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桐:上升的道路
马知遥
跟踪阅读谭延桐的诗歌已经很久,而现在拿起笔来,是因为怀着对这样一位多年从未在任何潮流下低头,执著创作的强者的敬意。而我依然要抛开过多的私人感情直接介入他的诗歌。谭延桐的诗歌贯穿始终的就是他那充满悖论性的思考:莫测命运与多彩人生、光明理想与幽暗现实、暧昧历史与清晰现状、神圣宗教与荒谬世态。而这些思考全都通过对个体生命的拷打和追问,对深入灵魂的折磨和自检,对自然的苦思冥想,对日常生活的感念而得到体现和深化。所以,他的诗歌首首都充满了形而上的思考,他的诗歌即使抒情也是徐缓的,叙事也充满了荒诞感,而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贴切地表达他的思想。因此,厚重、阳刚、深刻构成了他诗歌的美学追求。但却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充满现代和后现代意识,极端化的抒情与思考方式,让人又时时想到哲人尼采,郭尔凯郭尔,想到在地狱中追求光明的诗人但丁。他是当今诗坛为数不多的,将诗歌几十年如一日认真经营从未放弃的人,是在饿死诗人的年代从来未曾动摇的人,他的诗歌也因此保留住了最血性和真挚的情感,也因此保留了在与卑下世风抗争中的高贵。阅读他诗歌,不仅仅能帮助我们找到诗坛正在遗弃的崇高品格,更能让我们走回那些让诗歌冷落的岁月,看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的坚守。
1.
从自然出发的悖论性思考
在《灯笼》一诗中,诗人写到“他一次一次地/把那个会发光的东西放进去/取出来;放进去,取出来/似乎怕它在里面受委屈”“人和鬼其实是一种动物/人喜欢灯笼,鬼害怕灯笼,仅此而已”“他开始在雪白的云朵上种植梦呓”“回到人间,他舒了一口大气/只有他自己知道那口气的名字/
/他不想和鬼换位,不!”在这首长诗里,诗人借做灯笼的事情,展开了自己的冥想:光明的制造者与黑暗的战争,灵魂的高贵与丑恶低俗的战争。诗人打破人鬼界限,让自己自由的精神游走在人间和地狱间,和鬼神对话,表达了自己对哲学和真理的探索,对艺术无上的崇敬以及不屈从任何势力的决心。
“将落未落的雪呵/你不会看着我渐渐冷却/你不会看着我就此麻木/就像我不会相信你突然转身而去/
/等待的疾病永远不会痊愈了/除非你神灵的手指扶正我倾斜的中年/降落未落的雪呵/北风骤起,你乘坐哪一阵风来呢?”(《降落未落的雪》)看着雪,春节的雪,诗人发出了类乎祈祷般的声音,那声音如此绝望和渴望,希望能够在一场大雪中完成灵魂的疗伤。“雪”自然在这里有了象征意义,她成为一种精神的疗就者,成为诗人的寄托,成为某种梦想,诗人渴望她的到来,能够让自己不再苦苦等待。这让我想起《等待戈多》里的某些场面,戏剧中的两个人物无休止的等待,等来的是一场空白。等来的是毫无希望。而人类恰恰却是心甘情愿地扮演着等待者,唯愿因此得到命运的垂青。而谁又能否定,在一生中没有过这样类似的心境。明知不可为而为的悖论性又得到了体现。
在《被投进大山的石头》一诗中,“投进一块石头,一万年/才能听到落地的响声/
/他就是那块被投进大山的石头/什么时候落地,从没有想过”(《被投进大山的石头》)如同梦境般的叙事,充满暗示,超然和绝望的心态并举,复杂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最为形象的表达。是的,诗人从来未停止歌唱,但这个时代却缺少倾听的耳朵,而一块石头一样的落地有声的诗歌被忽略到了极处,它们可能一辈子不会被发现也许偶尔被发现却是在一万年后。所谓生前落寞身后扬名。多少伟大的作家们都有着相似的命运。这样的命运如果成为惯性进行下去对诗人们又该是多么残酷。诗人看到了这一点,正视着也悲哀着。无所遮拦地表达出来。人之常态。
在《时光落得比桃花还早》中,诗人这样写道“桃花落了。在树下捡桃花的人/比桃花还苍老。其实/是桃花不忍看着他被暮色淹死/从高枝上下来,向他问好”时光与人命运的无可逃避的内在联系,让人们面对时光只有无措和无奈。《大瀑布》是可以说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大诗歌,不足40行的这首诗蕴藏着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历史与现在的思索,拟人化的描写,让大瀑布充满了人性的色彩。瀑布成为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它充满了对真理英勇赴死的决心,和对麻木和习惯势力的蔑视和不屑,同时也充满了抉择时候的两难:走还是不走。是将自己和这高贵英勇的瀑布化为一体,还是认清现实和当下潮流,及时清醒赶紧离开?矛盾随时出现,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也同时得以展现。
2.对个体生命的体悟和反省
在《夏天的剖面图》里,诗人写道“哦,没人愿意为湖泊立碑/只有那个为湖泊活着的人,直想大哭一场/可是泪水早已献给了河流,那个/曾经和自己一起奔跑的生命/最后一滴泪,并没有能够挽留住他的歌唱”“我的梦想匆匆而过,但我是什么?/我和他一样,被租给了热浪/——热浪,一浪高过一浪------”诗人寓意深刻地告诫着:这是个被欲望牵着鼻子的世界。对崇高理想和信仰的追寻已经消失,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他所能做的只有被欲望的世界所吞噬。有些悲观的厌世感。在《帷幔,帷幔》里:“没有可以依靠的地方。你紧紧抓住自己/往没有冰块的地方推,一推/推到了另一个梦里,欲望的帷幔后面/堆满了形形色色的面具------”,无处不在的象征几乎是谭延桐诗歌的标记,正是借助这样的手法,诗人在深刻的思考着所有事件背后的真相,而他总能从象征的迷雾中为大家找到确切的答案。《天上人间》代表着延桐诗歌的另一个重要创作倾向的诗歌。那就是经常在诗歌中充斥着的阳光和火焰的意象。这非常重要地和他诗歌中那些过分凝重的部分形成了对照,也充分显示了他内心世界和视野的丰富性。而在这部分诗歌里,我们更多地读到了如同夸父逐日般的豪迈和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勇气的一面。
“八点一刻,大街上正好出了一场车祸/那个人躺着,像一根废弃了的表针/——不知道他是哪块表上的时针/或分针,或秒针,不知道/少了他,那块表会有什么反应/
/他装饰着路人的话题/好多天,其中的一个路人都闷闷不乐/谁知道,上帝给他上了几把弦呢”在这里诗人将生命和钟表找到了对应,生命如同上帝手上的钟表。那么神秘不可知不可测,然而却可以感知,因为我们分明可以听见钟表的滴答声,而抽象的生命具象化后,带给人的是更为急促的紧迫感。《观众席上的我》表达着主题的“我”对自我的拷问。当生活已经开始异化万物的时候,“我”还是“我”吗?对自我的质疑表现出诗人对尘世生活足够的警惕和透彻的认识,人异化为非人的时代,人类该如何自救?!在《声音的肖像》里,诗人用几乎是赞美诗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内心对美与善的追求,以及对谬斯真挚的情谊。《在这之前》是一首充满自检色彩的诗歌,全诗剖白似的语言,让我们赤裸裸地被暴露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在读诗歌的同时好像同时在读自己。“我们装摸做样地歌唱金黄/却根本不知道金黄是什么东西/一边歌唱,一边把金黄举过头顶,我们/被压得越来越矮,最后彻底地融入泥土/成为泥土里最松散的砂粒”无情的语言和刀子一样,这样的批判是通过象征制造的,因此更容易造成阅读的触动和深久的怀想。
3.对形而上的追索和对宗教的皈依
延桐本人是个充满宗教色彩的人。他对《圣经》的熟稔和他做人的真诚和善良,以及对梦想的执着都让我时时将他看做是一个典型的基督徒。而他内心对文学对美和善的几乎虔诚的追求,更是有着宗教般的精神。和他同时期写作的许多人早就放弃了文学做了老板,做了行政领导,而他一直没有放弃写作。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所以,在阅读他诗歌的时候我承认我读到了许多《圣经》般的语言,那些充满神性的语言常常令人警醒,并感受到思想的升华。“日子/被火光从昏暗中一一挖了出来/擦掉了尘迹,并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节日/灯蛾扑火,是为了抓住火光中的精神/和燃烧的幸福”(《神曲:上升的道路》)令人疼痛的誓言般的声音,能够穿透时空,是能够影响心灵的。“一万年前和一万年后究竟有什么区别/时间究竟又是什么东西?/风,走一步想一步/想一步走一步,遇见了雨——”(《思想里的风》)在对时间的苦思冥想中,诗人想到的是生命的价值和付出的代价,想到的是人事沧桑,无论怎样都逃不出人世间的风风雨雨,这样的体悟是通过缓慢的抒情得以体现的。而这样的智慧离不开岁月的锤炼。我不能不引用他的一首诗歌的全部:《没有水的地方》
“在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写着:此处禁止钓鱼/虽然是刚写上去的/谜
/一位老人坐在那里/眼前什么也没有,却看得如醉如痴/一会儿窃笑,一会儿私语/没有人注意老的人表情/周围没有人,只有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的影子像一根钓竿/老人像一块钓饵/
/麻雀来了,是钓来的/钓来的麻雀衔着老人最后的年纪/又蹦又跳。可以大喊大叫了/在他的头上筑巢,既安全又舒适/没想到麻雀又成了钓饵/弹弓是上钓的鱼/嘻嘻哈哈的笑声分享着成果/又白又胖的日子扬长而去”
这首诗歌自然流畅充满了禅机。诗歌中所有的意象都有机地成为另一个意象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依赖互相成为对方快乐的部分,成为一种诱饵,快乐的诱饵。因为这些,日子因此心宽体胖地来然后去。豁达乐观的思想巧妙地得以表达。
而总体上延桐诗歌中表达得无论对世界对生命对个体都没有离开苦难的主题,在这样的主题下面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隐忍”,对苦难的接受和默默承受,这本身已经构成了强烈的宗教色彩,而诗人经受的不仅仅是世俗生活给他带来的苦恼更有精神无法高蹈的压抑,而所有这些又都通过宽容得到化解。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在绝望的呼喊和愤怒的思想背后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火”“光亮”“燃烧”这样明亮的字眼,为什么在激烈的诗歌中常常也有徐缓看透世事的练达。
当今的时代,愤怒已经不能拯救世界,但诗人的愤怒却不能缺少,他足以让更多的人惊醒,并保持这个社会的良心。延桐的诗歌用他的象征体系构筑了一道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面向着自然、人本身、哲学和宗教。他就包容了整个世界。我们将在日后越来越感受到他诗歌的重要性,越来越注意到一个默默的写作者因为我们过分的冷漠给我们的视野造成的缺失。
马知遥简介
马知遥,原名马永生,1971年生于新疆阿克苏市。大学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从事过大学教师、公司职员、报社记者、卫视编导等职业,现居济南,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发表论文6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近30篇。1989年写作,至今已经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400余万字,诗文入选2002以来的《年度最佳诗歌》《中国最佳诗歌》《年度诗歌精选》《21世纪中国新文学大系》等20多个版本,小说和散文多次获奖。现出版学术专著和小说诗歌散文集共13部,翻译1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