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当灯来使
——张蔓燕散文集《心和之美》序
“无论是观景,观物,看人,看事,都会从内心深处荡漾出平和而温馨的幸福。”无疑,张蔓燕就是这样一个人。张蔓燕的心灵的步调和身体的步调总是高度地趋于一致,内心的和气和脸上的和气总是和谐地达成统一。尽管,她也曾遇到过常人难以承载的不幸,而且这种不幸的阴影直到现在也还在纠缠着她。在这样的一个人面前,我们实在是没有半点儿理由不说,她是一个慈悲为怀、仁爱有加、渡我又渡他的人。
从这样的人的笔下所走出来的文字,是不可能会黯淡无光的。事实也证明,的确就是这样。这样的一些文字,放在生命中,生命就会倍加温暖;放在时间里,时间就会倍加闪亮。文字是可以当灯来使的,说的无疑就是这样的有信、有望、有爱的文字。只要我们心灵的按钮一打开,它们就会熠熠生辉,就总能把一些苍茫和夜色赶出门外。因此,当我看到“心境常扫”、“心和之美”、“微笑着面对生活”、“一份清心应对尘事”、“安详的自在”、“冬夜并不寒冷”诸如此类的涵义时,我便觉着一切尽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心态,自然是养育出来的,是拿时间当沃土一天天地养育出来的。之所以强调这样的一种心态,完全是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把一个作家的心态看得极为重要。一向觉得,一个作家有着怎样的心态就会写出怎样的文章来。那些心态不正的作家,是不可能会写出意味纯正的文章来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心术,作家的劳动离不开纯熟的心灵的技术。蔓燕已经在把这个意思还原为一个真正的意思了。大概,这就是她让自己完善同时也让自己的文字完善的一个充足的理由。
不要以为,蔓燕善良得没有原则。如果真的没有原则的话,她是不会抱守“只给有目标的人让路”那样一个理念的。这才是一个作家的必须的理念。抱守着这样的一个钻石般的理念,蔓燕走在了时间的旷野里,时不时地就会拣起一片春来,一片夏来,一片秋来,一片冬来,然后把它们全都悉心地放在心灵的酿缸里,从而酿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心灵的四季和文字的四季来。有了这些个四季,我们就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我乐意在这样的世界里走来走去,或感受自然,或感受生命,或感受艺术……从而,让这些斑斓的感受越来越斑斓。这时候,再去领悟蔓燕所看重的安德鲁"马修斯的“当你的一只脚踩到了紫罗兰的花瓣上时,它却把芳香留在了你的脚上”的境界时,心也便更加廓然和超然了。
如果你也渴望这样的廓然和超然,那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蔓燕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吧——
“当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自己;当抓起泥巴想抛向别人时,首先弄脏的也是自己的手。一句温暖的话,就像是往别人身上洒香水,自己也会沾到一些香气。因此,要时时心存好意,脚走好路,身行好事”;“如今,多少嘶哑的嗓音在呐喊,受伤的肩膀在提示,结痂的疤痕在警醒”;“在书中你可以尽情地领略大自然的俏丽:那‘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的韵;那‘陵岑耸逸峰,遥瞩皆奇绝’的艳;那‘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幽,无不感染着你”;“生活的乐趣很简单,有时候,它就是一架电子琴,一本书……关键是你是否寻找过”;“在我心中,有道不可摧毁的墙,它就是‘坚韧’,它是我不懈追求的品格”;“人,不能只注意到自己鼻尖上的那块肉,而要注意更多。因此,不管往事如何,都不要过于迷恋,而要把它当成历史来翻阅,从中得到经验或教训,启示与动力。正如有些往事只能是茶,愈冲愈淡;而有些往事却是酒,越陈越香”;“第一次出海,不尝一口海水的苦涩,就永远成不了冲浪的好手”……
以及,自苏秦“刺股”终佩六国相印的故事里所挖掘出的感受,从穷富和尚的佚事里所引申出的涵义,给“一枪毙命还是选择黑洞”这样一个事例所赋予的象征,让三个石匠的三种不同回答所涵盖的哲学,在美国阿拉斯加一对年轻人的行为上所打上的昭示……都是可以好好一读的。当然,最好是用心灵来读。好作品,都是需要拿心灵来好好对待的。
蔓燕在她的作品里反复强调过读书的黄金涵义……这点,我也十分欣赏。书是精神的养料,没有这样的养料肯定是不行的。可在转眼之间,读书的事儿在许多人的生活当中就变得越来越次要了,娱乐和游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显然这是本末倒置的事儿。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就是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和精神的重要性。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其实都应该来做这样一件事。蔓燕做了,于己,于人,显然都是有益的。这种裨益扩而大之,就是胜造七级浮屠,功大莫蔫。
有了上面所说的这些做基础,再来看看,蔓燕之所以一直把亲情、友情、人情、世情、心情、性情、真情等等放在心上,也便不难理解了。山情水意石头趣,情景交融双角岭,蒲扇晃悠着的亲情,打个电话道声情,等等,也便纷纷出场了。正是它们的次第出场,壮大了这本书的声势。尽管,蔓燕从来就不想拿声势去唬人,以声势去夺人。温文尔雅,娓娓道来,也许更能让人愉快地接受,更能润滑生命的每个构件,这点,肯定蔓燕已经早觉悟到了。因此,她才拼命地工作,让自己的心灵和意志一起工作着。在这样的工作中,提取生命的喜乐,并由衷地说,“如果一个人鄙视、厌恶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必遭失败。引导成功者的磁石,不是对工作的鄙视与厌恶,而是真挚、乐观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蔓燕在为自己的忙碌找根源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忙碌找理由。正是这合情合理的根源与理由,构成了她生命机制的忙碌。如果不忙碌,她肯定就会像绝大多数中国人那样,平庸下去,麻木下去,这是肯定的。
大概,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去为劳动者唱赞歌,因为在她看来,做一个劳动者是充实的,是“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编织了这个五彩班斓的世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肯定,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自己的目光扯得越来越远,不仅和未来绾在一起,也和历史绾在一起——
“轰——”一声如晴天霹雳般的巨响。猛然间惊醒了那条迷迷糊糊地沉睡了多年的东方巨龙。伴着1931年9月18日晚的这声轰响,这宛如恶魔的轰鸣,这声山崩地裂般的轰鸣,使那个曾被西方人誉为“东方伊甸园”的国度,那块拥有着五千多年沧桑历史和璀璨文明的东方沃土,霎时陷入了终年不见天日的黑夜,掉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一场浩劫,一次屠杀,一番抢掠,一阵凌辱,就在这瞬间,就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滚滚弥漫的硝烟,声声轰鸣的炮声,摞摞骇人的白骨,累累惨绝人寰的罪行,种种毫无人性的烧杀抢掠……
——《“9.18” 唤醒尘封的记忆》
我很欣喜地看到了蔓燕的这另外一面。因为这另外一面,包涵了强烈的历史眼光和人文关怀。这样的眼光和关怀,显然是超越了灯红酒绿和卿卿我我的。这就使得,蔓燕越来越进入了一种艺术自觉,懂得了怎样去自觉地调配作品的颜色,从而让自己的作品和厚重去深入交往,气味相投,打成一片。
有所思,有所想,有所爱,有所恨,有所轻,有所重……无疑,这就是好作家。
我喜欢从一个作家的文本里去寻找“标志性建筑”。很高兴,我从蔓燕的文本里找到了,比如《只给有目标的人让路》,比如《“9.18”
唤醒尘封的记忆》,等等。正是这些“标志性建筑”,使得蔓燕的文学版图有风有貌,有韵有味的。
加载中,请稍候......