……”,每当想起汶川,都“多想像去任何一个地方那样轻轻松松”。诗中没有华丽的文字,仅仅只是诗人自己对自己悲痛的焦躁不安的碎碎念。但那里却满满地载着比同情更重要的一些东西——真诚和人性。
    《一只美丽的发卡》一诗,那曾经的“小手”,“笑弯的眼睛”,“在阳光下月光下闪烁的女孩”,多么美好纯真的事物啊,就在“一眨眼的功夫”不见了,这是何等让人惋惜。已为人父的谭延桐,或许当时看着自己的女儿,或许看着女儿的发卡。世上最亲的感情无过于父母与子女之情,诗人正是以一个父亲的心,看待汶川的孩子,仅仅期盼他们还能在风雨中,在阳光中欢呼雀跃,这又是何等的让人身临其境地悲痛。
    我对谭延桐印象最深的是,他时常忧心于社会,国家和人民。这次也不例外,在《在心里降半旗》他又对社会进行了反思,他说道“我的骨头很痛/很痛的骨头一时竟忘记了巨大的疼痛/可我没有忘记昼夜的祈祷/没有忘记深刻的诅咒/我的祈祷有多少我的诅咒就有多少/任泪水怎么冲刷也冲刷不掉!任时间怎么打扫也打扫不净!”。他对那些把震前异常现象“一手抹杀一口掩盖”的人甚至表现出比地震更为痛恨。
    有人说诗歌是轻浮的,为何又诗以歌之?这里我并不想指责这个矛盾,只是想说事实上轻浮的是同情。更轻浮的是一些借别人之灾难,滥自己之情的表演。从业者有从业道德,写诗者也应如此。一些诗人总在悲叹中国现代诗歌的衰弱,为何不自视一下自己的写诗姿态呢?诗歌是个很个人的艺术,有时并不一定要追求形式有多么的完美,最重要的是一颗赤子之心,还有的是身为一个人该有的责任感。写诗者,需先为人。谭延桐的诗歌中我看见了,希望在更多的诗人中也可以看见!

                                                                      09.05.17

    胡雁然的藏身之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338610100dtul.html#comment1

 

    如果说我的诗是祝福的花儿,那么胡雁然的这些文字便是伫在花儿上的蝶……在此谢谢,谢谢胡雁然放飞的这些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