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一句圣经格言对人类命运的伟大启示

(2007-06-26 02:16:43)
分类: 立体信息
       一句圣经格言对人类命运的伟大启示
          ——谭延桐先生博文《每个字都张着嘴巴》读后感
                                                      李正平
 
   
提要:今天面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再也不会感到惊讶,而只能感到与日俱深的痛苦和无奈,因为灾害已经时时处处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

    谭延桐先生的博文题为《每个字都张着嘴巴》是为丁肃清先生一部散文集《你们要进窄门》专门写的序言。该散文集的书名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的一段话。
    谭先生在他文章开头引用了这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Enter through the narrow gate;for the gate is wide and the road is easy that leads to destruction, and there are many who take it. For the gate is narrow and the road is hard that leads to life, and there are few who find it.” 谭先生引用的译文是:“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为了便于理解,我把它译为:“你们要进窄门;因为走向毁灭的路门径宽,路好走,循此而行的人很多。而走向生存的路门径窄,路难走,能找到这条路的人很少。”
    谭先生指出,“这是耶稣‘登山宝训’中最短的一段,也是整个新教精神的核心。它的意思显然是在告知世人,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艰难险阻,就意味着要走窄门。丁肃清之所以拣选了其中的这句“你们要进窄门”作为自己的这本书的书名,显然是有它的深刻的寓意的。这个寓意,便是学者型作家丁肃清所一向持守的。”
对于这段重要文字,不同的人考虑的角度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我是无神论者,但是我认为宗教的文化营养不可偏废。人类文明所包含的宗教和非宗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上可以殊途同归。《圣经》的格言中有很多智慧的结晶,足可为我们所借鉴。像谭先生说的那样,他和丁先生都能从这句话得到有关人生历程方面的启示,而这句话对任何人都会有不同的启智作用,即每个人对自己人生及命运都要时时处处做出理性抉择,要勇于和善于“走窄门”接受命运的挑战,而不应该盲目从众。譬如菜农在农贸市场经营中不可盲目跟风,要善于“走窄门”开拓市场;经营服装和布料的批发商就应该“走窄门”,在选择花色和款式上别具匠心;文化出版和影视业的经营者们也要“走窄门”独辟蹊径;大学毕业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应当贪图安逸,应当“走窄门”勇于到艰苦的地方创业;作家们也要善于逆向思维,见微而知著, “走窄门”进行创作等等。
    实际上这句言简意赅的圣经格言寓意深刻,其意义远远不限于此。这句话一语道破玄机,旨在告诫人们在命运的挑战中如何权衡利弊进行抉择,而对于整个人类目前正面临着的生死攸关的命运抉择更具有伟大的启示作用。世界上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每个人都应当从与人类命运攸关的启示的高度来理解这句话。
    首先,我们有必要考虑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目前,整个人类正面临什么样的命运的抉择呢?迄今为止,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走宽门”还是“走窄门”呢?我们人类正在朝何处去呢?一句话,我们整个人类是走向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呢还是走向毁灭?!
    我相信,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会不言自明。
    众所周知,全世界的自然生态环境都在日益恶化,而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更为严重,我们整个人类都在面临着命运的抉择和挑战。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随着人口的三倍增长和经济的二十倍飞速增长,世界环境污染严重加剧。工业化使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剧增,本世纪技术采用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在同期增加了十倍,加之科学的发展使产品由天然发展到合成化学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趋向,使大量的硫、氮、氧化物等各种有毒物品在生物系统和大气中保留和积聚。据悉,全球每年仅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多达220亿吨,而且全球年产100多亿吨垃圾因得不到有效处理而泛滥成灾。我国的环境已经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据报道,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全球第一。[注1]朝向生态废墟趋势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繁荣的阴暗面。仅就大气和水资源方面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而我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另外,需要令人警醒的是,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有关人士指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国竟然占了八个,足见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状况的严重性。另据报道,中国工程院有关重大咨询项目报告显示,我国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已到达临界状态。
    我们很清楚,正是我们人类活动导致森林面积锐减、自然生态恶化、臭氧层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大气和水质污染。我们人类大多数所采取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仅是“走宽门”,而且简直是砸破宽门,破门蜂拥而入,使环境恶化不可逆转。
    由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灭顶之灾,导致气候异常、环球变暖、水旱频仍这种全球性的生态灾难,不仅使愈来愈多的地球生物日趋灭绝,使大部分物种陷于濒危状态,更使人类陷入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由于森林覆盖率低下,大自然已经丧失了任何对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良性循环的功能,到处都是遇雨则涝,无雨则旱,无风生害,有风酿灾。今天面对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再也不会感到惊讶,而只能感到与日俱深的痛苦和无奈,因为灾害已经时时处处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人类无异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可是我们很多人仍然象火烧水锅里躺在逐渐升温的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安之若素,心安理得地吃喝玩乐,仍然无视这种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仍然在继续“放纵的自由”,继续这种积重难返的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生活方式,继续增加环境压力,仍然纷纷挤进宽门,走向毁灭。
    如果我们想问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圣经》这句格言不是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吗?沿着很宽的门径走向毁灭的路很好走,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可以随手把塑料方便袋扔向窗外;我们可以把垃圾随手扔掉;我们用完自来水甚至都不屑于关水龙头;我们到处乱扔废电池;我们随意浪费纸张;我们为了取乐可以肆意燃放烟花爆竹,政府可以为此大开绿灯;我们肆无忌惮地浪费各类资源;工业生产不愿为排污费吹灰之力,宁肯把江河变成污秽不堪的臭水;人人都只知砍树不愿栽树;而且今天尤其为甚的是,农民因为种地免农业税,索性极限开荒,把森林再次砍光,使一座座溪流遍布浓荫蔽日的青山很快变成荒山秃岭,有关政府部门的官员对此不闻不问,继续吃喝玩乐。我们只见经济利益,不顾环境后果。尽管这条路是灭亡之路,但因为这条路很宽,走在路上既简单又容易,所以大家还在高高兴兴地大步朝前走。
    还是反过来要走向生存简直是难乎其难。我们需要把扔向窗外的塑料方便袋捡回来;我们要对所有的垃圾严格分类,进行回收;我们用完自来水不仅要立即注意关掉水龙头,还要检查是否有管道漏水;我们不仅要对所有的废电池进行回收,而且要想方设法进行处理;我们使用纸张时不仅不能随意乱扔,而且要注意写字和打印双面使用,还要进行包装便于回收;我们洗浴后要将废水冲厕所;随意浪费纸张;我们不仅不燃放烟花爆竹,还要到处宣传其危害,政府还必须严格管制;我们不仅不能肆无忌惮地浪费各类资源,还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管理;我们进行工业生产首先要解决排污问题,不仅费力而且要有成本投入,控制排污源头对江河进行严格管理;我们不仅不能随意砍树,而且要制定砍一栽十的政策,使树砍得越多,树栽得越多;有关政府部门的官员需要勤恳工作。对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进行环境论证和监控。尽管这条路是生存之路,但是这条路既窄又实在太难走,而且目前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并没有看见这条路。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类都正象《圣经》这句话说的那样面临着命运的抉择:是沿着很宽的门径循好走的路走向毁灭,还是反过来走进窄门,沿着很窄的门径,寻找难走的路走向生存。今天人类已经迈入21世纪,究竟我们人类能不能具有充分的理性作出命运的生死抉择:是象自然教导我们那样作为万物之灵长,合理发展,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实现美好的人类理想,还是象脏兮兮的寄生蛆虫一样恶性膨胀,丧心病狂地侵蚀寄生母体并随之腐败而消亡?
    我认为,这才是耶稣‘登山宝训’中这句话给我们所有的人的最大启迪。
    作为一名处于文化边缘地带的环境友好型的文化分子,我认为,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知识分子和享有充分话语权的作家们,包括所有文学杂志诸如《人民文学》、《小说界》、《北京文学》、《中华散文》、《福建文学》、《山花》、《飞天》、《四川文学》、《山东文学》、《广西文学》的编辑们,应当共同携起手来,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己任,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担负起环保宣教的历史使命。写散文、吟诗作画、风花雪月、陶冶情操必不可少,但我们的脑中应当时时处处有一根弦,这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就要求我们“走窄门”的艰苦道路,这个“礼”按朱熹解释为“天理之节文也,”我们权当作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因此要象孔子教导我们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说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注3]” 我们“克己复礼”就是要开创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艰难事业。我们的一切言和行都要以“礼”为转移,必须当仁不让,唯窄门是入,为难路是从,因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我们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担负的艰苦而神圣的伟大历史使命。

    [注1]参见2005年2月6日《参考消息》第一版《中国为发展经济付出高昂代价》。
    [注2] 孔子《论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